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林 《岭南文史》2001,(3):33-35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以魏源为代表的一批地主阶级有识人士,从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出发,要求改革吏治和向西方学习,萌发了最初的改良主义思想。洋务运动的兴起,把向西方学习从口号变成了实际行动。也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逐步发展。这期间,通过京师同文馆等机构出版翻译著作,驻外使节、出访考察使团、留学生等介绍情况,使有些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有所加深,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到了中国同西方的一些差距。他们提出在不改革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对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从而形成了以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前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了拯救民族的危亡 ,曾经历尽千辛万苦 ,向西方国家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 ,他们用民主主义思想作武器 ,前仆后继 ,英勇斗争 ,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高潮 ,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封建主义的统治 ,但“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1] (P14 9) 。在屡次斗争屡遭失败的情况下 ,中国的先进分子不得不另找新的武器和新的道路。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这些先进分子经过苦心探索和总结比较 ,终于从十月革命中开阔了眼界 ,增长了见识 ,找到了“…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对中国侵略日益加剧,中国开始出现全面政治危机。在此背景之下,中国各领域相继产生了以自强御侮为主要目标的革新运动,公民教育思想的兴起即为重要代表之一。作为一种政治性极强的教育理念,源于西方的公民教育思想在晚清中国的生成,固然是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向近代转型的必然结果,但却更体现了当时中国学习西方、改造国民性及国家建构等多重政治诉求。政治转型因素对晚清公民教育思想兴起所具有的决定性影响,不但使得这种公民教育思想从一开始就有着政治性大于社会性、工具性大于价值性等教育救国性质,而且使其在基本内涵及时代特征等方面都与西方原生性公民教育思想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4.
一、近代教育思想在贵州的传播鸦片战争后,一些比较开明的,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寻求改造中国的道路。以龚自珍,林则徐\魏原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首先提出学习西洋、改革社会的主张。在教育方面,他们撞击封建传统教育,批评八股取士制度,反对空疏无实的理学,主张“经世致从’,提倡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求,要求广开言路,选拔安邦治国的人才,腾陵地提出了以西方为榜样,建立新教育制度的设个接着在统治阶级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在维护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调整统治政策,学习…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开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从理论上开辟了一条近代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道路。起初,“夷”字还包含着清廷官员对西方国家的蔑视,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政府逐渐形成近代外交观念,往日虚骄自大的心态已经荡然无存,“师夷长技以制夷”只不过是既要学习西方,又要抵制西方侵略的代名词。“师夷长技以制夷”作为近代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内涵和方式是不同的,本文试图探讨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在“师夷”和“制夷”方面的利弊得失,以便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6.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纲常礼教和封建伦理犹如磐石把中国妇女深深压在社会的底层。在男尊女卑、无经地义的传统观念下,很少有人关注广大受奴役,遭残害的中国妇女。甲午战后,严重的民族危机使变法图强的维新思潮勃然兴起,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高举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大旗,以宣传西方文化为主,向中国社会进行了广泛的启蒙教育。他们在宣传西方自由、民主思想的同时,第一次把中国的妇女问题提上社会问题的议事日程。提出了要进行社会变革必须首先变革妇女社会地位的一系列思想,掀起了戊戌维新时代的妇女…  相似文献   

7.
《收藏家》2005,(11)
中国美术在20世纪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封闭向开放的历程中,出现了一些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吴冠中先生便是其中典型的一位。 吴冠中是我国20世纪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长期以来,他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点,坚韧不拨地实践着 “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民族和时代特色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源于生活,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要求, 具有高超的文化品格,充分体现了他面向世界、面向时代、面向未来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他的创新思想适应了历史发展和时代的需要,为 中国…  相似文献   

8.
廖红梅 《沧桑》2010,(3):251-252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对审美追求由来已久,丰富多彩的民族语言和光辉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民族声乐这一闪烁着中国人精神和智慧的艺术品种。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传入后,中国出现了现代音乐美学思想,在保存了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成分的基础上,同时接受了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巨大影响,是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交融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及其审美风貌和精神,它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理论的一个永久性课题。本文试图从"情"这一角度对当代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特征作出自己的归纳和总结,并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情"这一美学理论方面作一些粗浅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中国近代化,无论是经济领域的工业革命、政治领域的民主革命,还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墨血革命”,都像中国的古谚所说,“好事多磨”,经历了一条异常艰难而又曲折的历史途程。中国资产阶级在承担近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时,由于自身的软弱,不得不求助于帝国主义的支持,搬运西方的政治思想武器;又由于无法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而无从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因此,中国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20年代,武汉市的商业世家刘季五(刘梅生之父)和刘逸行等人,为了发展民族工业,挽回利权,抵制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同时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暂时繁荣景象的鼓舞,他们毅然决定从商业转向工业。除将老字号刘有余堂药铺保留外,其所经营  相似文献   

11.
(下转第46页)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后果是全方位的,一方面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民族灾难,另一方面促使近代国人中的先进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他们在学习与反思中不断探索民族救亡的道路。无论是人民还是统治者,他们面临着必须给予回答的共同课题:怎样摆脱民族危机?救国的良方是什么?洋务运动没有实现民族独立。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理论的认识与思考不断加深,但还属于理论层面的探讨。孙中山吸取西方民主政治理论,直接从政治制度上要求进行变革,并且以“三民主义”思想为基础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笔者拟从国人理念更新…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中叶,日本天皇睦仁上台,于国内建立天皇专制政权,大力推行维新运动,使日本国的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并开始走上了一条向外侵略扩张的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道路。到20世纪20年代末,日本军国主义又乘世界经济危机,西方大国无力东顾的有利时机,武装进攻中国的东北三省,妄图排斥欧美各国独吞中国。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行为,  相似文献   

13.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魔爪不断伸进中国各地。具有悠久历史的明古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从1840年到20世纪初期,中华民族许多不甘沦亡、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都认为向西方学习才是中国唯一出路。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中  相似文献   

14.
晚清国粹主义述论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晚清国粹主义述论丁伟志清朝末年国粹主义文化流派的出现,在中国近代文化思想史上是一件引人注目的新事态。鸦片战争以后的大半个世纪中,先进的中国人一直是沿着向西方学习的路子,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而固守传统、排拒西方文化,则是愚昧、腐朽的顽固守旧势力的基调。...  相似文献   

15.
江沛 《安徽史学》2013,(1):39-47
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拯救民族危机与向现代转型是发展的两条主线,由此形成了既要反对西方侵略、维护民族尊严,就要倡导中国文化独立性,反对西方文化传入;既要开放中国,学习西方以融入世界,就必须反对民族主义思潮,批判传统文化的相互矛盾的双线走向。在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战国策派"主要人物与追求自由主义信仰的众多知识界人士一样,在思想理念上发生了迎合民族主义思潮的转变,倡导"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呼吁个人自由暂时让位于民族自由,为时势所迫主张集权政治,并将民主政治与民主主义硬性割裂。救亡与启蒙的两难,观念与现实的冲突,自由主义内核与民族主义外衣的交织,在战国策学人论述中表现十分突出,也是那个动荡时代知识群体中思潮繁杂现象的典型反映。  相似文献   

16.
中国自古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然而 ,步入清末的中国 ,尤其在中日甲午战争后 ,面临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厄运 ,在民族危亡的重大时刻 ,中国人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维护国家一统的浪潮。本文拟从这一历史史实出发 ,探讨在这一重要历史时刻中国人思想的重大变化 ,再现中国人维护国家一统的努力 ,探讨不同派别为维护国家一统所提出的不同主张及对清末中国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00年前的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中日(甲午)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总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的但却是逐渐的革命化,意味着大工业和铁路等等的发展。使农业和农村工业之间的旧有联系瓦解”。①本文打算对地处长江三角洲的浙江,在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及其特点,作些探河。毛泽东同志指出:“帝国主义的侵略刺激了中国社会经济一使它发生了变化.造成了帝国主义的对立物一造成了中国的民族工业”②。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民族危机唤起了人民的觉醒,在浙江也掀…  相似文献   

18.
晚清政治思想超前发展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奇学 《安徽史学》2004,(1):80-85,74
超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晚清政治思想的重要特点.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日见严重,传统的政治文化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无能为力,于是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向西方(包括甲午后的日本)学习要求.相比较而言,政治思想的学习远比社会经济变革来得快.近代政治思想的超前发展带动了社会变革.但是,不是建立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的近代政治思想缺憾甚多,并给晚清社会的变革留下若干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后期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侵略者无止境的侵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矛盾,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定。激起了人民大众的强烈反抗情绪,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和阶级矛盾的刺激下,1898年的中国开展了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戊戌变法”。福州人林旭在这一运动中,直接参与新政、发表言论、鼓吹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为维新变法运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和牺牲。  相似文献   

20.
作为我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的思想与同时代许多人物比起来都要进步。在晚清统治相当危急、国家民族面临着巨大危急时,经世致用思潮影响了很多人,林则徐则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尝试通过和以往所不同的角度去看西方的世界,并开始积极思考如何救国救民。林则徐关注现实,注重实效性,用自己的方式去尝试了解西方、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改变自己,开启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大门。他做的这些事情有着明确的目的与功利性,也即是壮大自己而"制夷",并在"制夷"过程中让中华民族能振兴富强。本文从佛学角度对林则徐的经世致用思想进行分析,介绍了林则徐身上佛学思想的体现,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林则徐经世佛学思想的内涵,并就林则徐经世佛学思想的实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