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经传记载了"纳王""纳侯"共计五十一次,这一史实透漏出春秋既是一个循规守典的尚礼时代,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非礼时代。在纳王、纳诸侯的史实中,传统的礼制不断地被更新和扬弃,王侯宗族与卿大夫世族对传统的宗法礼制既固守,又僭越,反映了春秋时代具有变与不变的双重因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却是源自于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与时人思想观念的转变,但"礼"仍然是这一时代政治规范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2.
一、清朝时期国际法形成的状况 中国古代春秋时期存在着某种型态的国际法规则或习惯,但当时的所谓"国"与现代的国家不同,那只是中国统一前的诸侯国.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此种适应当时国际交往需要的国际法就停止发展了.这是因为,国际法产生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一个多国并存的环境.既然中国已成为统一的国家,国家法就失去了赖以成长的土壤.  相似文献   

3.
分析表明曾侯与钟铭所言"君庀淮夷,临有江夏"一辞,并没有准确表达西周早期曾国被封于江汉地区的史实,亦不是西周早期的用语方式,而是从西周晚期以降尤其是春秋时期的形势出发,采用春秋晚期的表达习惯和用语特征,来描述当时曾侯受封立国的情景,美化、颂扬其先祖之功德,以致出现历史背景、文句表达与原始史实之间的不尽相符和错位现象,且含有若干夸张的成分,这是我们在利用该铭文材料时应特别注意的。  相似文献   

4.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断代编年史,相传是孔子依据春秋时期鲁国的历史史料(即所谓“鲁春秋”)编写而成的.它以鲁国的十二国君(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的世系为序,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提纲挈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中一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史实.由于它语言简要而又字含褒贬,所以自从它问世之后,陆续出现了一批解释它、补充它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赵氏戈和子汤鼎两件春秋青铜器的铭文释读进行了考辨和补充,对于进一步了解春秋时期晋、楚两国的历史有相当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试论春秋时期的信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春秋时期的信观念徐难于人有信用,这种品德称为信。信作为一种伦理范畴出现,始于春秋。对于春秋时期的这一重要社会现象,迄今少有人专文论及。本文拟探究这种社会现象产生的根源及其实际状况,力求从观念意识角度去剖析春秋社会,以深化对这一时代的理解。一“信”...  相似文献   

7.
春秋时期已实行多种制度对职官进行考核.如复事制、社会调查、巡视制、上计制等。春秋职官考核制度承西周之制,并有发展。春秋职官考核制度与西周最大的区别有三方面:一是考察的主体不同。西周担任考察百官的主体是周天子.而春秋已变为各诸侯国各自进行考核与管理了。二是考核的对象不同。西周考核的对象是各个诸侯与西周王朝中央与地方的属官.而春秋则变为各诸侯国的属官。三是考核方式的不同。春秋考核方式除沿袭、改造西周之制并有创新。除把巡狩与述职改为巡访与复事,叉实行上计制与社会调查、巡访与复事制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春秋时期职官考核制度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8.
由《春秋》中可以看出,春秋时期,人类社会对于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较低,《春秋》中便包含了三种救灾思想,禳弭、重农和节俭。指出粮食才是整个社会抵御灾害最有利的法宝。阐述了重农以及节俭对赈灾的重要性。和西周时期相比,春秋时期的赈灾思想已经有了较为长足的发展。这是春秋时期的特征,赈灾的思想已经从夏商时期的巫术发展到人力救灾为主的科学道路上,这也表明,古代华夏民族在和自然界的抗争中逐渐从被动的接受走到主动的抗争。  相似文献   

9.
《春秋》所记周天子、诸侯的殡期与《礼记》所载有不少不符之处,学者各有解说。细绎《春秋》经文,可以发现,春秋时期确实存在诸侯五月而葬的礼制,其执行虽因种种原因受到了破坏,但基本上是保存的。春秋晚期中原诸侯开始实行三月而葬的礼制,与五月而葬并存。这可能与作为霸主的晋率先行用三月而葬有关。  相似文献   

10.
佚名 《文史月刊》2011,(8):56-56
齐桓公姜小自,春秋时期诸侯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在号称“春秋第一相”管仲的辅佐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首先称霸中原的国君。齐桓公也因此成为春秋时期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相似文献   

11.
大马各庄墓地是东周燕文化重要资料,部分墓葬可分为四组,年代跨度不出春秋早期至春秋晚期,墓地整体由北向南排序。大马各庄遗存形成背景复杂,有关内涵呈现较强的非燕文化因素。所属人群为春秋时期燕文化平民乃至贫民阶层。社会较为均等化,演进历程或体现了不同人群逐渐融合。此研究有助于深化对东周燕文化尤其是春秋时期其南部区域文化与社会面貌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大一统"思想,主要蕴藏在《春秋》这部史书中。"大一统"思想为秦以来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理论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因此有必要通过研究《春秋》来对孔子的"大一统"思想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从春秋到战国时期,士人的风貌发生了几个显著的变化。士人由春秋时期的稳定性和固定性转向非确定性,非阶级性。士人的价值理念也发生了裂变和分化,都展现了与春秋时期截然不同的而又独具特色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从河南淅川春秋楚墓的发掘谈对楚文化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剑 《文物》1980,(10)
1978年至1979年,在河南省西南淅川县丹江水库西岸的下寺,先后发现并发掘了一批春秋时期的楚国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极为珍贵的青铜文物。以往在湖北、湖南等地都发掘了不少楚国墓葬,但绝大部分都是战国时期的,春秋时期的极少。淅川楚墓墓主人身分较高,墓葬最早的可到春秋中期。这对全面考察楚文化的特征及其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淅川春秋楚墓来谈谈我对楚文化的一些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15.
今日照市春秋时属莒国领域。2008年3月日照市东港区首次发现春秋时期樊国铭文青铜器,这是继山东发现黄国太子伯克盆、陈国大丧史仲高钟铜器后的又一次新发现,为研究春秋时期莒国与樊国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朱熹认为《春秋》是史,是因为反对经学家一字褒贬的解经法,直把《春秋》看作史;朱熹不从一字褒贬中解经,而从具体史实中体会《春秋》义理。同时,他将义理贯穿于《春秋》史事之中,并将义理作为史书写作的指导原则。然而《春秋》义理本身却是不融通的,所以视《春秋》为史,出于朱熹对《春秋》义理不能融通之后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春秋时期列国官制的清理,并以之与西周官制及《周礼》所记载的职官系统仔细比较,可以发现春秋时期的官制无论在整体格局上,还是在各职官的官称和具体职掌上,都较西周时期更接近于《周礼》。《周礼》作者应是一位更熟悉春秋官制的政治设计家,他在很大程度上将其所熟悉的这套职官系统纳入自己的政治理想的蓝图中,由此,判断《周礼》的成书年代不会早于春秋末叶,或当在战国前期。  相似文献   

18.
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大墓的墓主究竟属于春秋时期的哪个小国,为中国考古学界出了个难题,目前已有多位学者提出好几种说法。通过对墓中出土的青铜盂铭文"邛"字的分析,结合纪王崮春秋大墓的具体地理位置,笔者以为邛国最有可能是指《左传》中提到的项国,并对此说法进行了论证说明。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西周至春秋时期见于史载的楚国的封地和采邑的梳理,认为在西周至春秋中前期,楚国的采邑制发展一直较为缓慢,而在春秋中后期,由于不同楚王所施行政策的差异,造成了楚国地方政治体制的剧烈变动,采邑数量因此显著增多,并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相似文献   

20.
袁伟 《收藏家》2006,(4):37-41
历史上的东周时期,指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从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到战国封建制度的初步确立,社会经历了一个大动荡、大分裂的过程,诸侯称霸、列国争雄。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东周是一个相当特殊的阶段。春秋时期玉器分早、中、晚三个阶段。春秋早期玉器仍延续西周晚期的制玉风格,器型、纹饰、雕琢工艺等方面均与西周晚期玉器无明显差异;春秋中期玉器从目前出土情况来看,多用于祭祀,这一点从出土器物上多涂有朱砂,也能说明此期玉器主要为祭祀性质的礼器;到了春秋晚期有了明显变化,主要的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