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鑫 《黑龙江史志》2013,(21):365-367
关帝信仰是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是关帝信仰形成并向江南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苏州地区关帝庙祠兴修和扩建的重要阶段。苏州各州县庙宇称谓多样,地位较高。随着关帝信仰的演变,关帝的神职逐渐多样化,在官方,不仅保留其忠义的形象,还扩展到模范作用,勇武层面;在民间也被赋予求财,保平安等新的神职功能。统治者有目的地增加关帝神职,以此来通过管理这一信仰形式,来组织民众,以达到维持社会稳定,控制百姓生活的作用。而普通民众也在热闹的祭祀活动中得到了心灵的满足。这两方面也同时促进着关帝信仰的不断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2.
关羽形象在清代受到上至官方下到民间的普遍崇拜,关帝信仰盛极一时。本文通过考述清代新疆关帝庙的地区分布与关帝信仰的表现形式,分析了清代新疆关帝信仰盛行的社会基础,并探讨了移民屯垦因素对清代关帝信仰的重要影响,旨在考察屯垦移民对于新疆文化建设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关帝信仰文化源远流长,影响广泛。福建东山是台湾关帝信仰文化的发祥地。海峡两岸民众对关帝信仰有着共同的出发点和精神追求。东山关帝庙以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条件,成为海峡两岸关帝信仰文化传播的前沿和热点。两地通过交往,有效地促进和密切了海峡两岸民众的骨肉亲情。  相似文献   

4.
蔡定益 《沧桑》2012,(2):106-108
景德镇最晚到清乾隆年间出现关帝信仰的庙宇,景德镇的瓷业帮会及祀奉关帝的会馆经常开展关帝信仰的盛大活动。国家在景德镇瓷业中推崇关帝的原因,一是希望借此宣扬忠义,二是企图得到关帝的护佑。瓷工、瓷商之所以推崇关帝,一是背井离乡自我心理慰藉的需要,二是巩固团结、联络感情的需要,三是商业契约和信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笔者有幸参加2008--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在普查中发现.安溪的关帝信仰仅次于清水祖师与保生大帝.几乎每个乡镇都有关帝庙,关帝信仰遍布安溪每个角落。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间节气中的"六月二十四",从普通日期衍化为全国范围内重要时间节点的过程纷繁复杂却又层次鲜明。天文历法是"六月二十四"时间节点形成的自然基础,为第一层次。亚洲大陆内部先民,通过观测天文星象,以各民族自身传统文化及信仰为基础,综合各种外来文化而择取"六月二十四"为重要节会日期。该层次显现了自然与地缘的选择,透视出传统民俗形成中自然与地缘的基础刻画。人口流动与官方认同是"六月二十四"时间节点传播扩大化的重要条件,为第二层次。川主二郎信仰文化的传播与官封二郎神、火神以及关帝信仰,客观上促进了水火信仰文化的发展,强化了"六月二十四"文化的传播。该层次体现了社会和制度的强化,透视出传统民俗发展中社会和制度的重新塑造。  相似文献   

7.
李双幼 《福建史志》2013,(2):33-36,32
关帝信仰始于唐宋时期,兴盛于明清。福建的关帝崇拜传自北方,自明代以来,福建各地先后创建了数百座的关帝庙,是关帝信仰的重要区域。本文在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三次文物普查资料的基础上.对福建具有文物价值的关帝庙的分布、建筑、信仰状况进行探讨,希望对深入关帝文化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博物馆总是通过一定物件具体化来重新诠释记忆,这种记忆凝结与塑造人类生存的共同文化认同。涉台博物馆也是一样,通过物件的空间安排,来诠释两岸文化认同。在众多诠释历史事件方法中,本文试着通过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对台湾抗日事件全息营造为例,来分析全息营造在涉台博物馆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书讯     
《华侨华人民间信仰》修订再版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研究员李天锡于2001年10月出版了《华侨华人民间信仰研究》一书。作者把华侨华人民间信仰置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从宗教文化的角度切入,运用历史学、宗教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对妈祖、关帝、观音等华侨华人民间信仰在海外传播的背景、情况和原因进行详细考察,对其作用进行重新审视和客观评价,并对其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层阐析和科学预测。最近,为了使该书进一步完善,作者在原书的基础上,补充了“广泽尊王信仰”、“清水祖师信仰”、“三宝公信仰”、“孔夫子信仰”、“田都元…  相似文献   

10.
关羽一身系儒、释、道三教之崇,在不同民族、不同阶层和不同信仰的民众中都拥有庞大信众。关帝信仰穿越时空,跨越国界,在海外华侨群体中也有着巨大影响。理所当然地,关帝文化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相关研究成果蔚为大观,欲翻新出奇殊为不易。翻阅濮文起著《关羽:从人到神》一书,作者凭借深厚的历史学、宗教学、哲学、文学功底,汲取前贤与时俊研究成果,独辟蹊径,将关帝文化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1.
一、关帝文化的形成 关羽从一介武夫到圣帝。其间经历了1400多年。关羽一生横刀立马征战沙场,刚烈精忠,匡扶汉室,志存一统,威震华夏,具有强烈的民族气质,其精神千秋永存。千百年来。人们都以关帝“忠勇仁义”的精神做为道德楷模。因而自然而然形成并渐渐凝聚成华夏民族爱国爱民的传统精神和亘古不灭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
正在我国,文庙供奉孔子,武庙供奉关公。据记载,现台湾470多座武庙(即关帝庙),都是古代从福建东山岛关帝庙分灵的。因而,东山岛关帝庙(全国文保单位)被确认为台湾关帝庙的香缘祖庙,东山岛"关帝文化信仰习俗"已经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两岸关帝信俗一脉相承东山岛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台胞重点祖居地之一,也曾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前沿码头。东山岛  相似文献   

13.
刘宝全 《民俗研究》2010,(4):132-140
明朝万历末年,随着抗倭援朝的明军进入朝鲜,关帝信仰也传到了朝鲜,关王庙在汉城等地多有兴建。以各地关王庙的建立为依托,关帝信仰逐渐在朝鲜各地传播开来,并最终成为一种民间信仰。关羽作为忠义大节的伟人、财富的代表,受到朝鲜士大夫乃至普通百姓的崇拜。朝鲜官府通过制定关王祭祀仪礼等形式加强对关王庙的管理。至1920年前后,韩国创建了名为"关圣教"的宗教团体。  相似文献   

14.
廖金 《福建文博》2022,(3):74-78
陈靖姑被誉为“救产、护胎、佑民”的“妇女儿童保护神”,在福建民间颇有影响力。2008年,陈靖姑信俗文化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靖姑壁画是以临水夫人陈靖姑传说为载体,蕴含着民间信仰、民间美术、民间审美情趣等诸多文化因素,承载着陈靖姑信仰发展的历史轨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在古田多处临水分宫中均遗存有精美的陈靖姑壁画,但因年代久远且保护不善,陈靖姑壁画均有受损或遭毁坏。本文通过对古田县泮洋乡中直村钱公宝殿陈靖姑壁画的调查,探讨陈靖姑壁画的重要价值,以及就如何保护好陈靖姑壁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燕 《神州民俗》2009,(6):20-22
“冼夫人信仰”是茂名的重要民间信仰之一,这种民间信仰在当地的乡村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尝试考察民间信仰及其在当地文化建构的作用,以及乡村社会对传统资源的再次塑造和利用。  相似文献   

16.
吴真人信仰在漳台已延续数百年.是研究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真人研究对弘扬传统文化、推动两岸交流、加深两岸人民情谊、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试就吴真人信仰的内涵、入台传播、社会作用等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段亚蓉 《沧桑》2012,(5):107-109
民间信仰,是一种与文化、社会等分离不开的意识形态。民间信仰作为社会中、下阶层一种十分复杂的民俗性、宗教性信仰,它一直被视为"迷信"而受到抵制和批判;作为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说是落后的,但它那丰富的文化资源又确有其研究和开发利用的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复杂的意识形态——民间信仰又得到了复兴,获得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各种民间寺庙得以修复或重建,各种民间信仰活动也得到恢复和发展。而对于民间信仰复兴的各种影响因素也值得人们深入探索分析。  相似文献   

18.
刘芮伽 《神州》2012,(30):16-17
民间信仰通过世俗化、生活化的内容以及简单的运行方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中的民间信仰通过散化和整合作用,不断调整着社会行为、社会制度,约束失范倾向,促进着社会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9.
民间信仰作为重要的文化形式广布于各民族中间。本文描述了河湟西纳地区一个多民族乡村——民联村挡雨和求雨、插箭、给山神献羊等三种民间信仰活动,并试图说明民间信仰的功能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现象对当地社会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民俗活动"游神赛会"为切入点,对比凤凰村与周围4个村庄民间信仰活动的现状,厘清民间信仰活动在构建村庄内部认同与维持外部边界中的意义。民间信仰既是村落认同、村落整合的要素,亦是区分村落边界、协调村落关系的动力。以游神赛会为代表的民间信仰活动填补了村庄集体行动的空缺,通过符号的构建将个人、家庭和村庄联结起来,增强彼此的沟通,表现对村落命运的关注。另一方面,游神赛会活动也体现了村庄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游神活动协调村落关系、构建村庄边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