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崆峒山道教文化综合体是针对崆峒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深度开发提出的一种经营模式,以道教文化内涵为核心,基于崆峒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与土地基础,将旅游休闲作为主导,实现土地的综合利用。文章重点阐述了这种新模式的策划构想,力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且能够结合现实分析现状,以发展的眼光利用崆峒山风景名胜区的优势资源,策划出文化旅游的体验模式,提倡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文化精神与旅游业的塑造融合,以扩大崆峒山道教名山的知名度和旅游业界影响力为目的,力求策划构想的可实施性。  相似文献   

2.
邬江峰  杨振华 《沧桑》2010,(6):148-149
颜之推认为子女孝德的养成,重要的是父母的威严和慈爱。他主张养亲,认为养亲才是孝的本义;他主张事君,但要求是以才事君;他反对续弦,认为这会破坏家庭和睦。他提倡薄葬,反对厚葬之风;反对厚死薄生。  相似文献   

3.
邵正坤 《史学月刊》2008,(12):23-31
北朝时期道教的广泛流播,使得家庭成为宗教信仰的基本单位。北朝家庭的道教信仰具有极为鲜明的特点。它以家庭和家庭成员为关注焦点,表现出极强的功利性,并且对宗教实行高度重视。从长时段的角度观察,道教信仰对北朝家庭的规模结构、生活方式、日常消费、亲属关系甚至于家内子孙名字的择取都产生了或隐或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多方面的,规范这种家庭伦理关系的有三种力量,第一,国家奉行的儒家意识形态价值,亦即礼制文化的要求,它是一种正统舆论力量;第二,浸润着儒家礼制文化的成文法典——唐律的有关规定,它是通过国家权力强制保证的约束力量;第三,在实际的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子女的角色要有更多的人情意味,形成某种习俗和惯例,可以视之为文化上的小传统。但是,这三种力量并非总是形成合力,有时会形成某种张力。本文试图从唐代父母的角色出发,在讨论家庭关系形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纲常伦理(大传统)、成文法律(国家权力)与生活中的人情事理(小传统)之间的张力与统一。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中国社会制度根植于家庭而不是个人,为维护家庭,儒家思想坚持以孝为伦理道德的基础。在中国人看来,家庭存在、家族和谐、社会安宁以及中国文化的保持全依赖于对孝的正确遵守。在《孝经》里,我们读到:“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关于怎样行孝,《孝经》  相似文献   

6.
陈名财 《攀登》2008,27(1):85-88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传统的家庭功能和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已不再是一个“家庭本位”的社会。但是,家庭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却仍然相当重要,家庭和谐仍然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因而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建设和谐家庭,要在批判地吸收我国传统文化家庭和谐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内心修养,把家庭责任感内化为人们的情感追求。同时,既要提倡家庭成员基本的伦理关系,又要尊重与理解家庭成员自主的价值追求,提倡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  相似文献   

7.
绿杨  郭实 《旅游》2003,(10):3-21
我一直认为。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诗句应该成为旅行者的座右铭。李白遍历名山大川,热衷寻仙访道,虽然最终未能长生不老,位列仙班。却也写出了不少仙风缥缈的诗篇,因而成为世人心目中的“诗仙”。前几年,我对鲁迅先生“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命题发生兴趣。于是沿着道教的发展足迹探究道教文化,深感中国文化三个源头(释、道、儒)之一的道教文化确有精深之妙,同时云游天下也实为人生之一快事。  相似文献   

8.
剑阁的道教文化现象非常突出,县境内不仅现存有东晋大兴元年(318年)、大唐贞观二十三年(627年)、唐代大中十一年(857年)所造的摩崖道教造像,而且在地下也存留着丰富的道教文物。近年来,相继在剑阁古城普安镇、县境内白龙区灯塔村、摇铃乡云起山、武连镇、正兴乡、汉阳镇、北庙五星村、高观乡等地,出土了一些道教用青铜器物和道教神像。这些器物虽然是重要的道教文化遗物,对研究道教文化现象有着一定价值,但它们比较出土的道教神像便稍逊一筹。这些神像无论是青铜铸造,彩陶泥塑,还是乌金石雕刻,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我在对这些神像的风格特点、铸造雕刻工艺作简述的同时,还将对它们在剑阁及四川道教文  相似文献   

9.
道教文化旅游是中国旅游中较有特色的一个旅游品牌,山丘型的道教名山凭借其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以及养生休闲功能越来越受到游客的热捧。对道教名山--武当山与青城山道教旅游开发进行对比,并着重分析青城山道教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加快青城山道教旅游胜地的发展步伐。道教作为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在我国有着深远的文化渊源,与道教有关的旅游资源数量庞大而且分布广泛。山岳型道教名山的宗教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涵盖宫观、古遗址、古建筑等物质形态的旅游资源,也承载着道教音乐、武功、法式、民  相似文献   

10.
道教自汉代诞生并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逐渐地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之一,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北宋是在经过五代十国的动乱和分裂之后建立起来的王朝。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已的统治,北宋统治者对道教基本上采取崇奉、扶植的政策,在真宗时期掀起了第一次崇道的热潮。本文主要从家庭文化的熏陶、合法继承皇位受益于道教、大臣王钦若的推动以及宣扬赵宋政权正统性四个方面来探讨宋真宗崇道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大足道教石刻人物历来关注极少。本文对大足南山道教石刻中宋代昌州军州事何格非的生平事迹进行了梳理,可见其为道教文化的崇尚者,对道教文化作出了一定贡献,是大足道教石刻在南宋绍兴年间兴盛不可忽视的人物。研究其生平,对于地方志研究、宋代诗歌等研究亦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2.
論唐代家庭中父母的角色及其與子女的關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是多方面的,規範這種家庭倫理關係的有三種力量,第一,國家奉行的儒家意識形態價值,亦即禮制文化的要求,它是一種正統輿論力量;第二,浸潤着儒家禮制文化的成文法典——唐律的有關規定,它是通過國家權力强制保證的約束力量;第三,在實際的家庭生活中,父母與子女的角色要有更多的人情意味,形成某種習俗和慣例,可以視之爲文化上的小傳統。但是,這三種力量並非總是形成合力,有時會形成某種張力。本文試圖從唐代父母的角色出發,在討論家庭關係形態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綱常倫理(大傳統)、成文法律(國家權力)與生活中的人情事理(小傳統)之間的張力與統一。  相似文献   

13.
赵克礼  陈邦年 《文博》2009,(1):34-38
陕西富县新发现明代嘉靖年间道士墓塔一座,是目前已知的陕西境内最早的道教塔。该塔铭记叙了明代一位马姓道士的主要活动,为研究明代道教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其落款中的丰富内涵.也为了解明代地方道教组织的内部结构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该塔建造风格具有佛、道文化融合的诸多特征,反映了明代工匠在将佛教文化移植到道教过程中的智慧与创造性。  相似文献   

14.
道教是中国原生的本土宗教,在山西保留了大量的道教建筑,是研究道教文化及道教发展的重要实物。在山西,道教建筑分布广泛,类型丰富,遍布全省各个地区。山西道教建筑全国之最较多,道教诸神的信仰种类齐全。  相似文献   

15.
蔺熙民 《神州》2011,(4X):40-41,43
书法家颜真卿由于自身境遇与历史际会,与道教有浓厚的交缘,甚而对道教显示出特有的虔诚,俨然有方外之趣,后来被尊称为道教的神仙。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受唐代三教并用的大背景影响深刻,尤其是道教在唐代被极力支持,有明显的“目教化”倾向,唐朝士大夫崇奉道教很多。二是就个人而言,与家庭文化溯源、早年“甘味道艺”以及个人仕途挫折失意以寻求心灵慰藉等息息相关。三是“艺道合一”、“书道相通”,道学对中国艺术(包括书法艺术)的馈赠尤多,书艺成为颜真卿沟通道流的桥梁。四是颜真卿位高人重,真切通过有关道教碑记的撰写,极大地提升了道教的社会影响,使道教愿意神化。五是一生慷慨激烈,功业道德文章高超,坚贞不屈,且以死殉国,宋代被尊崇为神仙,获得“仙籍”,宋之后儒家的“英雄”成为道教的神仙并不偶然。  相似文献   

16.
正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经作为传播道教的典籍和道教文化的载体,可以说历史久远,根深叶茂。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原始道教从民间兴起,并逐步演变发展为成熟的官方正统宗教时期,与之同步发展,道教典籍也与日俱增。道教的宫观藏书,开始于晋宋之际,并随着道教的发展而日臻完善,成为我国古代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东汉的道教与道经中国道教的前史特别长,其创教活动分散而缓慢,道教的产生过程是多源的和  相似文献   

17.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2~3岁的孩子正处在“自我中心”心理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孩子有强烈的个体自我意识,生活中常常突出“我”的强烈愿望。他们向父母或其他人提出要求,而且希望得到满足,可当这种愿望在与成人生活秩序和意愿发生冲突时,孩子或许就会大发雷霆,心理产生了极大的不平衡,表现“反抗”情绪。有许多父母就开始抱怨:“孩子真不乖。越来越不听话!”有的父母甚至还抄起了家伙。殊不知,孩子也委屈,他还不明白“自己的要求怎么就不合理了”,就被带上了“不听话”的帽子,甚至还受皮肉之苦。为了减少“家庭战争”,处理好“家庭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18.
刘希敏 《神州》2013,(10):213-214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文艺术史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发展至今依然在医药,道教,艺术等领域被广泛提倡。"天人合一"的境界是许多艺术家毕生追求的艺术表达的至高情境。  相似文献   

19.
道教传入青海河湟地区后,就与当地宗教文化民俗等相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道教文化。本文结合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以实地考察为依据,对道教在河湟土族地区的传播历史进行梳理,并对道教对土族地区的民间信仰、风俗民情所带来的影响进行较为客观系统的分析,提出道教与土族传统风俗之间互溶互进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道教法印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洛阳发现甚少,较难识别.汉"黄神"印是早期道士护身和施法之宝物,对研究道教历史文化具有特殊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国内首次发现的"治都总摄之印",以出土文物证实了传世道教文献的有关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