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武生 《百年潮》2011,(7):53-57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经历了两个“伟大转折”与三次“历史性转变”。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两个“伟大转折”的标志,标志着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路线的转折。三次“历史性转变”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转变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2.
雷风行 《纵横》2008,(12):4-8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会前于11月10日至12月15日举行了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为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充分准备。30年前,万里、吕正操,段君毅、陈璞如作为十一届中央委员,参加了这两个重要会议。具有历史意味的是,这四人都曾担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部长。他们是历史大转折的见证人,也是推动历史转折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3.
1976~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正处于一个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和打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的重要时期。这8年的历史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粉碎"四人帮"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是"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是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改革开放酝酿和起步的两年,是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转折做准备的两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二  相似文献   

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的特点及其意义张寿春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一次会议。不仅会议本身坚持从国情出发,实现了同危害已久的“左”倾指导方针的决裂,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  相似文献   

5.
一次名垂青史的会议,通常都发生在历史的重要转折时刻,而且往往是经历了长时间争论的结果。1928年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便是这样。它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有  相似文献   

6.
近两千年来的中日关系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从东汉到南北朝是第一个阶段,其特征是尊崇与怀柔;从隋朝到明朝初年是第二个阶段,其特征是赶超与因循;从明朝初年到日本明治维新是第三个阶段,其特征是挑战与转折;从"对等条约"的签订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第四个阶段,其特征是侵略与削弱;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是第五个阶段,其特征是对峙与再转折。这过程经历了两次转折,第一次转折发生在第三个阶段,第二次转折发生在第五个阶段。当前,中日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是第二次转折前特有的现象,也是双方势均力敌态势被打破、新格局形成之前的必然过程。  相似文献   

7.
正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大别山的辉煌历史与一代伟人邓小平密切相关,这就是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实现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伟大历史转折。在致力于实现这个伟大历史转折的过程中,邓小平以"我们在大别山背重些"的伟大风格和顾全大局、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亲自率领大别山党政军民英勇奋斗,勇当战略反攻的前锋,使大别山成为中国革命走向全面胜利的战略转折地,为新中国的诞生  相似文献   

8.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共产党以此为起点,重新奋起,带领全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使整个中国充满了生机。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一生对山西的革命和建设做过许多重要指示,但真正踏上山西这片黄土地却仅有时间不长的两次。然而,这两次都是在中国革命发生战略性转折的关键时期:一次是在1936年2月20日至5月5日,毛泽东率领红军东征;另一次是在1948年3月23日至4月10日,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取道山西,实施战略转移。  相似文献   

10.
翟媛 《沧桑》2011,(6):90-93
历史发展是一段漫长而有规律的过程。那么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有时候紧要处也只有几处,需要我们转折好了。可以说中国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的过程。在几处关键点上,中国共产党都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正确的转折,奠定好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坚实基础,继往开来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又在新的历史阶段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新的伟大战略。  相似文献   

11.
张凤云  马义新 《攀登》2008,27(4):48-52
我们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对严峻的挑战,机遇大于挑战。新的历史起点对党提出了新的考验和要求,党必须从新的历史起点的客观现实出发,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此,要有强烈的优惠意识,树立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精神风貌,增强以改革创新精神建设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相似文献   

12.
山西初级农业合作化的实践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山西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业合作社的稳步发展两个阶段的分析 ,总结回顾了山西初级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历程 ,论述了各个阶段群众组织起来的状况、生产力发展的特点、生产关系变革的过程、省委和省政府制定政策的起因以及农业合作化运动对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既充分肯定了初级农业合作化运动所取得的成就 ,又客观地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 ,既分析了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 ,又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和论证了其主要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上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江泽民“七一”讲话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光辉历史文献。它们不仅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且对现今与未来中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The struggle for independence in East Timor, which came to fruition in 1999, illustrates both that agency can be exercised in ways that change social structures and that changing structural relations are necessary for the effective exercise of agency. This paper presents a basic Marxist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analysing structural power, contrasting this 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structure developed by structurationists. It then examines the Timorese independence struggle at two crucial turning points, showing how differing structural contexts enabled different outcomes at those turning points.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发展核武器的问题在中苏关系的演进中,特别是在中苏关系破裂中的作用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作者根据陆续出版和解密的中国和苏联方面的相关文献档案,对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基本战略考虑、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中苏关系演进的互动关系、苏联政策的变化的动因以及此种变化对中苏关系破裂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认为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中苏关系的破裂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中国发展核武器在当时背景下,只能争取苏联的援助,苏联向中国提供发展核武器的技术,有其特殊历史背景.1958年下半年后,随着两国在意识形态、对时代和国际形势以及核武器的态度等问题产生重大分歧,这些事件直接或间接促使苏联停止援助中国发展核武器.这成为中苏关系破裂的重要标志,也成为日后中苏论战的一个重要论题.  相似文献   

16.
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夺取长征胜利和努力实现中国革命由低潮向高潮转变的斗争中,取得的主要成就为:一是重新确立了正确的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并形成了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主要内容的政治路线;二是组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坚强领导集体;三是促成了全党、全军,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与统一。遵义会议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光辉道路。  相似文献   

17.
杨奂、郑思肖的正统观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代正统论是有特点的 ,北方的杨奂是代表 ;南方代表是郑思肖 ,他在纲常的基础上 ,又加进了辨华夷的思想。从正统论发展历程来看 ,郑思肖正统论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开明代纲常、华夷正统论的先河。《大义叙略》是郑思肖正统论的实践尝试。  相似文献   

18.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Italian general election held on 4 March 2018, which was notable for the surprising results in southern Italy. These results will be analysed by looking at two dimensions of electoral behaviour: on one hand, participation and volatility, on the other the success of the protest parties, the Five Star Movement (M.5.S.) and the League. These features will be considered in relation to the territorial distribution of the vote. More specifically, in the 2018 election participation was exceptionally high, especially in the south which in some regions saw electors returning to the polls. But electoral volatility is still high. Both factors affected the extraordinary success of new protest parties and collapse of the traditional parties. Traditionally in the south the vote has gone to moderate and pro-government parties, but this time in all constituencies the M.5.S., an ‘eccentric’, protest or populist party-movement, which in many cases took over 40 per cent of the votes, with a peak of 50 per cent in Campania and Sicily. Further, the wave of protest votes favoured another party with no previous support in this geographical area, the League. It may be too soon to say whether these changes in the form and dynamics of the party system are long-lasting and able to achieve a lasting change in the political spectrum, but so far the outcome of election has given a further push to the radicalization of both electoral demand and supply.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开始由非均衡发展转向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形成有着特定的历史与现实背景。1991年和1999年是中国区域战略大调整的转折点,1991年开始强调区域协调发展,1999年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随着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其基本经验对中国未来区域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The Australian party system's historic affiliation between religious identification and party support has generally been explained in terms of overlapping cleavages, with the coincidence of Catholicism and working-class socio-economic status given greatest agency. The evidence, however, is inconclusive for working-class predominance amongst Catholics at the time of Fusion. The accepted explanation fails to recognise the power and agency of religion and so overlooks the role of Protestant values and beliefs in the Deakinite Liberals' response to Labor's organisational demands for the subordination of individual judgement to party discipline, and in the subsequent rhetoric of the nonlabour parties. Nonlabour's easy slippage between the vices of Labor and those of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explains why Catholics preferred Labor more convincingly than does the accepted class-based explan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