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徒美堂     
司徒美堂是美洲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洪门元老、中国致公党创始人之一.他一生所走过的道路,反映了国外爱国侨胞自鸦片战争以来所走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1955年5月9日,爱国华侨领袖司徒美堂因脑溢血在北京逝世。首都各界人民举行公祭,侨联主席廖承志在悼词中说:“他一生所走的道路,反映着国外爱国侨胞从鸦片战争以来所走的道路。”司徒美堂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闯“金山"飘洋过海赴美洲司徒美堂原名羡意,字基赞,1868年4月3日在广东开平县滘堤洲一个破产农民家庭中降生?岁时,含辛茹苦的父亲不幸去世,只好  相似文献   

3.
司徒美堂是著名的美洲华侨领袖,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曾先后受到孙中山、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崇高礼遇,与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并称为中国侨界的"双子星座"。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陈民同志所撰写的《民国华侨名人传略》一书现已面世。该书共收集了33位华侨历史人物,其中有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以及著名美洲爱国华侨领袖司徒美堂,有辛亥革命时期南洋同盟会各地分会的  相似文献   

5.
乐楚 《文史博览》2014,(11):15-16
1868年,司徒美堂(著名旅美华侨领袖,中国致公党创始人)出生在广东开平县一个贫苦家庭,6岁丧父,读了4年私塾之后,到新会县城的一个小作坊里当学徒。 1880年,司徒美堂远渡重洋到美国谋生,在唐人街一家餐馆做杂工。当时,美国社会掀起一阵强大的“排华”逆流,华人备受歧视,经常遭到美国流氓欺负。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很多华侨加入了当时北美华侨下层群众的一个最大的民间结社组织——洪门致公堂(其前身是洪门,又称红帮、天地会、三点会、三合会,1925年发展成中国致公党。现在的中国致公党,是中国的八个“民主党派”之一,属于中国的参政党)。  相似文献   

6.
黄遵宪是我国19世纪下半叶卓越的爱国主义诗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活动家,也是一位“明于识、练于事、忠于国”的杰出外交家。他在担任驻日本、美国及新加坡的外交官期间,为保护海外华侨的正当权益,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司徒美堂称赞他“是中国历来驻美外交官中唯一能做保护华侨工作之人”。  相似文献   

7.
1882年,14岁的司徒美堂怀揣着53个大洋到美国闯天下,26岁出任华侨组织“安良堂”总理,成了美洲华侨社会众所周知的“传奇人物”司徒美堂原名羡意,字基赞。1868年出生于广东开平县一个破产的农民家庭。在他幼年时,就失去了父亲,生活极为拮据。尽管如此,在他10岁那年,善良的母亲还是把他送进了私塾。贫穷的生活只维持了司徒美老四年学费,14岁的他就不得不过早地为家中生计而谋划,他进了新会县城一家小作坊当学徒。一个穷家的孩子在作坊中所遭受的磨难是可想而知的,为了免受别人的欺负,司徒美老从师学武。满身的武艺,使他既学会了…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下半叶,陈芳在夏威夷所走过的道路,给当地的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正如卢永昌所指出,“关于夏威夷华侨政治生活之讨论,若不提到陈阿芳(ChunAfong)则不完全。”①关于他的业绩,西方的学者已有连篇累牍的论述,甚至成为小说家和剧作家的创作题材。②笔者拟根据夏威  相似文献   

9.
论文分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孙中山政治动员的构建与华侨民族主义的互动关系,阐述了华侨民族主义的跨国互动之于中国社会政治的意义。认为没有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不懈努力,就不可能有华侨的革命参与。孙中山政治动员的构建与华侨民族主义的发生和形成息息相关。孙中山一生所致力的跨国的政治实践,其意义在于促成了祖国政治的根本改变和进步;散居世界各地的华侨,在这种政治动员的推动下,实现了他们的本土回归运动和祖国改进计划的愿望。  相似文献   

10.
曙朝 《文史月刊》2014,(5):24-25
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华侨领袖陈嘉庚(1874—1961)一生光明磊落。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一贯爱憎分明,不徇私情。  相似文献   

11.
今年4月3日,是我国著名侨领司徒美堂先生诞辰135周年。司徒美堂1868年4月3日出生于广东开平,14岁赴美国,17岁加入洪门致公堂,后来组建安良堂,居美69年,是美洲洪门德高望重的元老级人物。他先后与孙中山、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蒋介石、毛泽东和周恩来有不一般的交往。曾任司徒美堂秘书的司徒丙鹤先生深情地忆及了司徒美堂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司徒美堂与抗日战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贵祥 《史学月刊》2004,(11):57-63,69
美洲著名爱国侨领司徒美堂为祖国抗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从九一八事变后即率先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积极声援自发奋起抗战的国民党官兵;全国抗战爆发后,他出任抗日救国侨团的首领,带领广大华侨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他万里迢迢回国慰劳抗日军民,为祖国抗战出计献策,在途经香港陷入日军魔掌的危险时刻,表现出了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他团结美洲洪门侨胞,报效祖国抗战,使这一古老的帮会组织焕发青春;他呼吁祖国团结抗战,反对妥协投降,有力地维护了国共合作抗战的大局。他是广大华侨抗日救国的领袖和楷模,其爱国思想在支援祖国抗战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走过了发展的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华侨华人的研究与时俱进,日益加强和发展。华侨华人研究新发展的表现之一,即是从东部沿海向中部地区延伸。  相似文献   

14.
六十年代初期,学术界对包世臣的思想曾有过讨论。然而,探讨包世臣一生所走过的道路,揭示其思想发展所经历的几次飞跃,这不仅有助于深入地了解他的思想,且有益于认识当时立志救世的知识分子的必由之路。在鸦片战争前夜,包世臣作为知识界率先走这条道路的代表,他上承顾炎武,下启龚自珍、魏源,实为近代启蒙思想家的先驱人物。一、走经世致用道路的抉择乾隆四十年(1775年),包世臣出生在安徽径县农村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他天资聪颖,家教良好,少年时在乡里便颇有名声。由于家境困窘,彭世臣年幼失学,靠四处借书阅读。后来回忆…  相似文献   

15.
一 评选宗旨伴随着人类迈向新世纪的步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也将迎来创刊50期。为了回顾创刊以来《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走过的路,总结过去一个时期侨史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同时鼓励广大侨史研究人员和侨务工作者潜心研究、精心写作,促进侨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经...  相似文献   

16.
徐特立是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他一生走过一条艰辛曲折的道路。从清末戊戌变法起,先是信奉康梁维新救国,继而拥护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随后又主张从教育救国着手,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他满怀爱国、救国的热情,吸取  相似文献   

17.
傅颐 《百年潮》2000,(2):45-51
1949年,新中国的脚步声在展曦中愈来愈近,远在大洋彼岸的司徒美堂也感受到了新时代的呼唤。这位辛亥革命老人、美洲爱国侨领、致公党主席冲破了重重阻力,从美国纽约飞回香港,甩掉了跟踪他的国民党特务,于9月4日辗转来到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一年,他81岁高龄。此后在周总理的恳切挽留下,司徒美堂欣然留居京华,在北池子83号的一座四合院里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6个年头。漂洋过海大半个世纪的司徒美堂,雨今能在故国安享晚年,目睹世间的沧桑巨变,兴奋与激动自不待言,在他眼里,任何变化都没有一个能与  相似文献   

18.
侨领陈嘉庚一生致力于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同时成功地将教育理念融入了我国文博事业的发展和建设。通过回顾陈嘉庚先生所倡办建立的华侨博物院和鳌园等博物苑,论述他用文物和展览的直观教育,传播科学文化、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华侨文化。在陈嘉庚博物馆教育理论的引领下,厦门高校博物馆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陈嘉庚为我国博物馆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是具有划时代重大意义的伟大人物。  相似文献   

19.
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于 2 0 0 0年 6月 14日举行了以“侨乡发展道路”为中心议题的学术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中国侨联副主席林明江、郭麟恭、李祖沛 ,中国华侨历史学会顾问肖岗、彭光涵 ,副会长周南京、巫乐华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共党史研究杂志社、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和中国侨联其他部门的专家、学者及相关工作人员三十余人。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副所长赵红英在开场白中简要地介绍了本所今年将举行四期(按季度 )“海外华侨华人研究学术座谈会”的源由、目的 ,认为举办…  相似文献   

20.
张家康 《文史精华》2010,(11):27-33
胡适毕生喜谈政治,而所言所论又多与实际政治格格不入,鼓吹一生的自由主义主张,势必与国民党一党专制发生冲突。于是,无休无止的论战,几乎耗费了他生命的大多时光,他所孜孜以求的西方民主政治理想,也在口诛笔伐声中被无情湮没。《胡适为何挨了四十年的骂》一文,讲述了大名鼎鼎的胡博士如何走过可悲可叹而又传奇的一生,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