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1937年至2014年,成都地区陆续出土了9件南朝梁至北周时期的石刻阿育王像。这批造像是目前所知最重要的阿育王像实物资料。结合造像题刻及相关文献可知,这类造像的性质为瑞像。阿育王瑞像的样式受到了犍陀罗、马图拉造像的影响,但同时又有本地特色。综合《集神州三宝感通录》及莫高窟第72窟的壁画可知,阿育王瑞像的样式是通过先丈量造像,然后按比例临摹的方式传播开来的。阿育王瑞像分像身、头光、莲座等三部分示现的灵瑞故事,实际上是佛教文献对造像结构的神秘化叙述。  相似文献   

2.
符永利  张鑫 《东方收藏》2022,(3):119-121
在四川眉山市东坡区的法宝寺摩崖造像中,有一龛比较独特的药师佛龛,内凿药师佛与八菩萨、十二神将,这种组合排列形式比较少见,既受到中原北方文化的影响,又融合了眉山地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造像与组合形式,这为研究药师佛造像及其信仰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
唐玄奘西行取经为筹集行资和寻找西行引路人,在瓜州某寺停留了一个月,该寺供奉有弥勒像,玄奘法师在该寺遇到胡人石磐陀,并为其授五戒,在其帮助下渡葫芦河过玉门关。该寺经考就是瓜州阿育王寺,唐称大云寺,即今瓜州锁阳故城东塔儿寺。  相似文献   

4.
通过梳理七佛造像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南石窟寺第1窟和北石窟寺第165窟将七佛置于正壁、弥勒置于前壁的做法借鉴自克孜尔石窟第80窟;而将七佛分散于三壁来表现的做法则是参考了云冈石窟第13窟七佛,并略作改动而成。可见,南石窟寺第1窟和北石窟寺第165窟的七佛造像布局既受到来自西部的影响,同时也接受了来自东部的影响。东、西两个方向的七佛造像布局方式在河西走廊与中原交界处的古泾州之地相遇,使得南、北石窟寺的七佛既有继承也有革新,形成了独特的陇东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5.
2001年8月,根据工作安排,笔者对隆兴寺残存的石造像进行了整理。这批石造像共计57尊,除2尊为伽蓝、3尊为佛像外,余皆为罗汉像。这52尊罗汉像中有50尊刻有铭文,显示它们的雕造时间为明万历七年至十二年,捐造者多为地方信士,原安放于隆兴寺大觉六师之殿,民国初因殿坍而被毁,现移存龙腾苑。  相似文献   

6.
敦煌文献P.2977记载了中国十九座阿育王塔的情况,内容可与唐代文献有关记载相印证,并可弥补传世文献记载之不足。以之为据,结合20世纪以来的考古资料,并参稽佛教典籍及地方史志的有关记载,十九座阿育王塔的地理方位、兴建年代、演变历史及保存现状等,大都可以稽考。十九塔中,除曾经存在于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崇教寺塔、敦煌市西大乘寺塔、武威姑臧寺塔及四川崇州怀远镇晋原县塔失考外,其余十五座都有遗迹可寻。这些塔据说都是根据印度阿育王塔原型仿制的。根据敦煌石窟壁画、云冈石窟雕塑,尤其是鄮县阿育王寺阿育王塔及近期于南京长干寺地宫出土的鎏金七宝阿育王塔,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阿育王塔的原型应为宝箧印塔。  相似文献   

7.
阿育王其人     
陕西千年古刹法门寺地宫秘密的揭露, 引起世人的极大注意和浓厚兴趣,人们在欣尝法门寺地宫珍宝和研究寺塔的历史沿革时,不能不注意与法门寺建立有密切关系的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国王——阿育王这个有名的历史人物。一、阿育王所处的时代阿育王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的一个国王。当时的古印度大体是上就是今天的南亚次大陆。那里的地势相当复杂,高山与大洋阻隔了次大陆与外界的联系。唯一的出路是通过西北部的几个山口和外面交往。北部的印度河和恒河,由于喜马拉雅山的积雪融化,经常泛滥,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同时由于两河水的滋润,土地便于垦殖,人们就在那里种植小麦、大麦、甜瓜、胡麻等农作物,同时驯养牲畜和进行鱼猎。经过古代印度人的长期劳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成为印度古文  相似文献   

8.
2008年南京报恩寺阿育王塔出土了白木香和乳香两种北宋时期香料。本文梳理了南京报恩寺及阿育王塔的历史,通过文献说明了阿育王塔与宋代长干寺圣感舍利宝塔的关系;整理了我国古代典籍中对白木香和乳香的记载,考证出阿育王塔中的白木香乃沉香中的上品,乳香是印度的上品乳香-滴乳;探究了七宝阿育王塔中装藏白木香和乳香的缘由。最后,综合前人对现代白木香和乳香有效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比较了阿育王塔出土白木香和乳香的有效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9.
建于乾隆三十九年的殊像寺俗称"乾隆家庙",是承德外八庙中唯一的一座满族喇嘛寺,本文论 及殊像寺的建立和满文大藏经的收藏,并对清帝译制满文大藏经的用意及经过做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0.
常青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3):101-120+150-151
山西省祁县子洪圣觉寺石窟共有八座洞窟、七所摩崖佛龛,主要开凿于北朝时期。第一期大约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的太和年间,主要为三壁三龛式洞窟形制与三佛、千佛造像题材,佛像主要着传自印度的袒裸右肩式大衣与通肩式大衣,可能受到了平城以及其他地区的影响。第二期洞窟的主要形制也是三壁三龛式,佛与菩萨像主要着传自南朝的汉民族式服装,并有秀骨清像风格出现,应开凿于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的北魏晚期,与平城、洛阳的影响有关。该期第5号窟的释迦与交脚弥勒、倚坐弥勒菩萨的组合,是本地石窟的特色之一。第三期洞窟开凿于北齐时期,属于三壁设坛窟,坛上雕三佛造像。第1号是一所开凿于明代嘉靖年间的儒教洞窟。圣觉寺石窟为我们研究北朝山西佛教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1.
Auldhill, on the Ayrshire coast of the Firth of Clyde, is a site with a very long history. Excavations were conducted there for a total of ten weeks in 1987, 1988 and 1989, and seven main phases were recognized, as follows: I the timber-framed fort occupied in the first millennium B.c.;

II the iron age or early historic dun;

III the timber castle of the twelfth-thirteenth centuries;

IV the stone castle of the late thirteenth century;

V the hall of the end of the thirteenth or early fourteenth century;

VI the remodelled hall; and

VII dismantlement and stone robbing of the site from the mid-fourteenth century. Significant finds from the prehistoric deposits include an antler cheek piece and cannel coal jewellery.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e excavations was to understand the use of the site as a lordly residence in the medieval period. An architectural analysis is offered of Portencross Castle, the fourteenth-century successor of Auldhill in an appendix.

  相似文献   

12.
13.
林尚斌 《收藏家》2008,(6):23-27
大乘佛教宣称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并由此将佛推向神话。佛教传入藏区青藏高原时,大乘佛教已成定势,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藏传佛教自然拥有许多佛。特别是藏传佛教形成时期正是佛教金刚乘极盛时期,藏传佛教在其形成过程中充分吸收了佛教金刚乘教义,因而在藏传佛教中产生了庞大的佛、菩萨、护法神等佛教神像体系。  相似文献   

14.
从西魏到元代,敦煌画中有大量的毗那夜迦造像,本文对这些图像进行了考察,并发现数例重要造像。毗那夜迦有多重身份,在西魏、隋代、元代,是佛教守护神,如新发现的隋代404窟甬道北壁毗那夜迦像,而唐宋时期的毗那夜迦常常作为被降伏的恶神出现在观音的下方。敦煌毗那夜迦像的多样性,丰富了人们对敦煌佛教图像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Editor's note: After this issue, Chen Dan's Column - Tibetan Handicrafts will cease. We believe that readers have gained a real sense of the traditional handcrafts of Tibetans from both her text and the exquisite pictures.  相似文献   

16.
鹿野苑石窟开凿于北魏献文帝时期,位于平城北苑西山中.作为一处皇室宗教营建,其布局设计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涵义.<北魏平城鹿野苑石窟调查记>认为,第6窟"造像组合出现了一佛二菩萨和窟口外两侧各雕一力士的新形式",这一结论是需要谨慎对待的.鹿野苑石窟的造像组合应是一佛二菩萨,窟外两侧的力士像年代应与云冈第二期偏晚或云冈第三期石窟相当,很可能是在北魏中期末或晚期补刻的.  相似文献   

17.
史前时期的雕刻与陶塑其蕴藏的含意,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原始宗教的残影。人类对动物的崇拜,对自身的崇拜,通过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无论是雕刻还是陶塑,看上去是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但它更是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情感的寄托。  相似文献   

18.
19.
浅谈巴中石窟观音菩萨造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巴中石窟中的观音菩萨造像窟(龛)多达100余处。巴中石窟可分为四期:即隋末初唐期、盛唐期、中晚唐期和宋及以后时期。初唐、盛唐时期观音菩萨造像多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二天王组合及"西方三圣"和"西方净土变",药师、观音、地藏等组合形式,观音菩萨单身像龛还很少。但是到了中唐以后,观音菩萨的单身像以及以观音菩萨做主尊的造像就多了起来。唐代是巴中石窟观音菩萨造像内容最丰富、数量最多的时代,特别是中晚唐时期,观音菩萨造像达到了鼎盛。  相似文献   

20.
试论西夏雕像石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宁夏贺兰山东麓的西夏皇家陵园 ,蕴藏着丰富的石刻雕像 ,内容多样 ,形象生动。就其风貌而言 ,其中的雕像石座尤具特点 ,独树一帜。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出自西夏帝王陵碑亭遗址中的雕像石座计有 1 1件 ,现介绍如次。一、石座形制西夏陵区中雕像石座的出土情况如下。9号陵 (原编 1号陵 )西碑亭石座 :1 972年发现 ,共出土 4件 (L9XBZ1~Z4 )。现 2件藏宁夏博物馆 ,另 2件入藏西夏博物馆。此 4件石座均为赭色沙岩质 ,略呈圆柱状方体。长宽尺寸为 59厘米~ 6 2厘米 ,通高 6 2厘米~ 6 4厘米 ,其中底部“土衬”高7厘米~ 9厘米。造型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