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帅文洁 《江淮文史》2007,(1):158-162
陈独秀一生跌宕起伏,连他身后的墓葬也是坎坎坷坷,颇有周折。1942年5月,陈独秀在四川江津病逝后,蒋介石的特务机关就做过许多文章,干扰丧事。后来在江津名士邓蟾秋、邓燮康和亲朋好友大力帮助下,才得以安葬于江津大西门外鼎山山麓的康庄。  相似文献   

2.
1932年10月15日,由于托派内部叛徒的出卖,陈独秀在上海被捕,并连夜被押往南京。在老虎桥监狱拘押半年多后,国民党江苏省地方法院才以“危害民国罪”对陈独秀提起公诉。为什么关押半年多不审判?国民党特务介入,结果发现陈独秀十分顽固,因为陈独秀案无油水可捞,故迟迟不能开庭。陈独秀在被审判之前的关押中,国民党特务显然是介入了,并对陈独秀进行了劝降活动。时任国民党中统特务的徐恩曾,就在其《我和共产党斗争底回忆》一书中,对曾参与劝降陈独秀活动做了叙述,陈独秀“由上海租界引渡到南京,我们给予比对待一般共党分…  相似文献   

3.
张家康 《纵横》2012,(9):11-14
陈独秀:这是个人独裁性之自然流露 陈独秀所说“在广东的共产分子,大半是拿共产主义招牌,做了些三民主义的工作”,就含有多年积淀的愤愤不平的怨气。在7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他已将蒋介石确定为“将来之敌人”,指出“推翻蒋介石是左倾口号,‘拥护蒋介石独裁’则是右倾机会主义”,“明知其为将来之敌人,或者是一年这些都是有所指的,那就是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  相似文献   

4.
董宝瑞 《文史精华》2001,(11):12-15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重大挫析。时任中共中失总书记的陈独秀被指为犯了严重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受到共产国际和中共的严厉批评和处置。1928年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上,曾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的王若飞不畏压力,力持公正,对陈独秀的历史功过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发言,并提议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委员。为此,他曾蒙受冤屈。《王若飞“袒护陈独秀”始末》一文披露了这一鲜为人知的史实。  相似文献   

5.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陈独秀因主编《热潮》杂志,发表抨击日本侵华和蒋介石推行不抵抗政策的文章和传单,在1932年1O月15日,同彭述之(第一次大革命时期中共中央宣传部长)被国民党政府以“文字为叛国之宣传”及“危害民国”的罪名,在上海逮捕,接着被押解到南京,暂押在江宁地方法院候审室。此事轰动全国,国民党报纸以“悬赏万金缉拿”的“共产党首领陈独秀被捕获”,大肆宣传。其实,早在1929年11月,陈独秀因托派问题已被开除党籍。1932年10月3O日,天津《大公报》第4版上,刊出了两人的照  相似文献   

6.
今年《中共党史研究》第2期,载左双文《国民党对晚年陈独秀的资助与陈独秀的态度》一文,我是相信作者的材料和考证的。作者在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查得档案五件,均注有“密”字,系有关国民党官方以朱家骅个人名义,在1940年、41、42年三年向陈独秀分别赠款一千元、五千元、八千元,并有陈独秀1942年1月29日致朱家骅信,表示“以后如再下赐,弟决不敢受,特此预陈,敬希原谅。”1942年1月一次赠款八千元,有陈布雷致朱家骅信(档案一件),是陈布雷“呈奉谕示”即经蒋介石批准的。1942年重庆物价已大涨,此八千元已不可与抗日战争爆发前,即1937年上半年时的物价同日而语了。  相似文献   

7.
两次囚禁桂林,特务严密监视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叶挺将军在其不朽诗篇《囚歌》中的这句名言,早已家喻户晓。在这首诗中,作所说的“人”是指革命,而“狗”则是对监狱中的特务、叛徒的蔑称。自从1941年元月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以后,叶挺由一名抗日名将一下子成为一名囚徒,在长达5年的囚徒生活中,他恨透看守他的那些披着人皮的“蒋家狗”!  相似文献   

8.
两次囚禁桂林 ,特务严密监视“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叶挺将军在其不朽诗篇《囚歌》中的这句名言 ,早已家喻户晓。在这首诗中 ,作者所说的“人”是指革命者 ,而“狗”则是对监狱中的特务、叛徒的蔑称。自从1941年元月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以后 ,叶挺由一名抗日名将一下子成为一名囚徒 ,在长达5年的囚徒生活中 ,他恨透看守他的那些披着人皮的“蒋家狗”!1941年7月 ,根据蒋介石的旨意 ,国民党军统局将叶挺从上饶集中营李村解送到桂林。开始一段时间 ,叶挺被关押在叠彩山以北岑公祠附近的看守所里 ,不久即被…  相似文献   

9.
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同年11月初,中国的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取得了重创日军的不小胜利,使日军付出了官兵伤亡和经济上的重大代价。日军想速战速决已不可能。日本为了尽快结束这场战争,急切希望蒋介石的南京中央政府对日妥协,甚至投降。与此同时,日本特务机关和已叛国投敌的汉奸  相似文献   

10.
1940年.正当日军凭借优势装备在中国大地上猖狂攻城略地、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大“扫荡”之时,在其统治的“王道乐土”古城开封,突然爆出让日寇心惊胆战的特大事件:日本侵华特务机关的重要人物、“华北五省特务机关长”吉川贞佐少将和数名日军头目于5月17日被人刺杀于该特务机关驻处的山陕甘会馆。  相似文献   

11.
蒋汪特务合流抗日战争开始阶段,中统特务机关曾布置地下组织和地下人员对日伪从事情报活动,重点放在沦陷地区,以上海、汉口、北平、天津等地为据点。如上海完整地留下了中统上海特区(后改上海调统室),汉口留下了汉口市特务室(后改汉口市调统室),在北平指派中统特务后大椿为地下活动负责人,在天津则利用租界为掩护活动,特务电台亦设于租界内。中统局本部设有一个日伪情报科,属党派调查处,负责主管指挥这方面的活动。在抗日初期,中统也进行过对日伪汉奸的制裁行动,如派遣地下行动员王永生刺杀日伪上海市长傅筱庵等。但由于蒋介石制定和执行了“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日伪情报”就被置于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拙作《陈独秀早期的两组“佚诗”考析》一文(见《安徽史学》1985年第1期,以下简称《考析》),对陈独秀在1908年至1910年间的思想与活动,提出了个人的一些看法。近读《安徽史学》1985年第五期,上有《亦谈陈独秀的“佚”诗与“隐居”》一文(以下简称《亦谈》),对我的观点提出异议。为此,我写了这篇《再论陈独秀的“佚诗”与隐居》,与《亦谈》作者商确。  相似文献   

13.
早在五四运动之前,高君宇就对陈独秀十分仰慕和崇拜,这倒不仅是因为陈独秀是高君宇所在的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而更主要的是因为陈独秀是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的《新青年》(原名《青年》)的创办者和主编。当时《新青年》以倡导新文化运动而誉满全国,被人们誉为青年界的“明星”、“金针”、“良师益友”。因此,当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和  相似文献   

14.
“桐工作”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军攻占武汉、广州之后,急于向中国方面“诱和”,展开所谓“桐工作”。双方曾在港澳多次秘密会谈。就中方说来,这不过是军统特务为刺取情报而采取的权谋,其派出代表的身份、出示的蒋介石亲笔文件和转达的许多中方意见都是假的。而日方香港机关负责人为了诱惑重庆要人坐到谈判桌前,实现“巨头会谈”,也曾谦词卑态,巧言相,哄骗中方。蒋介石最初以“先行解决汪逆”为谈判条件,其后逐渐认识到日方的“欺诱”和“儿戏滑稽”,主张“严拒”,同时下令审查参与谈判的军统人员张治平,但是为了阻挠日本对汪伪政权的外交承认,并没有立即关闭和日方的秘密谈判之门。  相似文献   

15.
蒋介石为何要暗杀杨杰 1946年冬季的一天下午,蒋介石把“军统”特务头子毛人凤叫到南京“总统府”,吩咐道:“你必须派最得力的人监视杨杰,及时将他的活动情况向我报告。必要时,将他秘密干掉!”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与《甲寅杂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敬恒一九二五年在《章士钊——陈独秀——梁启超》那篇长文内曾说:“今日章先生视《甲寅》为彼唯一产物,然别人把人物与《甲寅》联想,章行严还忘不了高一涵,亦忘不了陈独秀。”这话好像认为《甲寅》杂志是章、高、陈请人的共同产物。其实,章士钊确是有权利“视甲寅为彼唯一产物”的,无论就主张说,就文体说,就文字力量说,这杂志都可以盖上“章土钊”印记。……  相似文献   

17.
1940年,日本侵华特务机关的重要人物、“华北五省特务机关长”吉川贞佐少将和数名日军头目,于5月17日被人刺杀于特务机关驻处的山陕甘会馆。而这一神秘刺杀事件的背后,却是国共两党特工人员携手合作的结果。由于当时的保密和以后的历史原因,这一英雄壮举长时间不为人知。  相似文献   

18.
1923年4月和12月,陈独秀先后发表的两篇文章:《资产阶级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以下简称《两篇文章》),历来被认为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的代表作。的确,陈独秀在两篇文章中提出了“二次革命论”的观点,但陈独秀写作这两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和意图并不是为了阐述他的“二革命论”,而  相似文献   

19.
有“蒋介石的配剑”之称的戴笠,可谓是一极端神秘的人物,一直给人以捉摸不定、神出鬼没的感觉。关于他及其领导的特工组织的资料不多,直到20世纪60年代海峡两岸才开始出版一些特工人员的回忆文章。由于特务机关的特殊性,不可能像其他的机关一样留下大量档案资料,因此只有通过曾  相似文献   

20.
拙文《陈独秀字号笔名化名考释》在《民国档案》1986年第4期发表以后,吴稚甫同志在该刊1989年第4期、1991年第3期先后发表了《陈独秀笔名补遗》和《(陈独秀字号笔名化名考释)质疑》两篇文章(上述三篇文章分别简称《考释》、《补遗》、《质疑》)。对吴同志如此关注陈独秀研究,我深表敬意。同时也想发表点粗浅的意见,以求教于吴同志。《补遗》一文的第一句话,是引证的《考释》最后一句话。原话是“根据以上的统计,陈独秀一生便用过三十七个名字,已查考清楚的有三十五个”。而《补遗》在引用这句原文时,却添加了个“共”字,说他“一生共使用过三十七个名字”,这显然不是我的本意。我写作《考释》的用意,一是向读者介绍我认为已经查考清楚的名字;二是请读者“修正、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