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北宋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他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动改革,力图革除北宋积弊,推行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近千年来为后世中外学人和领袖所推崇。然而,令人惋惜不已的是,王安石变法却"饱受争议",且以失败而告终,让后世惋惜不已。那么,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有哪些祸端?  相似文献   

2.
官学的衰落导致了学术下移和私学的兴起,从而扩大了受教育者的范围,使士阶层逐渐形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富国强兵和防范亲贵、任用布衣的社会潮流又为士人进入政治领域提供了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官僚阶层开始兴起。  相似文献   

3.
翻开中国历代谋臣图强兴国的辉煌史册,人们有对励精图治、富国强兵、促进大统的改革成功者的颂扬,也有对背向民愿、以损害黎民百姓利益为代价的改革失败者的叹息和唾弃。王安石作为宋王朝的谋政重臣,由他提出并推行的“摧兼并,济贫乏,青苗法”的变法之壮举,不能不令人深思:一个品格高清、抱负宏大的学者型谋臣何以成为背向民愿的改革悲剧人物?  相似文献   

4.
正从政治改革的角度看,王安石变法失败,是个悲剧;然而,从一位政治改革家的成长轨迹来看,王安石作为一个普通青年,仅凭自己的志向和才干,怀揣"慨然有矫世变俗"的"中国梦",居然就能官至宰相、宏图大展,又应该是一部正剧。通过"王安石个案"可以看到,北宋时期社会的流动性和宽容性,简直有点像个童话。王安石生于1021年,属于宋真  相似文献   

5.
正王安石改革以壮烈开唱,以悲壮落幕,倒追其究竟者,总结了千条万条(放马前炮无一策,放马后炮能万千响,这类高人蛮多)。其中有一条蛮靠谱:荆公改革,政策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没能成为决定因素。按苏轼说法是,"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最后一条,苏轼说的便是王安石改革中失败的干部政策。苏轼批评王安石干部政策,是进人太锐,有人看得更深入,说荆公不只是进人太锐,更是用人无规。所谓无规者,这里主要指的是用人无固定值。宋朝洪  相似文献   

6.
近千年来,在戏剧、小说和人们的口头传说中,包拯被塑造成为一个铁面无私、爱民如子的清官,是一个被人们神化了的人物。人们这样热爱和尊敬包拯不是偶然的。据旧文献记载,包拯的的确确是封建时代的一个清官,他曾经为人民做过一些好事。在积弱积贫最为严重的宋仁宗执政时期,包拯也和一些开明的士大夫分子一样,针对现实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军事、经济改良主张,以求改变当时积弱积贫的形势,达到富国强兵。包拯的改良主张,其主观上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为了巩固赵家王朝的统治,但是在客观上,“富国强兵”又是符合广大人民愿望的,是有实际意义的。包拯所提出的一系列改良措施,和范仲淹所提出的十大改革项目的基本内容相同,又和稍后于他的王安石的变法内容有许多相同之点和若干联系。于此也可证明,包拯是那个时代士大夫改革声波中的一员。可惜的是,包拯在这些方面的业迹还很少见之于介绍。在这里,笔者拟就包拯的时代和生平,包拯的政治、军事主张,包拯的经济改良措  相似文献   

7.
吕惠卿与王安石变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惠卿是一位博学多才、力行改革当时弊政的杰出的政治家。志同道合、相互敬慕是他与王安石结合的基础。他在制定新法、推行新政、批驳反对派、排除变法阻力、扭转变法危局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王安石初次罢相后,吕惠卿独力肩负起领导变法的重任,坚决地打退了反对派的进攻,维护了新法,并使之继续推行。在王安石复相后,王、吕之间在政见、用人、经义等方面发生了一些分歧,并愈演愈烈,导致了最后的分裂。以往的历史记载和历史论著,把分裂的责任全部推在吕惠卿身上,是极不公平的,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相似文献   

8.
正在王安石后来的仕途中,韩琦大部分时间都是宰相,但他从来没有给王安石穿过政治小鞋。从中可以看到韩琦正直宽容的个人品格,更可以看到帝国官场也还存在正直宽容的风气。从政治改革的角度看,王安石变法失败,是个悲剧;然而,从一位政治改革家的成长轨迹来看,王安石作为一个普通青年,知识分子,仅凭自  相似文献   

9.
冯梦龙在《警世通言》第三卷《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在王安石的书桌上,苏东坡看到了一首咏菊诗的草稿,才写了开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到这两句诗后,心想王安石真有点老糊涂了,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敢与秋霜  相似文献   

10.
任何改革,都要遇到一个社会舆论问题。如果把改革比做船,舆论就是风。舆论与改革一致,就是开顺风船;不重视舆论,只靠行政命令,就是开无风船或顶风船了。在这方面,王安石改革中的教训是很典型的。我认为,王安石改革中社会舆论问题没有解决好,是其改革困难重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西方学者对中国北宋历史人物王安石的介绍和讨论已近三百年,在对王安石的认识上不断深入且充满变化,积累了丰富的具有启发意义的学术成果。王安石研究已成为西方汉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西方学者对王安石的看法深受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自19世纪中叶起王安石被广泛称作"社会主义者",20世纪中叶这一说法又被基本否定,1970年代以后在新的思潮影响下王安石的改革又被称为"国家激进主义"。  相似文献   

12.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发表的文章很多。或则强调其“富国强兵”,或则强调其“保民常产”;还有“大明法度”、“抑止兼并”、“众建贤才”,“理财供费”等。众说并立,难趋一致。能否找到一个简单概括的提法呢?我考虑过很久。平均思想,其庶几乎!在王安石的头脑中,平均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从他的许多诗文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例如,他在《易象论解》中说:“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顺天休命,而以谦  相似文献   

13.
回顾北宋历史,大臣司马光与王安石同仕一朝但政见不和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司马光(1019-1086,山西夏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变法也名扬千古。但司马光却是王安石变法的激烈反对者。作为一国之君的宋神宗,又是怎么处理这两位爱臣之间的矛盾的呢?与宋神宗谈话时,司马光又是怎样议论王安石的呢?为了排斥政敌,他会奴颜媚骨地刻意去讨好皇上吗?  相似文献   

14.
正这样的细节当然具有象征意义:公元1067年,在位不到4年的英宗皇帝去世,皇太子赵顼继位,这便是王安石变法的发起者、20岁的年轻皇帝宋神宗。一场震憾中国历史的改革,已如一轮喷薄欲出的朝日一样浮上这位年轻皇帝的心头。王安石看到了,并从中看到自己的历史机遇,所以,宋神宗刚一继位召王安石出山,他便马上奉诏复出。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1021—1086)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学者、教育思想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列宁评价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他的倡导下,曾成功地实现了从11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伟大改革。这与他的人才思想是有密切关系的。王安石自成体系的人才思想,在我国古代丰富的人才思想宝库中也是不多见的,特别是他的一整套关于培养、选拔、任用、升迁人才的思想,至今还闪耀着光辉。一“方今之急,在于人才”,“得士则兴,失士则亡”——人才的重要性王安石通过对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的考察,以敏锐的政治眼光看到了社会的主要症结在于人才…  相似文献   

16.
佚名 《文史月刊》2012,(1):76-77
王安石开始搞改革的时候,苏轼兄弟丁忧服满,刚回京城。那时,兄弟俩踌躇满志,很想有一番作为。可是,苏东坡不识时务,对改革说三道四。王安石很不高兴,就让他到开封府审案子。京城的案子盘根错节,随时都会碰到山头儿。他希望苏轼深陷其中出不来,无暇指点时政。没想到,苏东坡是断案高手,三下五除二,就把案子办得干干净净———王安石的警告落空了。  相似文献   

17.
王安石改革与元丰改制,是宋神宗所主持的改革中,相互倚靠、互为表里的两个方面,撒开元丰改制,孤立的探究王安石变法,是无法反映宋神宗时期改革的历史全貌的。本文不揣浅陋,对元丰改制的某些方面作一个粗浅的分析,以期引起史学界对元丰改制问题的重视,倘若如斯,幸甚幸甚!一改制问题的提出早在宋朝官冗官滥的政治现象初见端倪的时候,就有一些有识之士呼吁制止这种现象。宋太宗时,王元之就上疏云:“臣旧知苏州长洲县,自钱氏纳土以来,朝廷命官,七年无县尉,使主簿兼领之,未尝阙事。三年增置尉,未尝立一功。以臣详之,天下大  相似文献   

18.
九百余年前 ,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国势 ,解决“冗官”、“冗兵”、“冗费”三大沉疾 ,宋神宗毅然任用王安石 ,君臣二人共同发动 ,主持了一场震动朝野的大变法。变法运动从理财入手 ,进而波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 ,影响深远。九百年来 ,对于这场变法的评判 ,争论从未停息过 ,研究逐步深入 ,但问题似乎也越来越多。在 2 0世纪 5 0~ 6 0年代 ,史学界对王安石及其变法基本上持肯定态度 ,其经典著作依据是列宁的“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粉碎“四人帮”以后关于王安石变法的研究得以摆脱这一模式 ,…  相似文献   

19.
钟红艳  曾维和 《攀登》2010,29(1):50-54
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先后开展的以“企业家政府”为理论模型、以市场化运作模式和私营部门的管理为研究方法、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为目的的一项改革运动。新公共管理对政府流程再造的初期的确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但是仍然无法改变官僚制的人事制度。新公共管理所提出的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只是对官僚制的修正与补充,是对官僚制的扬弃,而不是摒弃。  相似文献   

20.
人治是我国的政治传统,在人治背景下,官员的品行特别重要。说起官员的品行,使我想起了王安石。我喜欢读点古书,前段时间正好看完三卷《王荆公文集笺注》,觉得王安石太了不起。王安石身上有一种浩然之气,“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们对他其实有很多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