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记载的细致考证,认为原为南海郡附郭县的番禺县在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曾被省并,武则天长安三年(703年)又在广州重置番禺县,但唐代新的番禺县治已南迁至今广州海珠区珠江南岸一带,故而已不是广州的附郭县,并指出唐代广州地区行政建置的相关调整,大致是为了适应广州城以南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尤其是江南洲的经济开发与行政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唐安西大都护府虽先后两次设于龟兹境内,却非一地。第一次存在时间不足四年( 658 - 662) ,当时大都护府尚无独立城堡,而与龟兹都督同治于龟兹都城,今库车县皮朗遗址。安西大都护府第二次创立意义重大,延亘115 年( 693 -808) ,自此成为唐朝在西域的军事、政治中心。本文研究对象就是这时安西大都护府治地。根据伯希和在豆勒豆尔奥库尔遗址出土的汉文文书,参考同一遗址出土的日本藏汉文文书,足以证实这座位于今库车、新和两县交界处的豆勒豆尔奥库尔遗址又名明府城,意为朝廷城,应即定型化的安西大都护府治所。  相似文献   

3.
宋代施渚镇位于今湖州市埭溪镇。其地名变化过程包含三个阶段:唐时叫做上强,宋元时名为施渚,明清时更名埭溪。施渚镇位于连接湖州与杭州的陆路交通要道上,故北宋在此设税场征收商税。南宋时,江南运河交通地位愈发重要,施渚镇所在陆路通道之地位下降,导致该镇及税场被废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在此兴起埭溪市,最终成长为镇。施渚镇之兴衰是其所在地区交通格局及商业格局之变迁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秦汉时期西县故城治所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劲 《丝绸之路》2010,(18):21-23
秦汉时期西县故城具体治所何在,一直为学术界争陈,迄今未有定论。本文结合考古资料和有关文献,对秦汉时期西县故城治所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5.
1984年浙江诸暨出土了宋代姚舜明墓志,对了解姚舜明生平事迹、查考姚氏家族提供了珍贵的历史信息,是研究诸暨地方人文历史和地理的重要实物资料。本文结合历史文献对墓志作一初步考释,以期对墓志的史料价值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宋代镇制考     
宋代镇制在中国市镇制度的演进史上居于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宋镇已有官监镇、非官监镇两种类型,镇官有监官、监镇、巡检、都监、监押、监当等职称,下属有都头、兵员、衙前、所由等。主要负责城镇治安及收税,并兼有户籍、保甲、兴办公益事业等事责。均由低品文、武阶官中选任。其职名、职责的转变与确立,不仅标示了“中世纪城市革命”的成功,也开启了元、明、清镇制的先河。  相似文献   

7.
关于宋代急脚递的传递方式 ,向有乘马传递说与脚走传递说之分歧。笔者经过考证 ,以为宋代各个传递等级 ,并不是以交通工具的行速限度而定 ,而是根据文书的性质和各类传递规则所定。宋代急脚递实际上是乘马传递与脚走传递两种方式兼用。  相似文献   

8.
治所作为行政区域的核心,其设置或迁徙过程中所考虑的问题和由此反映的政治理念,无疑也是当时行政区划建设思想的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历史上政区治所迁徙的研究比较薄弱,对于清代政区治所迁徙到目前尚无人作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详细探究有清一代的省会、府、厅、州、县等主要政区治所的迁徙及其发生原因,来研究清朝行政机构治所设置的指导思想和规律,总结治所迁徙的各种具体原因。  相似文献   

9.
宋代长江三峡地区出现了大量草市镇,它们之中有的今天依然存在,有的只剩下残垣断壁,有的则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本文通过对有关历史文献记载的分析研究,考证出51个草市镇,并将它们的位置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作了相应的比定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城墙砬子古城、南湖头古城和大石头河古城的考古调查及对文献资料的研究,证明南湖头古城作为渤海国湖州治所的可能性是最大的,湄沱湖就是镜泊湖.  相似文献   

11.
汉番禺城故址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两汉时期岭南地区经济都会番禺城故址所在历来多有争议,本文通过细致的考证分析,否定了今广州旧城区说这一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以及番禺沙湾说、顺德简岸说等异说,并通过历史文献资料、历史地名遗存、地貌状况、汉墓葬点分布、历史水道交通条件、历史城市生态环境等多重证据,认为秦及南越国时期的番禺城在今广州旧城区,但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则将南海郡治与番禺县治并置于旧番禺城之南,并考订两汉新番禺城的具体方位当在今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北一带,论文相应还探讨了东汉末年番禺县城迁回旧址的时间、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宋代县丞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敏珍 《史学月刊》2003,(11):31-37
县丞作为县内的副长官,主要是协助令长通管县事。宋代的县丞虽对前代有较多的继承,但仍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宋代县丞的废设与县内人口、县务等密切相关。县丞的职掌范围包括负责农田水利、坑冶、常平,协助令长处理狱讼、催督赋税等,同时还被委以其他任务被檄差出,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职掌经常由于与令长的权力相冲突而被废弛。此外,县丞在宋代还具有监督群吏的职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令长与佐贰官之间的关系复杂化。  相似文献   

13.
宋代女性阅读活动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铁爱花 《史学月刊》2005,(10):35-40
宋代女性的阅读活动与重文教的社会风气、书籍的普遍流通以及士人的提倡等密切相关。在实际生活中,宋代女性的阅读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儒家经典、佛道经典、女教典籍、家训、史书、诗词文、音乐、诸子百家、方技小说、天文历算、医药数术等;其阅读具有多元性、自主选择性及持续性的特点;她们通过阅读学习知识,并以多种方式作用于社会,对于提高国民素质、传承文明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宋代国子监既是中央教育机构,也是国家主要刻书机构,并兼有管理各地图书刻印之责。为满足其政治、思想统治,宋廷对国子监刻书之内容及其质量控制、机构设置及其管理、图书刻印发行出售等方面都订有颇为详备之制度,从而对当时各地州县官学大量印行图书,以及后世国子监刻书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关于唐代崖州治所,《通典》等全国性史志皆明确记载在舍城县,正德《琼台志》等海南旧志则认为在颜城县。孰是孰非?因从来无人进行考证和评断,以至两说长期并存。现经深入考证,所得结论是“舍城说”所言为是,“颜城说”完全错误。至于唐崖州治故址,在今海口市琼山区府城东南三十里龙塘镇的珠崖岭上。  相似文献   

16.
吕瑞东 《四川文物》2021,(2):108-116
多层墓葬是指在墓葬中构造出多个立体空间的墓葬形制。从层次结构上看,可分为三层和双层两类,以双层结构为主。这种多层构造最早出现在北宋中期,作为一种御赐的"地下石藏"来使用。在北宋晚至南宋初期,多层墓葬的形制和构造均发生一定的变化,隔层的功能也发生改变,但总体上仍可以看作是"地下石藏"的变形。到了南宋中期,多层构造的使用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层空间的实用性明显增强,出现葬人或密封防潮等利用方式。多层墓葬的结构和功能随着时代发展,其目的大多离不开对棺椁和尸体的保存。  相似文献   

17.
宋代官员分司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官员分司主要有自请、责降、叙复和优待四种方式,神宗以前,自请和优待者居多,神宗以后则以责降为主。分司官有一定任期,但职事简单,并逐步虚化,直至全无,由此也导致了分司官之分司地与居住地由完全一致向完全分离转化。官员分司之初官职一般会发生变动,或升或降取决于分司方式。分司官可享有升转官资、荫补亲属为官等政治特权以及以俸禄为主的经济待遇,但分司官之间、分司官与现任官之间都存在一定差别,并因时而变。宋代官员分司制度既承袭了前代的做法,也有自己的创新,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但对宋代以后的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宋代官窑是中国古陶瓷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对相关历史文献的理解不同以及考古发掘的局限性,致使在宋代官窑瓷器研究中存在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诸如何为北宋官窑,北宋朝廷是否在都城汴京设置过官窑,北宋官窑是否就是汝窑,河南汝州张公巷窑是否是北宋官窑,南宋修内司官窑的称谓是否准确,南宋官窑是否只有郊坛下官窑一处,何为文献上所说的内窑,老虎洞窑是修内司官窑还是文献上所说的续窑,等等。本文在对专家学者们对上述问题的看法进行疏理的基础上,指出对宋代官窑瓷器的研究离不开传世宋代官窑瓷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考古发掘资料,只有将这三者结合起来开展综合研究,才能最终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