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济南玉函山隋代摩崖龛窟造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函山摩崖造像以其众多的纪年造像题记 ,早在 2 0世纪 2 0年代就为学术界所知 ,但迄今仍无调查报告面世。作者以多次现场调查为基础 ,详细叙述各龛造像的现存情况 ,包括龛像尺寸。造像内容。题材。形制。题记等 ,希望能够为学术界提供一些原始材料。  相似文献   

2.
蒲江县位于成都市西南方,是成都市境内唐代佛教摩崖石刻造像最丰富的县,其境内沿长秋山分布着数十处古代摩崖造像,成都市物考古研究所准备与北京大学博学院、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单位合作对该县境内的佛教摩崖石刻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以利于当地物部门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促进我省乃至全国佛教石窟寺及摩崖造像的研究,促进中外化交流。因此,2002年1月,成都市物考古研究所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蒲江县管所联合先期对该县境内的摩崖石刻造像进行了初步调查。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已发表材料,全面比较了邺城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响堂石窟与北吴庄埋藏坑中的各类佛教造像,作者通过对两地造像题材和供养人身份等级的对比指出,响堂石窟代表了东魏-北齐统治阶层的佛像信仰;北吴庄造像反映了邺城当地普通僧俗信众的信仰。等级、信仰和经济三方面的差异是二地造像题材和样式不同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陈晓捷 《考古与文物》2012,(3):78-86,113,114,1
2008年我们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西部的小坵镇和照金镇调查了6处石窟与摩崖造像,其中柳家湾摩崖造像、前咀子摩崖造像此前都有记载,其余4处为新发现。柳家湾摩崖造像和前咀子摩崖造像以前被认为是北朝时期的作品,此次根据发愿文及相关特征判断,认为柳家湾摩崖造像为唐代造像,前咀子摩崖造像为北宋造像。新发现的4处均为金代造像。另外还对这6处石窟与摩崖造像的性质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邓娅寺摩崖造像是一处新发现的造像遗迹,作为四川文物的有益的补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时,对于考证邓娅寺的历史沿革和地理变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2009年6、7月,考古工作者对陕西宜君县东部的雷塬乡沟门、官地坪、苜蓿沟,西村乡咀头以及城关镇牛家庄、后桥等6处石窟和摩崖造像进行了调查.经调查可知,沟门、咀头、苜蓿沟及牛家庄4处石窟及摩崖造像为北朝时期,官地坪摩崖造像属于唐代,后桥石窟为宋代石窟.宜君东部的这6处石窟和摩崖造像为研究北朝至唐宋时期关中北部的民族融合、佛教及道教信仰、造像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7.
水害一直是石窟寺保护中的一个技术难题。从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区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及地质结构入手,分析摩崖造像区域受到的主要水害侵蚀。地表水对摩崖造像影响主要为洪峰期洪水淹没造像,冲蚀造像区所在的斜坡坡脚,岩体底部掏蚀悬空缺失支撑,或将岩底泡软,降低岩体承重力,导致岩体形变甚至对摩崖造像造成不可逆性毁坏。大气降水冲蚀造像区岩壁,易形成冲沟,破坏岩壁整体性。渗透水浸湿造像损坏文物,流至岩底,软化岩底,使得岩体失稳。地下水使摩崖造像湿度变大,软化岩体,加速风化,裂隙渗水,造像侵湿、风化脱落,文物受损。长期的水害侵蚀,使摩崖造像遭受水产生的物理危害、化学危害和生物危害等。按照“以排为主、以堵为辅、预防结合、技术助力、持续监测、科学管理、因地制宜、综合防治”的水害防治原则,依据防治不破坏的防治理念归纳出适合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水害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房树辉  赵艳龙 《文物春秋》2013,(3):34-36,F0003
在2009年河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于平山县东林山发现摩崖造像一处,雕刻于一块天然巨型岩石上,共有造像13龛19尊,从雕刻技法和造型风格上分析,其时代应为宋金时期。在东林山西边有一座万寿禅寺,传为唐时天寿太子出家处,此东林山摩崖造像应与万寿禅寺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9.
李峥 《文物世界》2012,(6):11-13
北齐时期所雕凿的石窟现存最有代表性的有两处:一处为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另一处为河北响堂山石窟。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两处石窟虽然同为北齐时期的石窟,但其造像却是有的清瘦,有的丰满。  相似文献   

10.
喇嘛帽山的千佛院是陕西麟游地区较为重要的一处佛教遗迹。本文在考古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千佛院的五处佛教遗迹。它们包括第2号窟唐高宗时期的三坐佛像,中唐时代的八世纪晚期相继雕凿的第4号千佛壁主龛像与第3号大龛的等身立佛像,北宋开凿的第1号龛、第5号的二小龛、第4号千佛壁主龛之外的麟游地方风格浓厚的众小千佛像。这些窟龛造像为我们研究初唐至中唐、北宋时期关中一带的佛教艺术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1.
在河北省磁县的南部及西南部分布着许多古墓。为考证这些古墓的年代,考古人员对此进行了多次文物普查,为确认该墓群为北朝遗存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2004年6月,洛阳市文物钻探管理办公室于隋洛阳城北墙外东段,南距城北墙约1.2千米处发现的70多座地下仓窖,纵横排列有序,经考证为隋代的重要粮仓--回洛仓.  相似文献   

13.
龙藏寺碑刻立于隋开皇六年(586年),现位于正定隆兴寺大悲阁月台东侧,是我国现存的著名碑刻之一。本文对原碑文及内容做了浅析,并就张公礼撰或书的问题、龙藏寺碑的位置变化、1987年原碑升高时发现的龟趺座及龙藏寺与隆兴寺的关系等问题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刘朴 《北方文物》2002,(3):48-51
甲山窖藏位于河北省承德县甲山镇海拔1255米的甲山深处。2000年8月,当地农民开山采石时发现,共出土铜器、玉器、水晶器等200多件。该窖藏的发现,为研究辽代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5.
通过梳理前贤今人之成果,考定刘平国摩崖刻石上之"秦人"当释为"秦地之人","谷关"即沟口所设之关,"乌累关"似为"乌垒关"之讹",乌垒"即"轮台"。  相似文献   

16.
隋兵府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沛 《文博》2003,(6):37-43
在中国古代兵制史中,府兵制度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府兵制度开创于西魏大统年间(535-551),废于唐代天宝年间(742-756),前后历经四个朝代,二百余年。宋人陈傅良在其所著《历代兵制》中说:“其制虽始于周、齐,而其效则渐见于隋。”他认为“隋之兵威,视南北之国为尤强,是以征伐四克,而成一统之业,皆府兵之政也。”这种说法虽然有  相似文献   

17.
<正>隋唐宋元考古属历史考古学范畴,始于隋,止于元(581—1368),共计787年。隋唐时期的河北地区是全国的经济、军事中心,据《全唐文》载"河北贡篚征税,半乎九州",河北多勇士,杜牧言"河北气俗浑厚,果于战耕"。唐代中后期,河北成为可与中央抗衡的"河朔三镇"盘踞之所,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认为,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虽号称一朝,实成为二国"[1]。宋辽分界线从河北中部的徐水、雄安新区、霸州一带穿过,分界线两侧的城址、榷场、地道等遗存是研究中国北方多民  相似文献   

18.
徐州地区出土了一批汉代陵墓石雕,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对此作了介绍,并对其中的一些图像内容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今湖北随州市一带,先秦有随国;随国灭亡以后,历置随县、随郡、随州等。北周武成元年,杨忠以扬威汉沔,得随国公;忠子杨坚袭封,并进爵随王。及杨坚篡周,以“随”意不祥而改为“隋”。“隋”国号之种种改动,反映出中国古今文化的一大特色:名号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