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阚延华 《攀登》2000,19(5):1-7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实现跨世纪发展宏伟目标的行动指南,它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需要,必须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从思想观念、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机制上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建设一支适应“三个代表”要求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相似文献   

2.
《新中华》杂志是由中华书局在抗战初期编辑出版的,这一时期恰是我国"中华民族复兴"思想极大传播和深入发展的时期,该杂志以"灌输时代知识,发扬民族精神"为宗旨,对中华民族复兴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新中华》杂志作为"公共话语"平台,以"新中华"为刊名体现了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担当和认同.其所刊文章深入揭示了抗战初期中华民族复兴的思想内涵,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全面探讨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路径,在当时舆论界起到了正确的引导作用.《新中华》杂志的宣传和引导在读者中产生了一定的反响,他们也参与到复兴话语的讨论中,表达了自己的认识.《新中华》杂志对民族复兴思想的阐释和传播,体现了报刊界对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公共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3.
詹斌 《攀登》2003,22(5):5-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执政党真正摆脱“历史周期率”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保证。它是党在新时期社会角色的新定位,它揭示了我们党执政的基本规律,是执政党执政实践的经验总结与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4.
江湄 《史学月刊》2008,1(4):17-24
梁启超的<新史学>介绍了实证主义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转型的宣言书.梁启超的"新史学"与实证主义史学貌合神异,内涵一套将儒家哲理、大乘佛学和现代进化论融合起来的历史观、世界观与人生观.而他后来怀疑进化论、否定历史因果律的思想转变,不能完全归因于新康德主义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他自觉认识并澄清自己的"新史学"与实证主义史学的思想界限.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会通中西、杂糅古今,是一套独特的历史观念与历史诠释方式."新史学"的"新"义,不但在于移植西方科学史学于中土,同时也是对传统历史观念与史学思想的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5.
马元祯 《攀登》2001,20(Z1):166-169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刘阐明了我们党的性质、任务和宗旨,既为我们党80年来的基本经验作了精辟总结,又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为新时期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张良 《神州》2013,(21):168-169
青年职工是企业发展的生力军,随着公司发展规模的逐步扩大,对青年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和条件不断发生变化,给基层党团组织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情况和新课题。如何在新形势下,如何对青年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渤船集团的生产经营同频同振,发挥好基层党团组织在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青年的作用,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一下在新形势下基层党团组织如何做好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7.
杨斌博 《区域治理》2022,(6):136-139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企业的发展,而工会则承担着落实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责任.在新形势、新发展环境下,国有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正面临着升级转型的重要阶段,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变化,国有企业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思想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创新工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以此来提高职工思想政治工...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与党的统一战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启林 《攀登》2002,21(1):36-39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历史经验的新总结,也是对我们党领导统一战线历史经验的新总结。在新的世纪,这一重要思想成为我们党在新的政治实践中领导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成为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作用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李运平 《史学月刊》2007,(3):134-136
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为建立、巩固和发展新中国不懈地奋斗了一生。他给我们留下了的丰富的思想、理论和精神遗产,是我们应该珍惜的宝贵财富。"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建国初期新中国的三大外交方针,本文试图对"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作一些探讨,并以此来纪念这位新中国的伟大奠基者。  相似文献   

10.
"李四喜思想"讨论:建国初期中共教育农民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1年7月18日,《新湖南报》发起了“关于李四喜思想讨论”,持续达半年之久,在湖南乃至全国农村产生了巨大影响。所谓李四喜思想,是指土改以后出现的农民和乡村基层干部的松气思想。它是农民在长期小生产方式下所形成的狭隘、自私和落后思想的反映。《新湖南报》对李四喜思想的讨论,不仅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参与人数多,分析问题深入,而且成效最为明显,积累的成功经验最为丰富。这场讨论基本弄清了李四喜思想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克服这种思想的途径和方法,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共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对农民自私、狭隘思想的批评运动,也是第一次真正地对农民及乡村干部进行的思想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1.
蔡世忠 《攀登》2003,22(3):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它反映了当代世界与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它是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全面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的伟大纲领。本从八个方面分析和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划世代创新。  相似文献   

12.
蒲利利 《沧桑》2014,(1):77-78,86
魏晋时期,帝国的重建文化又一次走向整合,形成了广汲博纳、气势磅礴的胡汉、中印文化大融合时期。玄学是对两汉经学表现形式上的否定,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魏晋时期,经学式微,玄学不断地兴起,展开"自然与名教的争辩",其中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名士在玄学思想影响下开始放荡不羁的社会生活,玄风兴起的魏晋时代,传统的儒学开始玄学化,注经数量多,经学家群起,并与道教思想互补有了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陈立旭 《攀登》2005,24(5):51-5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价值在于:它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给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以正确指导;它在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基础上所作出的新的理论结论对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它揭示了21世纪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动力问题;它指出了21世纪多模式社会主义新的共同本质规定性;它揭示了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4.
陈云在"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提出了丰富的经济思想,这些思想是其以综合平衡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理论和以"三个主体、三个补充"为基本内容的经济体制构想的充实和发展,不但对当时克服严重经济困难的决策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杨杰 《攀登》2003,22(5):1-4
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党的性质的新概括贯穿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赋予党的性质以新的社会性内涵,实现了党的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对党的性质理论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6.
林桂英 《攀登》2004,23(4):9-11
注重人民利益的实践性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特征,而“以民为本“的思想则是邓小平提出并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本文从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目的三个方面分析了邓小平“以氏为本“思想的独特视角,并指出了这一思想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49年后留在大陆的现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之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后留在大陆的现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以冯友兰、贺麟为代表,放弃了自己的新儒学思想,认同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甚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如贺麟);二是以梁漱溟为代表,在坚持自己新儒学的一些基本思想的基础上,也接受过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毛泽东思想)进行过利用和儒化;三是以熊十力、马一浮为代表,坚持自己的新儒学思想,基本上没有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有其科学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在党建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 ,是对我党性质和宗旨的新概括和新体现 ,是对我党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是新形势下对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9.
张艳 《史学月刊》2004,(11):100-105
殷海光在晚年重新审视了五四运动的成就,对五四时期的自由、民主等理念进行了相应的理性反思,进而以超越五四的姿态,主张以“道德、自由、民主、科学”为中国化建设的基本路径,其有关缺失值得适当厘清。殷海光对五四问题的关注和解读不仅直接影响了学生林毓生、张灏等人,而且至今仍具有弥足珍视的现实意义,理当置于我们的思想资源中。  相似文献   

20.
许小青 《史学月刊》2004,1(10):55-60
20世纪初年,随着民族主义思潮的勃兴,导致在新式知识分子中,同时出现了破除省籍界限的“非省界”和筹备边疆的“筹边建省”的议论。表面看似矛盾对立的两种思潮,实际上却针对传统领土观念的两大障碍——“村落’’思想和“屏藩’’意识,本质上表现出以国家为最高忠诚对象和国家一体化的整体要求,充分体现了民族主义建构作用的一面,也表明清季新式知识分子民族国家观念尤其是领土观念的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