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午中日战争后,在维新派中出现了一股批判荀子的思潮。其中谭嗣同的批判论调最为激烈。他这样做的原因有三:一,受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强烈刺激,他的思想发生了急剧的转变,从一名中国传统士人转变为一名积极学习西方的维新志士,开始清算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君主专制体制,谭嗣同批判荀子正是出于反对君主专制主义的需要。二,受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影响,谭嗣同把孔子孟子的思想作为中国民主平等思想的来源,他要在孔孟之后的儒家体系中寻找篡改孔孟思想、尊崇君主专制的元凶。三,荀子思想本身存在缺陷,其儒学思想是以君主专制主义为取向,推崇礼治。这成为谭嗣同批判荀子的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2.
覃一时 《神州》2012,(20):185-186
本文以人物法的模式阐述了谭嗣同的社会思想及其形成,具体来说主要是从谭嗣同所处时代环境背景、时代的主要矛盾及谭嗣同怎样应对其提出的挑战等方面来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3.
为纪念丈夫,改名“臾生”1883年农历四月初三十八岁的李闰与谭嗣同在湖北武昌举行了婚礼。李闰于1865年4月出生于京师,原籍长沙望城县杉木桥。自幼受封建礼教束缚的她和谭嗣同成亲后,与其维新思想、改革主张并不合拍。  相似文献   

4.
解读谭嗣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谭嗣同思想和行为的“幽挚”、“精锐”,非“单面”、“直线”式的解释发挥所能言尽。本文以语境、内证和“秘钥”为立足点,对谭氏的为学、谭氏与康梁的同异、谭氏在中西对比中的全盘自省、谭氏的民本位论和国家观、谭氏救亡维新主张的可行性、谭氏的生死观等6个问题,逐一解读。论证不取偶然之言,分析不强求系统性,惟取既往研究中未曾深究、因而失之简单偏颇之处,提出若干新见,阐释谭嗣同思想因“相反相成”而具有的复杂性、矛盾性和深刻性,并揭示其言论的不成熟、行动始终处于难以抉择之中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近代思想伟人梁启超曾这样评价谭嗣同:“冲重重之网罗,造劫劫之慧果,其思想为吾人所不能迭,其言论为吾人所不敢言”。确实,不论是在戊戌维新时期,还是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中,谭嗣同都是一个令人瞩日的特殊人物:他的一生行为富于传奇色彩;他的思想言论锐利激进、惊世骇俗;他在变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堪称中流砥柱;他的英勇就义慷慨悲壮、惊天地泣鬼神。作为当时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人物,谭嗣同尖锐批判传统的封建旧文化,热情宣传先进的西方新文化,执著追求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从而跻  相似文献   

6.
张忠 《黑龙江史志》2006,(10):52-53
在大厦将倾,人物辈出的晚清,谭嗣同是非常值得我们去追思和仰慕的.谭嗣同的人格魅力不仅在于其以身殉道的生命实践,亦在于其思想的超前性和锋利性.集其思想于大成的《仁学》,杂糅儒、释、道、墨各家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不仅反映了时代的潮流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7.
大同是中国人的千年梦想,中国近代全球多元的历史背景、政治局势和文化语境使大同又一次成为热门话题。说到近代的大同思想,人们往往想到康有为及其《大同书》。其实,谭嗣同不仅心系大同社会,而且借助大同思想表达对宇宙本相、人类历史、文化演进、世界格局的全新思考和规划设计。谭嗣同的大同思想集历史演变与世界主义于一身,既带有中国近代特有的时代烙印,又个性鲜明,成为近代大同形态的独特样本。  相似文献   

8.
平等的观念是古希腊人创办奥林匹亚赛会的基本理念之一,同时,奥林匹亚赛会也是这种观念在希腊社会生活中最集中的实现和展示。然而,我们发现,在奥林匹亚赛会的举办过程中,既表现出平等的一面,也存在着十分明显的不平等的一面。那么,这两个相互矛盾的方面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二者为什么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本文以奥林匹亚赛会为主要参照系,结合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两种平等的思想,对其平等观念的内部结构做了一些尝试性的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华夷之辨”是近代思想界争论的焦点。从谭嗣同不同时期论著中所体现的道器观、体用观等等思想的变化,可看出其“华夷之辨”思想的演进,而这种演进过程正是近代“华夷之辨”思想演进的缩影。  相似文献   

10.
谭嗣同与盛宣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戊戌维新时期,谭嗣同与盛宣怀之间,围绕开发湖南煤矿问题曾发生过一段交往。盛宣怀接办汉阳铁厂后,急于在湖南寻找煤矿,以供炼焦炭之用。他邀请谭嗣同协助办矿,是想利用谭在湖南的关系和影响,为其汉阳铁厂服务。而当时在南京任候补知府的谭嗣同,主动承担赴湘开矿之责,其目的是藉此机会,返湘参加维新活动,并与梁启超赴湘讲学相配合,积极推动湖南的维新变法。由于陈宝箴对聘请外国矿师及成立商办矿务公司,存在顾虑;也由于湘煤当时的状况难以满足汉阳铁厂的需要,促使盛宣怀决定舍湘煤而用赣煤,致使谭嗣同的湖南之行无功而返。谭、盛交往,从经济活动的角度揭示了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复杂关系,也反映了湖南维新运动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相似文献   

11.
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卢梭通过对一种完全未经文明浸染的"自然状态"的预设,认为人是生来自由而平等的,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财产私有制成为政治不平等开始和加深的根源,使生理不平等和政治不平等相互为用,把人类日益带入灾难的深渊;而政治不平等反过来又加深了私有制下的贫富对立.卢梭的这些思想闪耀着天才的光辉,但也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任慧荣 《神州》2013,(23):151-151
语言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流沟通工具,没有语言我们将无法正常的交流。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需要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媒介。但是在语言中存在着一种不平等现象,有主观的不平等,纯语言的不平等以及交际的不平等。主观不平等,它涉及到的是人们对彼此语言的主观看法。纯语言不平等是指由于语言使用反映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产生的不平等。交际的不平等指如何使用语言去进行有效地交际。本文根据语言学家赫德森对语言不平等的分类,将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语言中的不平等现象,并通过举例来说明这一现象,希望能够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流沟通工具,没有语言我们将无法正常的交流.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需要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媒介.但是在语言中存在着一种不平等现象,有主观的不平等,纯语言的不平等以及交际的不平等.主观不平等,它涉及到的是人们对彼此语言的主观看法.纯语言不平等是指由于语言使用反映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产生的不平等.交际的不平等指如何使用语言去进行有效地交际.本文根据语言学家赫德森对语言不平等的分类,将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语言中的不平等现象,并通过举例来说明这一现象,希望能够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4.
王夏刚 《史学月刊》2006,(7):118-120
清代档案里,关于谭嗣同的材料较少,目前能够见到的,主要是他的履历档案和任职四品军机章京时期留下的一些材料,这些档案,为我们提供了第一手的关于谭嗣同科举经历、捐纳候补官、擢选及权限的情况,可以使我们对谭嗣同走上维新变法的过程和在“百日维新”中的作用有比较深入的了解。笔依据上述材料,在以往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谭嗣同及同时代人的记载,试对其中的某些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不妥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40年代自由主义思潮的最大特点就是把自由主义思想的提倡与当时中国社会的迫切需求结合在一起:既要解决政治民主问题,又要实现经济平等的目标。这就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和政治民主与经济平等之间的矛盾,建立一个政治民主与经济平等齐头并进的社会。为了适应这种社会需要,自由主义在坚持原有的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吸收了许多社会主义的思想要素,用当时形象的话说就是"大家有饭吃,各人选路走"。这种调和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共鸣,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思想体系,一时间成为思想界关注的焦点,许多人将其称为"新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16.
<正>[编者按]全球思想史(global intellectual history)是近年来欧美学术界新兴的一个研究领域,它由思想史研究发展而来,是对当前史学研究中全球转向的回应。全球思想史要求消除以往思想史研究中的种族中心主义,同时也希望打破近代以来西方与非西方之间不平等的思想和知识等级体制。全球思想史强调思想在全球空间传播时与不同的地方经验所发生的交融、碰撞、混杂等复杂现象,同  相似文献   

17.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维新运动的巨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以心学呼唤人们投入救亡图存、改造中国的运动。如果说,在维新运动中,康有为、梁启超还停留在用心学的一些思想、言论来构铸维新理论的话,那么,谭嗣同则直截了当,要求讲求心学了。谭嗣同(1865—1898),湖南浏阳人,字复生,号壮飞,自署东海褰冥氏。为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振,在湖南倡立学社,并遍游  相似文献   

18.
妇女平等就业问题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艳云 《攀登》2002,21(6):32-35
文章就我国妇女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面临的就业问题及种种政策性和非政策的不平等待遇 ,提出作为  政府应制定平等的就业政策。从妇女自身而言 ,应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从思想、心理和非政策到能力等各方面的挑战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现实中存在的不公正、不平等的社会性别分工状况。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我在杭州收藏品市场,觅得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的墨迹扇面一柄,内容是写爱当山和尚发弘愿铸护寺钟上的铭文,笔墨浓重,刚健有力。时乙未(1895年)六月,为谭嗣同在北京寓所寥天一阁所书,盖有“嗣同”印章。扇面送给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谭嗣同年谱》载:1895年谭嗣同三十一岁,春天,他在家乡湖南浏阳,认为变法要从团结志士“作育人才”开始,他于是设立了一个学会,在那里讲时势与救国道理,以集同志讲求磨砺。夏天,谭嗣同到上海,闻知康有为、文廷式在北京创立强学会,他即来到北京,参加维新活动。虽然未能见到康有为,却认识了梁启超,两个青年人意气相投,梁对谭倾倒备至。继  相似文献   

20.
一切皆死,唯有灵魂不灭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将光绪帝囚于瀛台,并关闭北京城门,出动三千军士搜捕维新派人士,持续百余天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危急关头,梁启超找到谭嗣同,劝说好友与自己一同逃亡日本,不料被拒。谭嗣同道:“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第二日,谭嗣同被捕,随后,以他为首的“戊戌六君子”被斩于菜市口。这一年,谭嗣同年仅33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