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凯恩斯经济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国际经济学界极具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经济思想在历史上具有重大的革命意义。以1936年《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的出版为标志,凯恩斯经济思想实现了从关注货币问题向关注整个宏观经济的转变。1936年之前,中国学者对凯恩斯货币理论的认识与解读基本没有形成系统,但基本接受了凯恩斯通货管理思想;1936年之后,凯恩斯经济思想对中国经济学界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中国近代货币理论体系的建立、财政理论与就业理论的发展等。中国学者还尝试比较凯恩斯与其他学派经济思想之异同,对凯恩斯理论能否中国化提出质疑。由于政治与经济环境的影响,近代中国对凯恩斯经济理论的研究与现实经济政策的应用之间存在割裂,这也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学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2.
50— 60年代 ,为解决严重的生产过剩危机 ,“凯恩斯主义”风靡西方世界。凯恩斯经济学的实施 ,导致了新的通货膨胀危机 ,70年代后凯恩斯经济学悄然退场 ,各色“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一度回潮。80年代末、90年代初 ,高失业率和生产停滞重新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主要经济问题 ,与之相顺应 ,“凯恩斯主义”渐露复兴迹象。“凯恩斯主义”的荣衰进退 ,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自然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凯恩斯主义”的出现 ,标志着西方主流经济学派随着经济危机的复杂化而趋向融合  相似文献   

3.
德意志“历史学派”传统与纳粹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少历史学家与经济学家将罗斯福“新政”与希特勒“新经济政策”视为凯恩斯主义模式运用上的开端 ,这早已成为一种习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曾著文《凯恩斯主义在美国》 ,对此作过一点小小的“修正”。这位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谈到 ,1 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并开始奉行“新政”以后 ,凯恩斯本人以及他的思想在美国仍然遭到冷遇 ,以致于美国既未能真正克服 1 92 9至 1 933年的经济大危机 ,也未能阻止 1 937至 1 938年危机的到来 ,只是到 1 939年 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凯恩斯主义的补救方法才真正为美国所接受。…  相似文献   

4.
墓葬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与缩影。包括死者口中含币(此币名为货币,实为冥钱)在内的埋葬习俗和埋葬制度,犹如一面历史的明镜,总是强烈地、如实全面地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以及物质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意识形态领域内人们的认识观念。即人们  相似文献   

5.
在庙子沟遗址的房屋、灰坑和墓葬中,共出土78例人骨个体,墓葬形制和葬式都与正常死亡者有差别,发掘者认为这是一处由于瘟疫肆虐导致在短时间废弃的聚落遗址,大部分死者被很仓促地埋葬。但是经过分析,遗址中多数的死者都是经过有意识的埋葬,这与原报告的认识不同,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庙子沟遗址特殊的埋葬方式,试图找出那些经过有意识埋葬的墓葬。  相似文献   

6.
刘广鑫 《神州》2014,(9):251-251
凯恩斯管理所涉及的经济理论学说和其自身所引发的凯恩斯革命对与西方的经济学说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件。现如今基于我国国民的收入,并相应的来结合中国现如今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凯恩斯理论进行融合,来有效分析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凯恩斯管理的宏观经济学中,所涉及资本的边际效率不单单的影响到企业的投资,同时影响到国民的收入并且决定了模型中的宏观投资因素。  相似文献   

7.
凯恩斯亦学亦仕亦商,一身而兼经济学家、政治家和投资家数种身份,是个多面好手。生于1883年、死于1946年的他,最为人推重的,是其作为20世纪上半叶经济领域才智横溢的理论创新者的贡献。但凯恩斯并不拘束于“学院经济”,对于金融投机的“实战”他也兴趣浓厚。说他是个“投机”学者并不为过。  相似文献   

8.
许经勇 《攀登》2000,(2):90-95
20世纪30年代初.面对资本主义经济萧条和严重失业,凯恩斯从解决就业不足这一现实问题入手,在深入分析和研完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等有效需求不足这一决定就业量的关键因素的基础上.创立了有别于传统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萧条经济学理论”,并主张通过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直接增加政府的投资和公共支出,以刺激经济增长,解决失业问题。凯恩斯的这一理论至今仍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理论与实践产生影响。同时也对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宏观调控有某些方面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常帅 《黑龙江史志》2013,(19):61-62
19世纪后期,随着德意志的统一,德国在欧洲的实力与地位迅速提升,在前期俾斯麦作为首相的过程中,德意志还是谨慎的保持着"大陆政策",保持着欧洲大陆的均势,防止对德国不利的局面出现。但是到了后期,随着德意志国内国外的形势发生了变化,俾斯麦被解职,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出台,德意志的国家战略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扩张欲强烈,海权欲也极度膨胀,最终将德国送上了战争的轨道。本文旨在考察在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即1871—1919年间德国的崛起与其海权发展间的关系,探讨德意志海权在迅速膨胀的过程中,为何仍没有带给国家繁荣与安全,却送入了战争最后被埋葬。  相似文献   

10.
对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墓葬的基础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埋葬方式研究;且较多地关注于埋葬姿势的解读,但埋葬姿势与埋葬方式并不是一个对等的概念。本文通过对半坡类型单人葬人骨埋藏特征与形成原因以及埋葬过程方面的分析,认为在半坡类型单人葬中二次扰乱葬是普遍存在的,这对于研究仰韶文化墓葬埋葬方式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丧礼,是中国古代五礼之中"凶礼"的重要内容,丧葬制度也历来为后代所重视。人去世之后的丧礼、埋葬、丧服制度都体现了形式繁复、等级分明的特点。一些丧葬仪俗被制度化,是宗法社会伦理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从民意表决广场向西望去,维苏威火山在夕阳的映照下呈现出温婉的淡粉色。千余年前被火山灰埋葬的庞贝城如琥珀般躺在山脚下,与火山共享平静的夕照。那不勒斯港与维苏威隔海相望,繁忙的人间气息与静默的自然风景倒也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3.
吴伟华 《文博》2009,(3):3-11
莒国是先秦时期东夷少昊部落建立的国家,其贵族埋葬制度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集中反映在随葬铜器墓中。莒国随葬铜器墓可以分为四期。据此,莒国贵族的埋葬制度相应的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形成期、鼎盛期、消亡期,其年代为:西周中期、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春秋中期到战国早期、战国中期。莒国贵族的埋葬制度吸收东夷文化的因素,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受到了齐、楚等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上海时间     
再也不会有一家新的酒肆变成百年老店,不会了。走马灯般地换招牌换老板,还有厨师,装潢,甚至房子也被连根拔起。快速淘汰.一夜之问突然消失,是所有的人所有的物共同的命运。徐家汇,这埋葬着多少尸骨与幽灵的繁华之地啊!  相似文献   

15.
系统梳理了中国境内渤海未成年人墓葬的考古发掘材料,并对其埋葬习俗进行了初步讨论。渤海未成年人埋葬方式可分为单人葬和多人葬。未成年人单人葬数量较少,随葬品及墓葬形制较为简单,埋葬方式以一次葬为主;多人合葬中的墓葬形制及随葬品均较为丰富,以二次葬为主。根据墓葬形制的规律,认为埋葬未成年人的墓葬中单人葬早于多人葬。未成年人与成年男女共同埋葬是渤海未成年人埋葬方式的特点之一,由此认为,家庭是构成渤海社会的最小单元,并体现出渤海社会牢固的亲情观念及稳定的家庭结构。  相似文献   

16.
没人知道是什么东西如此神速地埋葬了它们。可能是巢穴坍塌或被洪水淹没,也可能是在火山灰的浮尘中窒息而死。总之,1.25亿年前,一只成年鹦鹉嘴龙和34只幼龙暴毙,身体还保持着生前挤作一团的姿态。最近,人们在中国辽宁省发现了它们  相似文献   

17.
程晓中 《收藏家》2000,(9):34-37
自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定都应天府到明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止,南京有五十多年时间作为国都,其间有许多王公贵族埋葬于此。永乐十九年以后,虽然都城北迁,但应天府仍然作为留都被称为“南京”。许多皇亲国戚与开国功臣的后代仍然落叶归根,埋葬南京。所以从五十年代起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1976年与新成立的南京市博  相似文献   

18.
在武昌洪山宝通禅寺的对面曾有一个天主教公墓,有两位在武昌殉道的法国遣使会士曾埋葬在这里,一位是1820年被处死的刘方济神父,一位是1840年被处死的董学神父。  相似文献   

19.
车马制度是先秦丧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丰镐地区西周时期的车马埋葬状况,将该地区的车马埋葬分为墓葬中随葬车马器和设置车马坑两种类型,通过梳理丰镐地区西周时期的墓葬材料,从随葬车马器的种类、数量、摆放位置以及车马坑设置等几个方面,总结该地区车马埋葬的特点,分析了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晚期车马埋葬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0.
史前聚落的结构反映了生存空间的组织形式,也是社会关系的一种体现。本文从空间分析的视角入手,观察并梳理了史前辽西地区聚落结构,重点关注居址的空间结构和墓葬的埋葬模式。辽西地区居址的空间模式有组合家户、独立家户和扩展家户等,墓葬的空间模式主要分为居室葬、居住区埋葬、聚落墓地或祭祀区埋葬等,这些不同的空间模式存在距离、边界和可见性差异。本文认为,聚落的空间结构与聚落社会的组织方式有关。在生业方式转变、居住时间延长、人口增长过程中,人们在处理日常生活、埋葬或仪式过程中对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不同选择,反映了血缘亲情纽带和群体地域联系等社会关系的潜在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