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世高 《文史天地》2013,(12):75-76
1958年的浮夸风从夏收起,秋季发展到高峰,各地各种高产卫星频频上天,上报大面积的单产亦比往年翻了几番,领导对农业生产特别是对粮食生产极为乐观,陶醉在粮食大丰收的喜悦之中。于是,什么大办钢铁,大办水利,大办交通,连食堂也大办,敞开肚子吃饭,吃饭不要钱,青壮炼钢去,留下幼与姑,晚秋作物无人收获,粮食浪费不少。  相似文献   

2.
张韧 《江淮文史》2010,(2):68-87
<正>我生在上海,1962年,长到19岁时,却坚决要离开她。从根本原因说,是毛泽东主席的《青年运动的方向》这篇文章对我影响很深,我坚信,青年总要与工农相结合才能实现理想。从直接原因说,当时国家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号召大办农业、大办粮食,那一年我毕业于华东师大二附中,心胸里就像当年  相似文献   

3.
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党和国家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纠正错误,全力领导人民进行了救灾斗争,采取了精简城市人口、降低粮食征购量、紧急调运和进口粮食、节衣缩食"瓜菜代"、提高粮食收购价、大办农业等一系列措施,逐步扭转了局面,保持了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粮食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黄土高原上的陕甘宁边区,粮食生产环境不算优越,但为了渡过抗战最艰难时期,中共和边区政府在增加粮食生产和保障粮食供应上做了巨大的努力。一是做最广泛的农民动员和组织劳动力,通过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以增加粮食总量;二是规范和调整粮食管理与供给制度,最大程度的节约用粮,以保障粮食供给;三是制定限制粮食出境和用粮食酿酒,以减少粮食消耗。上述三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边区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都有大幅度提高。其次,通过调整政治与经济政策,建立比较合理的粮食制度,以减轻农民负担,解决了与民争食的问题。粮食问题的成功解决,成为边区渡过抗战最困难时段的首要因素之一。因此,在讨论边区自给问题时,粮食生产因素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5.
1958年是当代人们所说的“三年困难时期”的起始之年。这一年掀起了两大高潮,一是“大跃进”高潮,一是人民公社化高潮。前者以大办钢铁、大放高产卫星为主要内容,后者则剥夺了广大农民在耕作土地上的自主经营权、实行“大呼隆”的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6.
1962年秋季的一天,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园艺场的一间集体宿舍里,新添了一位讲普通话的年轻人。他穿着朴素,浓眉下一双黑眸忽闪忽闪地透着机灵,嘴边胡子青青的,说起话来带着顽皮的笑。人们一打听,才知道他叫万伯翱,是当时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副市长万里的大儿子。原来万伯翱高中毕业后未能升入大学,万里同志就鼓励他响应党“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下乡参加农业第一线生产劳动,到黄泛区农场当了一名普通的农工。当时,万伯翱刚刚18岁,职工们都亲切地叫他“小万”。 “黄泛区”,这在过去是一个苦难、贫穷的代名词。19…  相似文献   

7.
李凯龙 《区域治理》2022,(10):108-111
粮食安全对我国经济发展具重要作用.长江流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该地区的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基于2000、2005、2010、2018年长江流域县域单元粮食产量为指标,运用洛伦兹曲线、空间相关分析方法、泰尔指数、重心转移模型的数据分析方法,揭示了2000—2018年长江流域县域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研究...  相似文献   

8.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活资料及生产资料。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及地区,粮食的概念有所差别。本文按英国统计习惯,粮食指谷物。粮食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粮食政策目标、粮食政策手段、粮食政策效应三者互动形成的粮食政策体系;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粮食政策则包括粮食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政策。目前,世纪粮食问题已引起举世瞩目,有关各国粮食政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对各国粮食政策的历史形成进行考察却较薄弱。本文拟就16世纪英同粮食政策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史志》2007,(1):I0006-I0006
<正>2005年,我省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全省粮豆薯播种面积14834.1万亩,粮食产量720亿斤,粮食商品量为502.9亿斤,均创历史新高。为全面做好粮食购销工作,搞活粮食流通,促进农民余粮的顺畅销售,把农民粮食生产大丰收变成农民收入的大增收,省粮食局组织指导全省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继续推进深化粮改的部署,紧紧围绕服务“三农”这个中心,全面履行粮食部门工作职能,全省粮食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0.
1958年,刚刚结束反右斗争,紧接着又开始“大跃进”。我从上海进修回到桂林师范学院,来不及整理上课讲义,就停课投入其中。当时,全国上下极其狂热,提出全民大办农业、大办工业、大办钢铁、大办教育,提出“超英赶美”和一系列高指标,并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确定为大家都要遵循的总路线。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享有“北大仓”的美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黑龙江省始终坚持立足省情,着眼全局,不断推进粮价改革、完善粮价政策,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对保障全国粮食安全,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指标、强力指挥、政治介入、大撤退.是“大办钢铁”运动的一些显著特征,“后院炼铁”“土钢炉”“土铁炉”“熘铁炉”“放卫星”……是“大办钢铁”运动的“特产”。“大办钢铁”运动是四川乃至全国经济建设中的一次很大的挫折。正像彭德怀同志在《意见书》中讲的:是小资产阶级狂热性。确实是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武汉市口区同全国一样有两次动员城市人口上山下乡的运动。都发生在60年代,但由于历史条件、目的、方法不一样,下乡的对象不一样,因而其结果也不尽相同。 第一次城市人口上山下乡 第一次城市人口上山下乡运动出现在我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1961年至1963年。当时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要求全党全民办农业、大办粮食、按农轻重的次序组织生产,适当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和降低重工业发展速度。省委要求武汉市有计划地迁移20万至40万人到农村去,把不影响工…  相似文献   

14.
1958年以“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为内涵的“三面红旗”在广袤的城乡大地上招展,大办钢铁的炉火映红神州上空,“15年超英赶美”的口号让6亿中国人热血沸腾,“一天等于20年”的神话使人觉得共产主义似乎指日可待,浮夸风、共产风刹那间刮遍全国。  相似文献   

15.
贵州解放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由于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粮食生产稳步增长,自给有余,每年都有外调。但从1958年的“大跃进”开始,生产力遭到大破坏,几十年来粮食一直处于短缺、紧张状况,被称为贵州“生态、人口和粮食”三大危机之一。“文革”内乱,使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贵州城乡粮食供应状况已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相似文献   

16.
高笑 《史学月刊》2024,(4):100-107
1945—1953年,苏联陷入了严重的粮食危机,其根本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苏德战争不仅导致苏联粮食产量减少,还对农业生产基础造成了长期损害;与此同时,刚走出战争阴霾的苏联又遭逢了多次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其次,苏联的农业经济制度强硬、短视且忽视物质激励,严重削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粮食产量的提高。再次,无论是实行粮食配给制还是自由购销制,分配体制内在的弊端未得到有效纠正,导致民众始终无法自由平等地获取足够的粮食。最后,冷战的爆发及升级对国际粮食贸易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素来高度依赖粮食进口的苏联终止了粮食进口,并在国内自给困难的情况下仍继续出口粮食,导致了不可逆转的贸易逆差,加剧了国内粮食危机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17.
在全国人民轰轰烈烈大办钢铁事业的群众运动中,湖北省博物馆和省图书馆、省文物处合办了"湖北省图博文钢铁厂",已于国庆前出铁;并积极组织了"工业抗旱"斗争;提出大办展览为钢铁事业服务的战斗任务。  相似文献   

18.
华北沦陷区粮食的生产与流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士花 《史学月刊》2006,2(11):55-63
抗日战争时期,日伪特别重视对华北沦陷区粮食的掠夺。尽管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更重视棉花的增产,但除日伪强力推行植棉的地区外,华北沦陷区的农民仍以种植粮食作为农耕的第一选择。日本的军事侵略及统治,严重破坏了农村的农业生产力,粮食的播种面积及单产量都比七七事变前减少,粮食的流通渠道、机构、方向、手段等都受到了影响。粮食流通的初级市场———集市减少,农民多在自家庭院卖给前来收购的小贩;一些粮栈或货栈成为日本商社的收购人;大城市粮栈的运输职能丧失;一些粮食集散市场的中转职能改变;铁路、卡车及牲畜运输量的增加,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伪交通统制的重点和薄弱环节所在。  相似文献   

19.
刘卿 《神州》2013,(16):214-214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政策的调整,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劳动力的转移,特别是国家关于扶持粮食生产、减免农业税等政策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民纷纷季节性返乡耕种土地,农村土地的供需矛盾开始突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速度较以前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20.
丰产的终结     
《山茶》2009,(6):94-127
埃及受到粮价涨的刺激,愤怒的埃及人把吉萨大金字塔附近一座公家补贴的主食商亭围了个水泄不通。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毫无起色的供应再度引发了老生常谈的争论:粮食生产是否能跟得上人口的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