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振  周芳  李勇  刘辉  李俊山 《文物》2011,(2):20-25,54,97
僖山二号墓位于河南省永城市北33公里芒砀群山东端的僖山顶上,属汉梁王墓群。二号墓东侧50米处是僖山一号墓。因早年被盗,商丘地区文化局和永城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86年春对一号墓进行了清理,出土有金缕玉衣和玉器100余件等。僖山二号墓亦多次被盗,  相似文献   

2.
狮子山金缕玉衣1995年出土于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包括整残玉片近4000多片,出土时玉片散乱破碎, 有的断为数块,有些孔被拉脱。但这批玉片非常有特点:玉片小而薄,制作精致,数量多(一般玉衣的玉片均不超过3000片);玉质极佳,所用玉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刘疵墓的墓葬形制及随葬品作了详尽的叙述。对金缕玉衣产生的社会背景与思想意识形态中对玉的神话以及刘疵墓出土金缕玉衣独特形制作了相应的考证,同时也对刘疵墓墓主人及其身份作了推测。  相似文献   

4.
缀玉面罩,是1990年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贵族墓2001号出土的珍贵文物。它覆盖于墓主人的面部,由五组不同形制的玉片制成的眉、目、耳、口、鼻,比例匀称,形象逼真,富于艺术表现力。在其五官之位相当于额头、双颊、唇部及下颚部位还散布着数十片呈几何形状的玉片,这些玉片的边缘处均钻有透孔,以便穿缀于丝织物构成的衬地材料上。这件珍贵的文物在两周墓葬发掘中较为罕见,它的出土,对研究我国古代的殓玉渊源,有着极  相似文献   

5.
对扬州宝女墩出土汉代玻璃衣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5月,在江苏扬州市邗江县杨寿乡李岗村的宝女墩发现两座新莽时期的木椁墓,扬州博物馆和邗江县图书馆联合作了清理。其中104号墓19块完整或可拼合的玻璃衣片的出土,是继西汉"妾莫书"墓玻璃衣片之后,第二次在扬州发现的玻璃衣片,引起了考古学界和古代玻璃研究者的关注。此次出土的玻璃衣片均为长方形,尺寸基本相同,厚0.33厘米。除1片未见穿孔外,余均四角穿孔。有的表面局部还可见到玻璃光泽。衣片除素而外,纹饰均为模铸阴纹,有变体柿蒂纹、云雷纹、云纹和白虎星辰纹4种。纹饰上原来均贴金箔,这种装饰与扬  相似文献   

6.
位于河南永城市北30公里的永城芒砀山是西汉梁国王陵墓地,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1985年春商丘市文化局报请河南省文物管理局批准,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发现被盗掘的僖山顶部东侧的一座汉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一套金缕玉衣及其他珍贵文物,编号为僖山一号汉墓.此后20年来芒砀山西汉梁国王陵墓地共发现大中型西汉墓21座,陪葬坑6处,陵园2处,寝园建筑基址1处,小型陪葬墓数百座,出土各类文物2万余件.西汉梁王陵出土文物不仅数量多,而且精品也多,尤其是玉器精品更多.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中出土的3件虎形玉扁足和4件镂空扉棱玉片,应是商代漆器上的扁足及漆鼎腹部装饰的扉棱,进而大致推定出漆鼎玉足和腹部扉棱玉片的镶嵌方法。  相似文献   

8.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和徐州狮子山汉墓是我国汉代最重要和出土玉器数量最多的两个王侯级墓地,两墓出土的丝缕和金缕玉衣是当时南方和中原汉王朝最重要的墓葬玉器之一。通过上手观察、显微镜拍照并利用环境扫描电镜和漫反射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技术对广州南越王墓及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玉衣部分玉片的质材和加工工艺进行了观察测试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地玉衣的玉料均主要为透闪石质,从现存玉衣颜色及玉质结构上看,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玉衣玉料来源单一且玉质明显好于南越王墓,南越王墓玉料具有多来源的特征,玉衣中的“假玉”可能来自粤西。从南越王墓玉衣片部分切割痕迹判断,南越王墓所使用的切割工具可能接近当时的最高水平,也可能存在中原交换来源的玉材,无法排除南越王墓玉衣全部或部分在当地制作的可能;南越王墓和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玉衣加工工艺特征明显不同,显示两地玉衣系由不同 “玉作”体系加工完成,汉代可能存在多个不同的玉作体系,工艺水平参差不齐。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对咸阳龚西战国秦墓M8出土的两件嵌玉银钮金带钩使用超景深显微镜、金相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开展制作工艺考察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两件带钩钩身主体材质为金银合金,钩钮为银,镶嵌玉片由春秋时期管形玉玦改制而成,钩身内部填充物为严重锈蚀的锡铅合金焊料。这两件金带钩的制作包括钩身和钩钮的铸造、玉片改制、焊接组合、表面磨抛等工序,是先秦金银器工艺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0.
王玮  王金潮 《江汉考古》2014,(1):113-118
<正>2009年南京博物院获赠一套散乱的金缕玉衣,经查实这件玉衣盗掘于盱眙县大云山汉墓。这件非科学发掘金缕玉衣送至南京博物院文物修复室时仅为一箩筐散乱的玉片(图一),玉片之间残留几根漆包线等现代拼接痕迹,可见盗墓贼曾试着拼接过此玉衣。我们随即展开了繁琐细致的修复工作以尽可能还原这件金缕玉衣的本来面貌。一、整理与分类一件玉衣主要由以下几个部件组合而成:前胸后背、双臂双腿、双手双脚、头罩与面罩[1]  相似文献   

11.
玉覆面是古代玉敛葬的重要形式之一,反映了当时的用玉制度与葬俗。此次研究以米脂县银南新区M103出土的玉制品为对象,通过显微观察、拉曼光谱分析、XRD分析以及红外光谱分析和扫描电镜显微分析对选取的11片玉片样品的材质和加工工艺以及玉片表面残留物进行了科学分析与研究。结果显示,透闪石玉是组成玉覆面及玉鞋的主要玉种,此外还有少量蛇纹石玉和石英岩玉。玉片上的红色附着物为朱砂,很有可能是用于纺织品染色。纺织品痕迹显示其为麻织物,织物可能是用于承托和固定玉片。玉片的加工痕迹显示,可能是受工艺水平限制或制作时间仓促,制作较粗糙。  相似文献   

12.
刘修是中山靖王刘胜的第六世孙,也是刘胜一系的最后一代中山王,因无后而绝。这位中山王的陵墓,虽然曾遭盗掘和火焚,但却很幸运,棺中遗物大部分得到保存,特别是金缕玉衣和一些随葬玉器的出土,是此次发掘的重要收获之一。金缕玉衣成属汉宣帝所特赐,虽然与刘修那瘦小的身材很不相称,但却昭示着皇帝恩宠的荣耀,黄灿灿的金丝配以和闻产的那种具有细腻、坚致、光泽温润的玉片,仍显示出高雅与富贵。葬玉除玉衣外,还有玉枕、九窍塞等物。不仅刘修的葬玉等级极高,其配玉也是应有尽有,美轮美奂,  相似文献   

13.
《收藏家》2020,(6)
正一、大葆台出土玉瑱大葆台西汉墓共出土83件玉石器,其中一号墓出土52件,二号墓出土31件。出土的玉器中以礼仪用玉为多,大多数仪玉都可用玉丧葬。因早年间墓室被盗扰严重,两个墓室中的玉器大多数都被盗墓者扰乱移动过位置,且残件居多。其中在二号墓的尸骨东部清理过程中发现有一玉耳塞,白玉质,一头大一头小,大头顶为平面,小头为半圆形,截面作圆形。长2.7、直径0.5~0.9厘米。(图1)大葆台二号墓的墓主人经过人骨鉴定,确定其为20~25岁的年轻女性,推测其为广阳顷王刘建的夫  相似文献   

14.
徐州出土西汉玉面罩的复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河南、陕西、江苏等省西周至汉代的墓葬中常有玉面罩出士。汉以前的缀玉面罩,由于时代较早,形制也较为简单,容易复原。汉代的玉面罩,见诸发表的目前仅有江苏徐州子房山3号墓和后楼山汉墓出土的2件,但因其形制复杂,出土时绵绢、丝线全部腐朽,又玉片较散乱,未能复原。本文根据当时的出土情况,对这2件汉代玉面罩进行复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玉傩面考     
良渚文化"神微"图案中的"神面纹"经考应为"傩面",即最古的魌头画,并非巫觋之真面目.这种戴面具的巫覡形象早已见于法国等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上,其具代表性的有"鹿角巫师"、"羚羊人"等壁画.我国堪当玉傩面像者始出于石家河文化肖家屋脊6号棺,它以人面獠牙为特征,确为非人、非兽、非巫、非神的傩面具--魌头.继之,商、西周墓各出一件玉傩面,经考,其年代属夏至商前期(公元前21世纪一公元前15世纪).外国尚有由若干件玉傩面组成的系列化玉傩面像群.  相似文献   

16.
江西新干大洋洲晚商大墓和湖北荆州天星观战国中期二号墓各自出土了一件人面鸟喙雕像,根据<山海经>及民族学等方面的有关证据,笔者认为他们是苗民的祖先神<馬,雚>头(亦写作"兜").  相似文献   

17.
陈于柱 《敦煌学辑刊》2011,3(3):117-122
武威西夏二号墓出土鸡、犬木板画,系中国古代墓葬中的冥器"金鸡"和"玉犬"。古代丧葬文化中的金鸡玉犬信仰至迟在南朝时期既已形成。因鸡、犬在人间生活中具有司时和警备的功能,从而能够以冥器的形式进入墓葬,为亡者"知天时"和"知人来",确保墓主魂魄安宁。与金鸡玉犬信仰伴随的鸣吠日等丧葬择吉时日,乃是古人认为唯有在这些特定的时间里从事丧事活动,方能实现人、鬼隔绝的效应。武威西夏二号墓彩绘木板画"金鸡"、"玉犬",正是这一历史文脉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永城芒山柿园发现梁国国王壁画墓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永城芒砀山群是豫东千里大平原上唯有的山脉,由大小十多个山头组成,根据近几年的考古调查表明,这里是汉代粱国国王及大臣陪葬的墓区,几乎每一座山头都有一座或数座国王或王室墓,继1978年清理西汉梁孝王墓、1986年发掘僖山金缕玉衣墓之后,1987年又一座西汉国王壁画墓被发现。经上级批准,1987、1988年两次进行抢救性发掘,现简报如下。永城芒山柿园汉墓位于芒山保安山东麓的一座山脚下,西北与粱孝王墓相对,仅距  相似文献   

19.
经过26年的准备和等待,国家文物局批准挖掘徐州土山汉墓主墓。在地下沉睡了近2000年的大型东汉墓葬即将大白天下。土山汉墓位于徐州市云龙山北麓,为一大型封土堆墓,于1969年发现。1970年南京博物院清理发掘了一号墓,墓内黄肠石上有铭刻。土山一号墓分前室、后室,全长8.6米,在墓中共清理出土文物近百件,其中雁足灯等均属珍贵文物。最珍贵的是一件完整的银镂玉衣,由2600余片玉片组成,用银丝串连成人的形状。玉衣片形状以长方形略带梯形的居多,还有正方形、不规则形等。1977年在一号墓南侧,发现另一更大规模的墓,编为二号墓,从墓葬形制及出土文物推测,该墓应为东汉某代彭城王墓。徐州土山汉墓将见天日@小咏  相似文献   

20.
《逸周书·克段解》记载,周武王在商郊牧野召开誓师大会,大举伐纣,商纣王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以玉缠身,点火自焚。《逸周书·世浮解》进而解释说,商纣王此举烧掉4千余件玉器;据考古发掘,在安阳殷墟的一座商代著名将领“妇好”墓中随葬的玉器达750件;汉王刘胜,硬是要等穿好了金缕玉衣才肯进棺材。这些例子都可说明玉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在古人看来,玉不仅有保护灵魂和肉体的功能,还常常是等级、权力的象征物,同时玉还代表着美好的德行,(札记)上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比德于玉焉。”虽然严格的用玉等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