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彦茹 《文史精华》2012,(7):55-58,1
毛彦文.一个生于民初新旧交替时代的女子,其一生充满传奇。作为最早留学海外并获得硕士学位的女性之一,她归国后从教参政,主持香山慈幼院,出任国民大会代表.她的所作所为都值得在现代妇女史上记下一笔。但长期以来,她备受史学界的冷落,人们偶尔关注的也只是她的婚恋故事.只在谈起吴宓的情感世界时偶被提及。确实,纵观毛彦文的婚恋经历,每一回都可作为中国近代婚姻史的典型个案加以研究。尤其是1914年她为了初恋表哥解除旧式婚约的勇敢行动,更是造就了“民国初年破天荒的大新闻”。  相似文献   

2.
熊希龄和毛彦文都是中国近代教育界的知名人士。从事业的角度看,他们对教育和慈善事业都有共同的目标和孜孜不倦的追求。但在观念、年龄以及个人经历上,他们却有着不小的差距,更像是两代人。熊希龄白发长须,大有仙风道骨之概;毛彦文妩媚娇人,具有青春浪漫气息。然而就是他们,在20世纪30年代,演绎了一段白发红颜之恋,被一时传为佳话。毛彦文遭受第一次婚变打击毛彦文,小名月仙,字海伦,浙江江山人,出生于1896年。父亲毛华东是个秀才,生有两男四女,毛彦文在毛家四姐妹中排行为长,她的二妹棕文在出生50天时被父母送给别人当养女,三妹辅文、四妹…  相似文献   

3.
1935年2月9日,66岁的原中华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与33岁的复旦大学教授毛彦文在上海结婚。当时宾客盈门,热闹非凡。 熊、毛结合,一时传为佳话。一 毛彦文,浙江江山人。1915年在浙江湖州湖群女校求学时,与熊希龄的继配朱其慧的侄女朱曦同学,两人感情甚笃。彦文成绩优异,一次朱其慧到湖群女校看望朱曦,并到学校考察,翻阅了彦文的作业,对彦文的才华非常赞许,嘱朱曦一定要好好向彦文学习。由此,毛彦文的名字每每也传人熊希龄的耳里。面陈浩望周少连 1920年,毛彦文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人地生疏,甚感寂寞。…  相似文献   

4.
正吴宓任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教授时,已经结婚生子,遇到毛彦文后,立刻坠入万劫不复的情网。"吴宓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惊闻。离婚不畏圣贤讥,金钱名誉何足云。"吴宓公开发表情诗,为了追求毛彦文,他与发妻离婚,抛弃了3个幼小的女儿。后毛彦文嫁给北洋前总理熊希龄,吴宓痛苦不堪,大写《忏悔诗》,一连38首,诗句凄  相似文献   

5.
巫少飞 《古今谈》2007,(4):68-72
引言:自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毛彦文自传《往事》后,全国多家报刊均有介绍。作为毛彦文故乡的记者,笔者深入江山采访,在江山市政协文史委毛作元先生的热心帮助下,得以完成此文。  相似文献   

6.
伴随中华民国第一任民选内阁总理熊希龄(字秉三)走完人生最后3年生命历程的著名慈善教育家毛彦文教授,于1999年10月3日在中国台北仙逝,走完了她102年自强不息的奋斗人生。 她走得很安详,台湾百年一遇的大地震没惊动这位世纪老人;她走得无怨无悔,因为她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熊希龄和她为之奋斗终生的慈善教育事业,无愧于众多拥戴她的香山慈幼院的莘莘学子;她走得很从容,因为她不仅没有辜负熊希龄当年的重托,恢复和重建了香山慈幼院,而且在熊希龄逝世55年后,把他的灵骨从香港迁回北京安葬,并且倾囊资助《熊希龄集》和《熊希龄先生遗稿》的出版,了却了平生最大的一桩心愿。 若说还有遗愿未了,那便是她不能在自己有生之年一亲故土,不能亲眼看到海峡两岸的统一,就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追求婚姻自由的新女性 毛彦文小名月仙,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生于浙江江山。她自幼聪颖好学,学习成绩优良,1914年,17岁的她便由江山西河女子高等小学保送,进入杭州女子师范  相似文献   

7.
走过北京路 ,抬头看见一跨街大横幅 ,上书 :“到红楼吃烤鸭 ,身价倍增”!这显然是一条商业广告。而今 ,广告艺术的特点之一是“出奇制胜” ,都知道“凡战者 ,合 ,以奇胜。故善出奇者 ,无穷如天地 ,不竭如江河”(《孙子·势篇》)。既要“奇” ,当然是越“奇”越好。不过 ,倘若达到了“离奇”的程度 ,那又不好了。试想 ,“奇”一旦离开了“奇” ,那还有什么“奇”?今天的广告尽管让人“目不暇接” ,而人们却多抱“姑妄”态度 ,你是“姑妄言之” ,我则是“姑妄听之” ,谁会认真地去看待它?那原因是许多广告看似新 ,却实在不奇 ,已引不起人…  相似文献   

8.
智斗窑主     
人称湖南浏阳河的菊花石有“三奇”:第一,奇就奇在石料不在山上,而在河底;第二,奇就奇在石纹如菊,色泽清丽;第三,奇就奇在石质晶莹,密致细腻。甚至还有人说,用来制砚,墨汁还经久不干哩! “宝石哪会河里长?夫妻身投水中央。”每当人们一提到菊花石的“三奇”,浏阳人就要深切怀念一对坚强不屈的夫妻——菊花和石坚。传说在古时候,浏阳湖畔的永和镇,瓷窑林立,镇上居民世世代代烧窑为业。菊花,是窰主汤善人家里的丫环。成年后,经人撮合,嫁给了汤家的窰工石坚。他们与另一个窰工王五家同住在一所半坍的破  相似文献   

9.
谢梦遥 《人物》2018,(3):42-44
不要说喊出来,就算是看回去,对于某些女性来说,都需要勇气的。习口种事情每次发生,她都会感到恐惧。不止恐惧,她甚至害怕暴露她的恐惧。她不会任由猥琐的事情发生,会默默地躲开,但直至最终,这个网名为“非鱼”的女孩选择闭上嘴巴。她压根不敢看回去。所以在过往数次公交车上发生的性骚扰经历里,她从不知道对方长了一张什么样的脸。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工艺美术的璀璨殿堂里,乱针绣可谓新秀二五年第五期又为奇葩。所谓新秀,是因为她在1928年正式创立迄今不足80年的历史,较之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刺绣来,简直是“小小弟弟”;所谓奇葩,是她不同于中国“苏、湘、蜀、粤”四大传统名绣,而在艺术感染力上更胜一筹,在艺术手法上别具一格,被称之为“锦绣文采”、“绣出来的油画”、“刺绣艺术上的高峰”,美誉远播五大洲。争艳斗丽人们流连在乱针绣这个艺术瑰宝的园地里,很快就会发现“杨守玉、陈亚先、孙燕云”这师徒三代人代代传承所创造的艺术春天,那争艳斗奇、竞相开放的美景奇观,不…  相似文献   

11.
我到过许多名山,而山水俱佳者,觉得当数福建的武夷山了。她蓄黄山风景之奇,又纳桂林山水之秀。一道九曲清溪,两岸拱列三十六座奇峰,山萦水抱,玲珑剔透,构成了一巨幅“碧水丹山”天然图画,真不愧素有“奇秀甲东南”之誉。武夷山地处闽浙赣三省交界处,相传有神人武夷君居此而得名。  相似文献   

12.
“奇乎不奇,不奇亦奇;园耶是园,是园非园。”这是50多年前,西安莲湖公园中“奇园茶社”的一幅耐人寻味的对联。作当年在撰写此联时似乎就想告诉人们,这个小小的茶社之中将要发生许多“奇乎不奇,不奇亦奇”的故事。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这个小小的茶社确曾上演过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奇”剧,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智大勇,所建树的奇功奇勋。  相似文献   

13.
“丝绸之路-中国古代艺术展”在克罗地亚米玛拉国家博物馆大楼上的竖标(本文作者提供)●董彦文应克罗地亚文化部邀请,由甘肃、宁夏两省区组成的“丝绸之路—中国古代艺术展”带着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陈展于巴尔干半岛西北部的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这座美丽的城市沸...  相似文献   

14.
漂游小小三峡挡不住的诱惑绿洲巫山小小三峡,是大宁河小三峡的一条支流,由三撑峡、秦王峡、长摊峡三段峡谷组成,长约15公里。因浩浩长江上有名扬四海的“大三峡”,悠悠宁河上有晓喻五洲的“小三峡”而得名。她奇峰多姿,山水相映,风光旖旎。峡内幽、秀、奇、翠、怪...  相似文献   

15.
大明山号称“小黄山”,不仅指其山脉系黄山余脉,更在于随处可见珍贵的黄山松及她的奇山怪石、嶙峋山体,几乎为一座微缩版的黄山。  相似文献   

16.
韩钢 《江淮文史》2014,(1):135-157
大概1990年代开始。“走近”一词流行起来,不少历史读物还以此作书名,无非想藉此表示作者或主人公同某位历史名人关系的密切或者对其了解的程度之深。此类读物大多是夸大其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本《走进毛泽东的黄昏岁月》则不然,它的主人公之一孟锦云,是真的走近了另一位主人公——毛泽东。盂是毛的护理人员,在毛生前最后一年多时间里一直服侍毛。就空间距离而言,比她同毛泽东走得更近的人大概不多。  相似文献   

17.
有人曾写过我的艺术生涯,取名《牡丹传奇》。我的一生,“传”是可以传的,“奇”却并不奇。如果硬要说有什么奇的话,大概是我蹒跚走过的艺术道路艰苦而曲折,与一般艺术家走过的路略有不同。正如一位熟悉而尊敬我的中年作家说的那样:“陈伯华度过了艰辛苦涩的童年,奋勇搏击的少年,苦闷彷徨的青年,欢乐成功的中年,生活在高风亮节的晚年。”当然,“高风亮节”是对我的过誉之词:我只能说,我的晚年对党和人民,对自己,都是问心无愧的。  相似文献   

18.
明星推手     
英皇为力捧梁洛施,曾投资6000万打造一部文艺片,以她的英文名Isabella为名,梁也因此获得金像奖提名;内地经纪人王京花与华谊约满时,陈道明、刘嘉玲、梁家辉等几十名艺人跟她改投橙天,一时盛传“华谊被掏空”。娱乐圈里艺人和经纪人的关系,从来就不止合作者这么简单  相似文献   

19.
近检宋人王庭珪<卢溪文集>,发现三首与李献民有关的诗篇,分别载于<卢溪文集>卷一二、卷一三、卷一五,诗题为<和李彦文>、<重阳日送李彦文之衡湘兼简向丰之>、<和李彦文春雪>.其中<和李彦文>诗题下小字注云:"名献民,尝撰<芸斋广录>行于世."把"云"误作"芸",大概是传抄或刻印之故.由小字注可以判断,与王庭珪交往的李献民就是撰写<云斋广录>的李彦文.兹此为线索,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对其生平事迹略作考述.  相似文献   

20.
镇与古代生活习俗董彦文在出土文物中,“镇”屡有发现。占文献中关于“镇”的记载也不少。根据考古发掘,镇在古代应该有三种用途:镇压席四隅;置于博枰之上;镇魔压邪。可见镇的产生与古代起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席、枰密切相关,也与古人求神祈福保宅安的思想有关。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