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是陶瓷古国。在古代遗留下来的遗存中 ,多以陶器为大宗。我们在文物修复技术保护工作中所接触到的各种文物标本之中 ,数陶器的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其次 ,古代陶器本身又融汇着选料、造型、雕塑、翻模、刻绘、敷彩、施釉以及入窑烧制、控制火侯等等一系列技术的或艺术的因素在其中。同时 ,古代陶器在墓葬内外遭遇到的损坏、侵蚀、污染等等千差万别 ,情况最为复杂。因此 ,古代陶器的修复保护工作是至为重要的。它也是各类文物修复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值得给予足够重视。古代陶器修复保护工艺流程中 ,包括着环境分析、现状调查、原状评…  相似文献   

2.
陶器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的生活器皿,陶器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但是由于时空变迁,陶器自身的易损性,大部分古代陶器已经损毁消失,我们目前能看到的陶器,又多有残缺,使人们无法全面认识其本来面目。这就要求我们对陶器进行保护和修复,还原其本来面目,使人们了解其内涵,还原历史原貌。本文主要就陶器的保护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发明制造了陶器,所谓陶器是指用粘土烧成的器物。由于陶器本身质地的缘故。出土的古代陶器绝大多数是破碎的。因此有“十陶九修”这样一句俗话。为再现中国的古代文明和人类智慧,修复好破损的古代陶器是十分必要的,现将传统的修复技术介绍于后。  相似文献   

4.
考古发掘出土的陶器文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见证,反映了古人生产和生活情况。由于陶器的主要成分是硅胶盐,易受外界因素的作用,极易发生破碎、开裂等现象,特别是长期深埋于古墓里的陶器文物更易出现损害、病害等问题。陶器文物具有不可再生、不可复原、不可替代等特性,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和修复,显得格外必要。文章以毕节双树湾汉代古墓群为例,通过介绍该古墓群出土陶器的概况,分析考古现场出土陶器文物的典型病害,提出汉代陶器文物保护与修复的方法,以期为汉代陶器文物的出土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5.
古陶器的修复对于考古发掘、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概述了古陶器的考古修复所要遵循修复的原则,以及陶器考古修复时所采用的清洁、粘接、配补等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6.
韩英 《丝绸之路》2014,(12):68-69
陶器文物的修复保护是当前文物工作者所必须面对的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本文在对陶器保护的影响因素及对应措施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博物馆馆藏陶器的规范化修复保护流程。  相似文献   

7.
古陶器补全修复应体现其历史性,艺术性和科学性。要遵从修复原则,绝不能带有创作性。对古陶器进行补全修复时,要针对补全的目的、不同陶器种类和不同损害情况,采用不同的补全材料和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8.
容波  兰德省  王亮  朱振宇  李斌  王春燕 《文博》2009,(6):266-268
为了掌握陕西省内陶质彩绘文物的基本情况、受损现状及保护现状等基础数据,我们开展了“陕西省陶质彩绘文物调查研究项目”。通过对咸阳地区汉景帝阳陵、杨家湾汉墓、汉武帝茂陵、窑店三义村等大型汉代墓葬出土彩绘陶器表面颜料进行研究,从颜料物质成分、彩绘工艺等方面进行了科学检测和分析,为彩绘陶器的保护修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河南信阳城阳城址战国楚墓出土彩绘陶器病害,采用X荧光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拉曼光谱分析对陶器表面颜料、有机底层、金属涂层进行了分析检测,并对陶胎物理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这批城阳城址彩绘陶器为高硅低铝陶器,为典型北方灰陶类型,吸水率较大,结构比较疏松,烧成温度范围在930℃~1025℃。陶器表面红色颜料主要为朱砂和赤铁矿,黄色颜料为针铁矿; 8号墓部分彩绘陶器彩绘层底含锡; 18号墓彩绘陶器黑褐色有机底层为生漆,为漆衣彩绘陶。这些信息为保护修复方案设计和保护修复实施提供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馆藏彩绘陶器由于长期受到外界环境和自身内在因素的影响常常产生酥粉、脱落等现象,需尽快采取有效性保护措施对其进行保护修复。针对文物的保存现状,笔者认为保护需分以下步骤:制定修复方案;照相记录;初步清理;预加固;清理;脱盐;加固;补全;照相记录。通过以上保护步骤,彩绘陶器得到了科学有效的保护修复,恢复其原始形貌,展现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从陶器内部多孔的结构入手、分析了文物受损的原因,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修复保护硬陶文物的方法。结果表明,上述处理方法安全可靠,有利于出土陶器的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12.
马晓言 《东方收藏》2021,(4):107-108
中国是世界陶瓷古国,海量文物中以陶器为大宗,并且国家文物修复保护工作中所接触到的各种文物标本中,陶器数量是最多的。陶器文物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足迹,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并为研究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和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信息。陶器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至关重要,其系统性和技术性特点尤为明显,本文将立足于实际角度,对陶器文物保护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之后探索修复陶器文物的具体方案,希望借此不断提升文物保护效果,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丰厚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3.
运用现代仪器分析,通过对古代漆膜组成和结构的研究,揭示古代漆器的髹漆工艺特点,为漆器文物鉴定、保护、修复与复制提供依据。研究古代漆膜组成物质在劣化过程的变化情况,是漆膜保护材料和技术研究的重要依据。文章介绍了现代仪器分析在古代漆膜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4.
2012年8月14日至16日,“全国第十二届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委员会、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委员会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举办。研讨会主题是考古与文物保护中的科技问题,主要涉及考古现场文物保护、古代墓葬壁画保护、彩绘陶器保护、砖石质文物保护、现代科技手段在考古中的应用、文物保护与修复等。陕西考古研究院杨军昌介绍了他们近年来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工作,内容主要涉及了国内壁画的现场搬迁和保护;陕西师范大学李玉虎介绍了汶川地震中老照片、电影胶片划痕修复研究工作;中国科学大学技术龚德才介绍了“古代纺织品碳化分析”等。另外,进行了“考古现场文物保护/土遗址保护”、“壁画保护”、“纺织品/纸质/漆器保护”“金属保护”、“石质文物保护/彩绘颜料研究”五个专题的研讨。与会者就目前国内外保护研究的发展趋势、各类文物保护新方法、新材料以及目前中国文物保护研究领域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正> 在修复古代陶器时常会遇到大型陶器,破碎严重,断口圆滑等一些较难处理的技术问题。北戴河秦行宫遗址出土陶鉴的修复工作,就是一例。 陶鉴原高约90、直径123、胎厚3厘米,是所见古代陶鉴中体形最大者。器型为直口圆唇、厚卷沿、约6厘米、腹部微鼓,下部内收,大平底。口沿立面划饰细线斜格纹,腹壁上下各饰一道印有横菱形回纹的宽带纹,腹壁中等距竖置三个环形耳。外表有四道弦纹。造型精美。  相似文献   

16.
刘向阳 《文博》2012,(1):73-79
乾陵是陕西境内唐代帝王陵墓中规格最高、保存最为完整、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座。陵园内现存大型石刻120余件,被誉为“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博览馆”。如何保护好这些具有重大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古代石刻瑰宝,是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主要论述中日合作唐陵石刻保护修复项目之乾陵石刻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背景、工程经过、完成情况和实施意义,并对修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社会各界的质疑进行诠释,以期对今后的古代石刻保护修复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马叶桢 《丝绸之路》2022,(2):133-137+145
新疆山普拉墓地出土了大量珍贵精美的古代纺织品文物,有效的保护修复手段有利于文物发挥其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文章以四件新疆山普拉古墓群出土的双口折叠袋为保护修复对象,使用复原性修复、绉丝纱包裹及无酸装具存放三种方法对残存情况不同的纺织品文物进行保护修复工作,对多层且材质丰富的纺织品文物的修复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为保护山东青州香山汉墓出土大量精美的西汉彩绘陶器,针对出土器物的腐蚀病害现状,运用X-射线衍射分析和偏光显微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出土彩绘陶器表面的白色盐分产物和陶片本体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表明,表面盐分产物成分为碳酸钙和硫酸钙;该批陶器烧制材料主要由砂屑及粘土构成,所用粘土为岩土矿长期风化的积聚产物;制作工艺以模为主,模、塑结合;并结合以上的几种分析结果对其腐蚀病害及产生机理进行了论述,发现陶器表面风化是云母类矿物内部化学键断裂以及保存环境中的可溶盐的破坏应力所致。本研究结果为彩绘陶器保护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刘江卫  惠娜  赵昆  王东峰 《文博》2009,(6):318-324
彩绘陶器文物反应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不同艺术风格和技术特点,我国出土彩绘陶质类文物较为丰富,但保护修复操作基本不够完备。本文通过对彩绘陶质文物保护修复操作流程的规范化研究,目的建立统一、明确的操作规范,使得文物得到切实的保护,最大程度的减缓或降低文物的衰变速度,延长其寿命,保护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焦作出土汉代陶仓楼为研究对象,通过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吸水率测试、超声波测试,对陶器表面颜料、结晶盐及陶片微观结构等进行分析研究,为制定科学保护方案及下步修复保护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