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方洁 《攀登》2012,31(1):104-107
青海省是自然灾害频繁、农牧业常年遭受损失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但青海省农业保险的发展程度总体上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与农牧业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不相匹配,而且保险业在青海农牧区扩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需要从法律、政策、理念、经营方式等各方面协同推进,加快发展农业保险,为青海省“十二五”期间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
王亚玲 《攀登》2004,23(6):84-88
贫困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解决农牧区贫困问题是青海省今后一个时期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也是青海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为此,必须从省情出发,正确认识和判断当前青海省农牧区贫困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对策,加快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不断增加贫困农牧民收入,使农牧民尽快摆脱贫困,初步实现小康,在此基础上再一步一步地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相似文献   

3.
薛建玲 《攀登》2005,24(6):118-121
发展农牧区义务教育是提高农牧民素质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青海省农牧区自然环境恶劣,农牧民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加之《义务教育法》执行力度不够,义务教育投入不足,使得青海省农牧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与国家义务教育的目标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此,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规范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实现教育资金的逐年增长,并加大《义务教育法》的执法力度,力促“普九”工作目标在农牧区如期实现,对于青海省而言,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杨多才旦 《攀登》2008,27(1):77-79
农牧业是青海省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快现代农牧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牧区)建设,其核心就是大力促进农牧民增收。本文对海西州农牧民收入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推进青海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杰才让 《攀登》2004,23(2):67-70
青海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存在市场、灾害、技术、决策、素质等因素的制约.针对这些约束,要加快发展特色农牧业,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市场,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6.
马杰 《攀登》2006,25(6):113-11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现阶段海西州“三农”工作的总目标和长期任务。目前要着力采取八项措施:以村镇规划为龙头,认真做好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总体规划;实施“六大工程”,加速新农村新牧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加速农牧业增产增效和农牧民增收;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增强农牧区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做好项目工作,为推动新农村新牧区经济快速发展打好基础;加速农牧民技能培训,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牧民;全面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增强新农村新牧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切实尊重和突出农牧民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转变农牧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7.
邓本太 《攀登》2006,25(2):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我国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青海省要集中解决农牧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这就是落实好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深化农牧区改革,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8.
白东 《沧桑》2010,(3):64-65,201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问题,增收的关键就是就业。我国由于人口多,经济发展不平衡,且大中城市容纳力有限,致使大部分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不可能都到大中城市就业,因此加快小城镇建设,进而合理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小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便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一条重要渠道,这也正是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青海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及其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发平 《攀登》2004,23(1):75-78
从总体上来讲,青海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缓慢,与全国相比差距较大。如何加快青海省农牧区奔小康的步伐,将是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本认为,农牧民收入低、农村贫困人口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素质低下和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是影响青海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主要难点。为此,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优先发展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规模组织劳务输出,大力普及农牧区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劳动力化素质,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等,是青海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与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目前,中国农村1.5亿的富余劳动力急需转移、安排就业,但是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众多,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韩云霞 《攀登》2009,28(3):131-132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农牧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载体,是解决边远山区农牧民群众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难题的“民心工程”。要因地制宜,探索建立农牧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搞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2.
《攀登》2006,(2)
近年来,贵德县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认真搞好城镇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切实提高在民素质,增加群众收入作为富民强县的战略措施来抓,按照”立足省内,开拓省外”和“政府统筹,行业主管,部门联动”的劳务输出工作思路,精心部署,扎实工作,多渠道加大劳务输出力度,扩大转移输出规模,努力解决劳动力供求矛盾,使全县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减少了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全县劳务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为有效缓解城乡就业压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维护改革发展和稳定大…  相似文献   

13.
赵晓  徐明 《攀登》2003,22(3):80-83
从德令哈地区一些乡镇的情况来看,只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努力提高农牧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一切从实际出发、勤劳致富,扎实工作,通过科学技术和市场引导,实现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就会不断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4.
卫美云 《攀登》2007,26(4):35-36
建设青海新农村,不仅要发展农牧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而且还要大力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本文针对当前青海农牧区的农牧民综合素质偏低问题,提出要切实把提高农牧民素质摆到重要位置,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5.
从陕西劳动力结构变化及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相对速度的比较入手,提出了陕西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影响陕西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的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作出总结,得出了加快陕西城镇化良性发展和劳动力合理转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胡蓉  吴春庆 《攀登》2011,30(6):89-91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抵御农业风险均离不开农业保险。在农产品分散生产的情况下,作为青海省支柱产业之一的农牧业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农户、中小型农牧企业与合作社抵抗风险的能力也较弱,因此必须重视发展和扩大青海农业保险,以减少农户的风险损失,提高农牧民收入。  相似文献   

17.
1979年起.中国改革开放为扬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机遇。1979~1988年,扬州市乡镇企业加快发展步伐,农村劳动力进入乡镇企业就业的数量迅速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以工业为主变为以建筑业和第三产业为主。1988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81.06万人,比1978年增加49.99万人,增长160.89%。1989年,为控制经济过快增长,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治理整顿。1989~1991年,扬州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减少。1989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78.18万人,  相似文献   

18.
正收入是民生的源泉和基础。民主改革以前,政教合一的西藏地方政府没有对农牧民收入状况进行过统计,更未发布过相关统计数据。当时,西藏农牧民之收入除依靠传统的农牧业和少量的家庭手工作坊外,几乎没有其他产业可以依靠。加之地理上的封闭,基础设施的极度匮乏及农牧民需要承担沉重差役,使得农牧民收入水平处于非常低下的境地。根据当时可以查到的粮食产出和牲畜数量,并结合上世纪80年代对农牧区许多健在老人的咨询,  相似文献   

19.
关于青海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就青海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如何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富裕劳动力转移、基础教育改革、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乡镇机构改革等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藏区资讯     
正西藏经济连续2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6年自治区生产总值预计达1148亿元、增长11.5%,连续2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西藏更加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将更多的财力投放到民生和扶贫领域,努力使西藏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16年,西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7875元和9316元,增长10%和13%;转移农牧区富余劳动力110万人次;减少贫困人口13万人,完成7.7万人易地扶贫搬迁。2017年自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