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政党的产生,与西方议会政党有着巨大的差异。中国政党不是伴随着议会政治的确立而建立,而是适应中国政治环境需要而产生的。在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政党承担了艰巨的任务,在政党形态方面,中国曾经进行过多种实验,最终发展演变为当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展望中国政党的发展趋势,必将从属于过渡阶段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党制度,逐步转换到后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上来。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现代化历程表明,政党现代化对国防现代化起着决定性作用,此兴则彼兴,此衰则彼衰。由共产党执政开创国防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为开端,党和国防的现代化进程一波三折,但总体是蓬勃向上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防现代化发展进程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下实现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3.
赵耀 《攀登》2011,(6):26-31
政党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过程。选人用人是政党的重要功能。选人用人的合法性和科学性,是政党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遥。只有在厘清公共权力、执政党和民众政治参与的逻辑关系的前提下,才能科学把握政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并遵循这个规律来选人用人。  相似文献   

4.
论民主党派在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少会 《攀登》2009,28(1):115-118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政治现代化则是整个现代化运动的重要方面。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中,共产党时政治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是由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所决定的。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下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在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管晓波 《沧桑》2010,(5):129-130
中国共产党学习型政党的建立,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和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前途。延安时期整风运动中的政党学习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建立,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培养和发展了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确保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延安整风运动中的政党学习的宝贵经验和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对当今学习型政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历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霞  王晓英 《攀登》2000,19(9):20-23
加强。党的自身的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当好“三个代表”的关键。这既是党自身发展、巩固和成熟的必然要求,也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及国际共运发展的客观需要。党的现代化建设,首要任务是党员素质的现代化;重要内容是赋予共产党员先进性以新的时代内容;有效途径是党的组织设置和运行机制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瑞平 《攀登》2004,23(5):6-9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既要注重研究中国共产党政党建设的实践领域,叉要注重研究中国共产党政党建设的精神领域。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内核和化品格.它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的先进思想、远大追求、科学态度和坚强意志,是党的事业生动实践中的理性升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结晶,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强大动力.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党特有的政治优势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政党精神的具体形态由党所处时代条件、肩负使命和面临任务所决定。中国共产党政党精神的创建与形成有其内在的辩证发展逻辑,进入新世纪.中国共产党需要重点创建、培育与弘扬“四种”政党精神。  相似文献   

8.
关于党的自身现代化建设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党的自身的现代化建设 ,是中国共产党当好“三个代表”的关键。这既是党自身发展、巩固和成熟的必然要求 ,也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及国际共运发展的客观需要。党的现代化建设 ,首要任务是党员素质的现代化 ;重要内容是赋予共产党员先进性以新的时代内容 ;有效途径是党的组织设置和运行机制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常瑞平  冯学工  邢洪儒 《攀登》2005,24(4):22-25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既要注重研完中国共产党政党建设的实践领域,又要注重研完中国共产党政党建设的精神领域。研完并揭示中国共产党政党精神的形成规律,有助于拓宽党建研完的新视野,有助于深化对民族精神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从“三个代表”的高度来看待中国共产党政党精神的根本走向。  相似文献   

10.
张师平 《攀登》2022,(2):26-31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具有显著优势,发挥着独特作用。依循制度机理分析和治理有效性考量,党的领导、党派参与、多党合作、协商民主等方面的制度优势,共同构成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领域优势的深刻意蕴。通过提高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治国的能力、强化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治理的责任、完善政党协同合作治理国家的机制、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水平等路径,实现将新型政党制度的静态化制度优势精准转化为国家治理的动态化实践效能,以此进一步强化并充分释放新型政党制度的巨大治理潜力和强大动能。  相似文献   

11.
康杰 《攀登》2020,39(1)
习近平新型政党制度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相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和原苏东地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来说,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为各国政党探索趋利避害良性发展的现代政党制度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代推进多党合作事业创新发展要以习近平新型政党制度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提高,进一步拓宽民主党派履职渠道,从而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社会主义道路而实现的现代化.回顾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走过的历程,我们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是三代共产党人为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带领亿万人民群众不懈地追求和努力;党的正确领导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袁丽 《贵阳文史》2005,(3):50-52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伟大壮举。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合作与斗争,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从而认识我党才是真正代表中华民族、代表全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政党,是伟大的政党;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完全代表中国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的远大前途。因此,我们就抗日战争中国共双方的合作与斗争,  相似文献   

14.
曹峰 《文史博览》2013,(7):37-39
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价值取向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当中,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继承与发展。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价值取向立足于民族生活的土壤,具有自己的民族特点、民族形式、民族内容和独特的中华民族风格。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价值取向在体现民族特性的同时,必须体现时代性。  相似文献   

15.
陈金香  邹瑞彬  杨志民  刘立新 《沧桑》2011,(1):18-19,4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在我国,政党关系理论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国情的变化,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在政策上不断发展,对统一战线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过渡时期我国政党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党政治是近世各国普遍的政治形式。健康有序的政党关系不仅是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之一,更是实现民主政治的主要保障机制和外在环境。由于没有民主政治的历史传统和必要的制衡力量,加之中国传统“党同伐异”的政治化观念,近代中国一直没有形成近代意义上的政党关系。建国初期,中国政党关系走上法制轨道。但这一政党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复合政党关系到单一政党关系的转变,不仅政党关系的运行机制发生了转变,而且其历史使命也发生了相直的变化,并由此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基本政党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7.
刘菊香 《攀登》2010,29(3):46-50
政党与社会的关系是政党政治的基本关系之一。政党制度作为政党政治的实现形式,是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同时它又对社会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在我国,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除具有一般政党制度与社会的关系外,还具体表现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社会利益群体、社会资源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姚冰洋 《神州》2012,(30):164-164
任何一个政党组织要生存下去,就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作为一个先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更要根据环境的变化来不断进行自我调整,来使自己成为一个强大的政党。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就是中国共产党对环境变化作出最具挑战的反应。它是政党精英群体遵循社会发展需要而努力改变自身不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政党制度是一国政党行使政权、干预政治时的形式。不同性质、类型的政党制度的形成取决于该国社会经济基础,各阶级、阶层的力量对比状况,历史文化传统及国家管理方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以及在社会主义实践中能得以推行和不断完善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客观的历史依据,既定的法律依据和无需争辩的现实依据的,从而也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具有毋庸置疑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政党的产生及政党政治的出现是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清末民初的云南虽然地处边疆,远离全国的政治中心,但其政党与政治活动作为全国的一个缩影,仍表现出清末民初政党政治的相关特点。云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历史原因,在政党产生及其合法化的过程中又体现出边疆政党政治的相关特点,并一度成为政党革命的中心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