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强”之一中国的悲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主要国家之一,是在反对日本侵略的战斗中遭受损失最严重的一个国家。中国消灭了大量日本军队,并将百余万日本军队拖在中国战场上,使之不能外调,不能去侵占别国更多的领土。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的英勇抗战,也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配合、支持和伟大贡献,因而,中国与美国、苏联、英国列为同盟国“四强”是顺理成章、当之无愧的。 然而,雅尔塔会议却把中国撇在了会议之外,涉及到彻底打败日本问题,涉及到中国的领土、主权和利益问题,却没有让中国派代表参加。更让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2.
论"九一八"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带转折性质的重要历史事件。毛泽东曾经指出,“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的事变,开始了变中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阶段”,中国人民蒙受了一场空前的全民族的灾难和浩劫。从此,它亦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的英勇斗争的序幕。伟大的中国人民在国际反法西  相似文献   

3.
国统区日本人民反战同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是非正义的,因而,也遭到了日本人民和士兵中有觉悟者的反对。不仅在我国解放区产生了日本人民反战运动,而且在国民党统治区,在周恩来、郭沫  相似文献   

4.
李科友 《南方文物》2005,(4):111-113
今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和东南亚各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战争胜利60周年。可是日本有些右翼政要却无视原日本战犯侵略中国,朝鲜,韩国及东南亚各国的事实,  相似文献   

5.
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和民众基于救灾恤邻的立场对日本进行了全面的援助和赈济。日本驻华公使为弥补日本国内米粮的不足,向中国政府提出开弛长江沿岸通商口岸及各处的米禁,以便米谷出口至日本。江苏和湖南两省为当时中国的两个产粮大省,日本米谷的目标进口地亦主要是此两处地方。苏省民众对于赈济日灾并无异议,但对于开弛米禁则一边倒的反对,最终江苏并没有开放米禁。日本其后不得已转向湖南购运米粮,虽也遭遇了阻力,但并未像在江苏那样遭遇到大范围的反对,日本最终在湖南未能如愿购粮赴日,最主要的阻力来自于英国和北京政府。日本大地震所引发的中国内部的米粮弛禁之争既是彼时中日外交的一个侧面,也是北京政府时期中国复杂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生态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6.
对于二战后美国单独对日媾和运动,不仅国际有不同看法,日本国内亦有反对呼声。日本共产党作为日本左翼政党的代表在1951年签约及1960年修约中所作出的反映是不可忽视的,但因两次活动日共生存状态不同,所作出的反抗亦有强弱本质变化。本文即想通过对已有材料的分析日共的不同生存条件,说明其在先前的活动中作用微弱,而在后来的反抗修约运动中作用远胜于前。  相似文献   

7.
正在华日人反战是在中国国土上发生的日本人民反对日本军国主义一场特殊的伟大斗争。当时在华的一部分日本革命志士、觉悟了的日本士兵、居留民和日本俘虏,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争取和日本共产党人的积极配合下,毅然加入中国  相似文献   

8.
经盛鸿 《史学月刊》2005,(12):118-122
日本当局发动的侵略中国的不义战争,日本侵略军对南京等地军民的血腥大屠杀,以及对中国沦陷区长期的残酷的殖民统治,不仅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仇恨与持久反抗,而且也引起了一些良心未泯的日本军民的痛苦思索与逐步觉醒。就是在日伪统治的核心地区,在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所在地的南京,也有越来越多的日本军民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反对日本侵略战争与支持中国人民抗战的活动,发生了各种形式的抵制、反抗乃至叛逃、决裂的事件。尽管日本当局对日本军民的这些反战活动进行严酷的镇压与严密的封锁,但部分日本军民的反战活动始终没有停止,在南京乃至在整个中国与日本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到现在已经四十年了。中国抗日战争是我国各族人民反对日本法西斯奴役、争取解放的正义战争,同时又是积极支援和配合世界各国人民反对国际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场战争的胜利,为中国人民再经过三年多的解放战争,终于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新中国铺平了道路。中国人民通过这场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也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0.
由日本右翼学组成的“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会长是电气通信大学教授西尾干二),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就指责现行历史教科书“带有自虐性”,宣称“要为恢复本国的正史而编写有见地的历史教科书”。去年4月该会向部省申请审定自己编写的教科书,为此开始在电视上展示“清样”,并向学校、地方议会等各方面游说。该“教科书”美化日本的侵略历史,淡化甚至删除日本的侵略罪行,不仅受到日本国内各界正义人士的反对,而且受到中国及朝鲜、韩国、泰国、菲律宾等亚洲各国人民的谴责和反对。  相似文献   

11.
在华日人反战运动,是在中国国土上发生的日本人民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一场特殊的斗争。一批觉悟了的日本士兵、居留民和战俘,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和日本革命志士领导下,成立反战组织,加入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行列,对日本法西斯反戈一击,成为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在华日人反战始末》详细介绍了这场波澜壮阔的反战运动。  相似文献   

12.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日本军部的号召下,多数文人表现出积极配合的姿态,为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为进行辩解和美化.但此时还有一部分有良知的日本文人没有屈服于日本反动政府的高压统治,站在反对日本军国主义扩张的立场,支持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部分具有人道主义正义感的日本文人毅然来到中国,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他们用深刻、犀利的文字来表达有良知的日本文人对侵华战争的强烈反对.尽管反战的日本文人数量非常少,影响力非常有限,无法改变日本文人主流的战争观,但是他们的反战言论和活动仍是日本法西斯黑暗统治下的一抹亮色.  相似文献   

13.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日本被迫开国,这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而日本被迫开国的具体过程,从当时的历史阶段来看,同英国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人民反对英国侵略者的斗争,对于英国强迫日本开国和缔结不平等条约,起了牵制作用。当时,中日两国人民在反对英国侵略方面,是利益相关的,尽管当时的人们还未能意识到这一点,但这是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本文试图阐述英国在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寻找市场和侵略中国,及其对日本开国的影响,这是中日两国关系上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崔征 《钟山风雨》2013,(2):11-15
1919年5月4日,在北京兴起的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吞中国、反对北京军阀政府卖国的爱国救亡运动. 日本帝国主义早有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野心.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趁着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酣于大战无暇东顾的时机,于1915年向北京政府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北京政府对此丧权辱国的条约,竟然表示"欣然同意";接着,日本抢占了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地山东青岛、胶州湾.  相似文献   

15.
200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夺取胜利,中国人民付出了无可估量的代价;而战争的胜利,又结束了百余年来中华民族饱受欺凌与贫穷落后的灾难,进而迎来了独立自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胜利来之不易,胜利又是伟大、辉煌的。  相似文献   

16.
丁云飞 《神州》2012,(17):193-193
1895年,决定中日两国国运的甲午中日战争落幕。中国战败。4月17日,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噩耗传出,犹如晴天霹雳,全国上下群情激愤,痛斥卖国贼,反对割地求和。噩迅传到台湾,台湾人民无不义愤填膺,奔走相告,台湾人民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失台。台湾人民展开的积极顽强的抵抗,终究寡不敌众,日军也在付出惨痛代价后占领了台湾。然而台湾人民并没有屈服,继续坚持斗争.  相似文献   

17.
1936年,因国际国内形式的急剧变化,凡是有一定爱国热情的民间人士或团体有机会考察外国实业时,总不忘宣传中国人民反对法西斯主义、实现民族平等的主张,社会各界也纷纷献计献策,国内一时形成了颇有声势的"民间外交"舆论。  相似文献   

18.
1936年9月,因为“成都事件”(1936年8月,成都人民为反对日本在成都强行设领事馆,而自发殴毙两个日本人),中日双方重开外交谈判。日本企图借此机会压迫南京接受“广田三原则”(由日本外相广田弘毅在1935年10月提出,其实质就是要求中国停止抗日活动,  相似文献   

19.
《北平人民抗日斗争史稿》《北平人民抗日斗争史稿》一书,王汝丰(主编),成汉昌、王桧林(副主编)等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2月出版,33万字。此书记述了近代以来北京地区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历程,内容包括:反对日本亡华“二十一条”的斗争、五四运动...  相似文献   

20.
包兰英 《沧桑》2012,(5):32-35
日本全面侵华后,由于战争规模扩大,导致兵源严重短缺。日本国内适龄移民被应征入伍,"满洲移民"的侵略计划受到严重影响。日本政府决定招募"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补充关东军兵源,确保日本侵略当局在东北的治安。青少年义勇军移民作为日本向中国东北"百万户移民"侵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也对日本人民产生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