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铜器麦He为西周邢侯的幕僚麦氏所铸,其铭文提到了麦氏跟从邢侯征伐之事,本文分析了邢侯受封的时间、地理位置及面临的敌对势力,认为邢侯此次征伐的对象是东夷族,通过对东夷诸族的分布、族属及西周初对东夷进行的几次征伐战争的分析考证,推断出麦He铭文所记的“邢侯征事”应是成王亲政时期对东夷族所进行的一次征伐战事.  相似文献   

2.
最近,参加两个清史国际学术会,就满洲民族源流问题做几次发言,不少中外学者说我在宣传“中华一体”论,我并不否认。 中华一体是历史的产物,何光岳先生独自编著的《中华民族源流史丛书》,(已经出版发行《东夷源流史》、《南蛮源流史》、《百越源流史》等大型分册),正是阐明这一主题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巨著。 “东夷族团和西羌族团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其他如南蛮族团、北狄族团、东胡族团、百越族团的各支系,几乎都是从他们两个大族团中分出去的,或者是由这两个大族团中的某些支系在互相融合中分出去的。西羌族团的始祖是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东夷族团的始祖是大皋氏和少皋氏,这四个支族的共同祖先是华胥氏。”(《东夷源流史》1990年8月江西教育出版社)这是何光岳同志编著《中华民族源流史丛书》的主要宗旨。  相似文献   

3.
(氵岁)貊族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族群。在很早时期,它就与黄河流域的华夏、东夷两大族有着紧密的联系,进行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并且臣服于中原王朝。在两汉时期,(氵岁)貊族加入了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氵岁)貊族史历来为历史、考古学界所瞩目。本文只想就其与华夏、东夷族的关系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古代(氵岁)貊族活动在我国东北区域靠近东部沿海地区,不仅与华夏民族毗邻而处,还隔渤  相似文献   

4.
东夷族是迢遥的中华上古东方大族,族系纷繁,生口极夥。由于战乱及其他原因,东夷族团各族往往迁徙不定,离乡背景,辗转万里。本文拟对东夷望族皋陶族的南迁加以探索;由此溯及蚩尤部落(三苗、九黎)的由北而南折向西方的大迁移。所以,必涉及上古东、东南、西南多方面的民族关系云。  相似文献   

5.
新夷夏东西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与岳石文化之间存在着一个文化断层 ,也就是说 ,它们是先后由两支族属不同的先民留下的遗存。岳石文化无疑是夏代的东夷文化 ,那么山东龙山文化就不可能也是东夷文化。先夏无夏 ,亦无东夷。事实上山东龙山文化是融合组成二里头文化的源头之一。夏代时在今冀鲁豫皖地区夏人居西、东夷居东、先商居北、淮夷居南 ,夏人与淮夷联姻联盟 ,先商与东夷关系密切 ,这就是夏代夷夏东西的战略态势。一直要到商代中期 ,商文化才开始进入山东地区 ,经过商周时代的征尸方、征东夷后 ,华夏族大举移民东方 ,东夷才逐步地融合到华夏族中来 ,表现为岳石文化的东夷文化终于完全消失了  相似文献   

6.
对皋陶与其裔族的族属和史实的辨识龚维英皋陶和皋陶族众隶属古东夷族团。东夷族团里有不少族先后融入古华夏族团,两大族际的畛域很早就泯灭了。皋陶生活的年代大致在夷、夏合流的早期。那时,夷、夏融合的气氛虽然融洽,但毕竟不能画上等号。皋陶不是炎黄裔孙,他属于东...  相似文献   

7.
试论华夏与东夷集团文化交流及融合的地理背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论华夏与东夷集团文化交流及融合的地理背景王青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是我国古代同处黄河中下游的两大民族,由于它们的事迹构成了古史传说时代的主要内容,因此其历史可上溯到史前时期,这已是多数学者的意见。从史前到早期文明时代(新石器时代———商周),华夏与东夷...  相似文献   

8.
徐族为东夷族团的一大支系.在商周时期,徐方的经济文化一度相当发达,国力强盛,曾多次为首向西周王室发难,春秋时期才逐渐衰落以至灭亡.山于史籍记载简略,以致对这一曾经举足轻重的淮泗大邦的世系、政治、经济、文化等等,至今仍是迷迷蒙蒙,难知其详.传世和出土的许多徐器,尤其是有铭文的近20件徐器,补了历史记载的缺憾,更显得异常珍贵.文字考释,是利用古文字资料进行其他各项研究的基础.笔者在写作《东夷淮夷史征》时,对有关的甲骨文、金文资料做了一番注释梳理工作,发现诸家在文字考释方面有许多可商榷的地方.今对徐器铭文考释中的一些疑点,提出个人的浅见,千虑之一,或于徐文化研究有点滴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珍珠门文化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刘延常 《华夏考古》2001,(4):94-105
目前,海岱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序列已基本清楚。学术界一般认为,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属一脉相承的一个文化系统,是东夷族团创造的。岳石文化之后的商代考古学文化,现已区分为商文化和上著文化两大系统,同时还有二者融合产生的地方文化。商文化主要是商人灭夏后逐渐东扩形成的,而土著文化则是继承了岳石文化,为东夷人创造。有学者根据发现的考古资料提出了珍珠门文化①的命名,以此代表胶东半岛商代夷人的文化。 通过考古工作者十余年的努力,发现了较多的与珍珠门遗存相类似的文化遗存,其分布范围和文化特征逐渐…  相似文献   

10.
徐夷与淮夷关系之浅说李国华从历史上分析,徐夷和淮夷之间的关系应以西周初年二者被迫迁居淮河流域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应为徐夷和淮夷的分体时期。确切地讲,在这个时期徐夷和淮夷应为两个不同的族团。这两个族团分别在不同的地区活动,是东夷这个大族团中两个...  相似文献   

11.
李强 《神州》2013,(5):209-212
中国自古崇尚“玉”,并且是世界上发现古玉最多的国家,玉文化在中国绵延7000年,至今魅力不减,生命力越来越旺盛,不能不说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古人不仅认识到了玉的致密温润,且赋予了玉更为特殊的意义,寄托了人们虔诚的信仰、精神的追求和艺术的情怀。 当今古玉研究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古玉器的鉴赏。民间的收藏,越来越多,而且大部分是伪作。如果是真正的古玉珍品被定为赝品,让文化埋没了,则十分可惜。古玉鉴赏不仅仅是辨证故宫博物院或各省文物馆的既存玉器,面对没有出土报告,没有任何资料,来历不明的传世古玉器,我们不仅要去断代,还要辨认它戢真、伪、好、坏、这,才叫鉴赏。因此,我们应该把好古玉鉴赏这到关!而究竞什么是古玉鉴赏?如何正确的鉴赏古玉?正如本文的标题。本文以汉代螭纹玉器的鉴赏为例。通过对螭纹玉器彤制艺术风格、琢玉工艺、玉材审美的研究,论述了古玉鉴赏活动是审美的艺术,是一门领略、验证、筛选和评估的艺术。是对古玉器上微妙的种种印象或区别的感悟。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古史传说时代分布着二三个大的民族集团,蒙通先生称之为河洛、海岱和江汉民族,而徐旭生先生则将其分为华夏、东夷和苗蛮三大部族集团。除华夏之外,东夷和苗蛮究竟是什么关系?除民族的差异之外是否存在着人种上的差异?解决这一问题当然需要人类学的研究,而物学尤其是人形物的研究往往可以给予考古学、人类学以信息上的反馈。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1987年暑假,笔者有幸前往融水苗族自治县走访苗民的村村寨寨,领略苗寨的山水风光,并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本文拟从考古学文化、文献学和民族学等角度出发,对苗族的来源“作些质疑和探索。一、从考古学文化看苗族与东夷的关系从山东考古的材料来看,最早的是北辛文化,尔后是大汉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这一文化序列均是同一文化的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她们的居民就是同一族源的居民,根据碳十四测定,山东岳石文化的绝对年代大体在公元前十九世纪到公元前十六世纪。岳石文化的居民,就是夏朝时的东夷人②,有的同志认…  相似文献   

14.
于明 《文物天地》2020,(3):117-121
2019年的玉器市场,应该说是前两年玉器收藏和交易趋势的延续,仍然是古玉、新玉冰火两重天,并且这种趋势还在逐渐扩大。市场的主要表现特征是古玉的市场价值得到更多的认可,新玉的市场价格则一落千丈。正如笔者前几年所述,新玉市场的寒冬真的来了,而且来得如此之迅猛是大家始料不及的。  相似文献   

15.
《收藏家》2018,(8)
正7月15日上午,《丁哲论古玉》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图书大厦举行。丁哲博士是国内古玉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长期从事古玉收藏鉴定、研究及教学工作,被誉为中国古玉鉴定教育的领军人物。《丁哲论古玉》由丁哲编著,文物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发行。本书包括专论和图版两部分,专论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对中国古代玉器的部分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夷夏商三种考古学文化交汇地域浅谈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夏时期,在辽阔的黄河中下游平原,曾活动着三个大的古族:东夷族、夏族和商族。据近现代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研究,夷、夏、商三族渊源有自,文化各异。约当公元前20~17世纪时,这三族都步入青铜时代,完成了从原始部族向文明民族的过渡,从而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了三种不同性质的青铜文化,即以东夷族为主体创造的岳石文化,以夏族为主体创造的二里头文化,以商族为主体创造的漳河型一类文化。  相似文献   

17.
贾文彪 《史学月刊》2023,(3):121-125
海岱东夷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历经近60年完成了文化谱系的建立,为21世纪全面深化研究海岱东夷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1996年以来,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启动,21世纪海岱东夷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代表性成果主要涉及海岱东夷文化的社会属性、与周邻文化互渐以及文明化进程等,这些研究成果为证实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文化格局做出了极大贡献。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海岱东夷文化未来研究应更加注重系统化、具体化和深度化,以促进相关研究的纵深开展。  相似文献   

18.
从夏文化的礼器探讨夏族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二里头文化三期以前墓葬中常以觚爵。备作为随葬品,而且多成套出现。邹衡先生说:“触、爵(益与触、爵、两种不同的组合,应该是代表了夏、商两种文化不同的礼俗”①。二里头文化的陶、铜出现在第四期,又是来自海岱地区的岳石文化,并且是大汶口文化及海岱龙山文化陶器的嫡系后裔。笔者曾根据这个事实,推断出先商文化来自东夷,并认为二里头文化四期已经进入商代,夏、商文化的分际就在三四之间③。在传统上几乎已成定论的一种说法,认为夏族是华夏族的主体,属于中原部族,居住在黄河中游。它与黄河下游的东夷和江汉一带的苗蛮并为上古…  相似文献   

19.
龙山时代早期,在今黄淮间的淮河流域一带,分布着一支大汶口文化。它来源于山东汶泗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其性质属东夷文化,是东夷少昊氏的后裔;其年代与皋陶及其近祖生活的年代相当;其分布地域与皋陶族团活动的范围大体一致;其与华夏文化交错分布的情况也与皋陶为华夏联盟成员的身份相符。这一系列的证据链表明淮河流域大汶口文化的族属应与皋陶族团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中原化进程是指随着中原王朝的经略,区域文明逐步接受中原文明的礼仪制度以规范本地的社会行为,从而最终融入中原王朝政治体制的过程。百越集团作为中国古代四大民族集团中最晚与华夏集团建立联系的民族集团,其主要发展方向为“海外”,不同于东夷集团和苗蛮集团与华夏集团间有较为久远的互动基础。百越集团的中原化进程是中原王朝建立以后有计划的“国家”行为,不能称为“主动辐辏”。从考古学出发,结合文献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理论和方法复原这一过程,从而更全面地窥见中原王朝的经略模式和统治策略,为更深入探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实现过程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