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国藏高丽本《左传钞评》是以明刘怀恕刻本为底本翻刻而成,其所据底本颇有残缺,又用林尧叟《左传句读直解》、朱申《春秋左传详节句解》加以补足,故二书在选文、评语诸方面均有一定差别.其书在质量上虽不如明刻本,但对于《左传》评点在朝鲜的传播及中朝间的文化交流都起到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跻身世界化宝库的史学名着中,《三国志》六十五卷(西晋陈寿着、南朝宋裴松之注)一向属於特别引人瞩目的一种。此书流传既久,传本众多。由於从事《三国志》整理研究的学代不乏人,仅仅近三百年来就出现过七种有影响的版本,即殿本(清乾隆年间武英殿刻本)、局本(清江南书局刻本)、金陵活字本(清同治年间刻本)、张元济百衲本(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易培基《三国志补注》本(1955年艺印书馆出版)、卢弼《三国志集解》本(1957年古籍出版社出版)、陈乃乾校点本(中华书局  相似文献   

3.
近期潜心研读《魏书》、《北史》本纪部分,发现诸多时间记载差误,本文利用二书进行互校,或利用一书前后对校,或援引它书校勘,以备未来重刊《魏书》、《北史》时借鉴.不足之处,祈请教正(《魏书》、《北史》、《资治通鉴》等均用中华书局标点本).1.《魏书·太祖纪》P42:“(天赐三年)夏四月庚申,复幸(?)山宫.……甲午,车驾还宫.”《北史·魏本纪》第一,P23:“(天赐三年)夏四月庚申,复幸豺山宫.……甲戌,车驾还宫.”按:天赐三年四月丙午朔,本月无甲午日,甲戌为二十九日,可见《魏书》误,应从《北史》.  相似文献   

4.
今传世之南宋蜀刻本《陆宣公集》十二卷,今人有认为是二十二卷本的残存。实则原刻在陆集十二卷本系统中为足本,并不残缺。  相似文献   

5.
李善的《文选注》以宋尤袤刻本为佳,中华书局七七年影印的清代胡克家的《文选》就是尤本的影刻本.为了方便读者,将原书作了断句,见于顾千里考异之处以△标出,后又附尤刻本,胡刻本异同表,篇目索引,著者索引,据其出版说明所云,曾“把尤刻本和胡刻本相较,证明胡刻本较好,胡克家已改正尤刻本错误多达七百余处,(《考异》中指出的尚未计算在内),虽然胡刻本也增加了一些错误,但大多是由于原本字迹模糊,或残缺造成的,而且这类错误只有六十余处”.这部总集应该说是比较完善了.  相似文献   

6.
据南北朝五史修订本校勘记分析,可知:现存的五史的所有刻本均出自南宋浙刻本。该本在流传的过程中有三次比较重要的修订,第一次就是明嘉靖年间对浙刻本的补版,第二次是万历年间据三朝本刊刻南监本,第三次是据南监本刊刻北监本。基于单系统流传这一特征,现存最早的刻本即为理想的底本。一般来说,百衲本的底本为南北朝七史的现存最早刻本,应该据以作为校勘底本。但《魏书》《宋书》《梁书》《陈书》使用百衲本而非其底本为校勘底本是百密一疏,比较理想的底本是宋刻宋元递修本、宋刻宋元明初递修本配补的原本作为底本。其次,鉴于南北朝七史的单系统流传的特点可以简化校勘记的写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自清代以来学者及中华书局点校本《魏书》校勘记中,考证北魏曾设置泰州(治蒲坂)的事实进行疏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辨杨守敬《水经注疏》校记中提出的问题,得出北魏确曾设泰州、非先设秦州后改泰州的结论;并对点校本《魏书》、《北齐书》、《周书》有关泰州的校记作了增补和辨正。最后,按《魏书·地形志》体例,较完整记述了北魏设置泰州的沿革。  相似文献   

8.
吴澄是元代理学大家,有多种经学著作传世,其文集历元、明至清,代有刊刻,主要为百卷本和49卷本。本文详细梳理了吴澄文集自元至清的刊刻流传线索,指出各家书目对明初刻本著录不一的差异原因,并对现存刻本的存佚残缺篇目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考察。《四库全书》收录的百卷本,基本保留了明初刻本的原貌。  相似文献   

9.
《文献》2016,(4)
《有象列仙全传》现存最早版本为国家图书馆所藏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汪云鹏玩虎轩刻本,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等藏本为明末清初翻刻本。翻刻本在版式、刻工、图像、文字方面与万历本均有一定的差异。《有象列仙全传》在明末传入日本并再次刊刻,现存日本庆安三年(1650)刻本、宽政三年(1791)序本两种。两书均是刻本,而非学界所云"活字本"。庆安本是据明末清初翻刻本再次翻刻,宽政本则是庆安版后印本。  相似文献   

10.
时鹏飞 《文献》2022,(6):25-35
迄今为止,除去所谓宋开宝七年刻本等赝本,流传有绪、信而有征的宋本《曹子建集》,只有上海图书馆所藏宋刻本和清《四库全书》本《曹子建集》底本所出的所谓宋嘉定六年刻本两种。但是,根据《四库全书考证》所反映《四库全书》底本面貌,以及上海图书馆藏宋刻本、明舒贞刻本、明郭云鹏刻本、《四库全书》本《曹子建集》篇目文字等来看,所谓宋嘉定六年刻本与所谓宋开宝七年刻本一样,都是明嘉靖郭云鹏刻本伪托。证伪所谓宋嘉定六年本,另外重新比对明活字本、舒贞刻本、郭云鹏本、《四库全书》本等篇目文字异同,不难发现,既有种种说法尽管都十分富有洞见,但是曹植集版本系统仍然有重新梳理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李致忠 《收藏家》2012,(9):8-12
在国家珍贵古籍评选中,徐州市图书馆申报的明嘉靖四年(1525年)晋府养德书院刻本《文选》等五种典籍进入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的明正德刻本《杜少陵集》等12种典籍进入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的明刻本《程氏遗书分类》31卷《外书分类》10卷等五种典籍进入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总为22种。另外还有明弘治十年(1497年)释雨华刻本《空谷集》等  相似文献   

12.
文献与刻帖所见的《出师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列述了古帖《出师颂》宣和本的相关著录与题跋,并叙述了见于刻帖的9件《出师颂》刻本。说明一件古法帖在历史上会有多种摹本、临本和刻帖本并传。同时校勘了《出师颂》法帖与《文选》本(嘉庆十四年胡克家刻本)间的文字异同。  相似文献   

13.
徐规 《文献》2004,(2):128-137
南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黎靖德编辑出版的《朱子语类》,后来不断有新刻本行世.1986年,北京中华书局编辑部用清光绪六年(1880)贺麟瑞校刻本为底本,参考他本,予以点校,是现存较好的版本.  相似文献   

14.
史书动态     
正《魏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全八册)内容简介《魏书》是一部记述北朝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及东魏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作者魏收。全书130卷(含子卷),不计子卷为114卷。全书完成于北齐天保初年,搜罗史料翔实丰富,是研究北朝史的基本史料。上世纪七十年代,唐长孺先生点校《魏书》,以现存各种不同版本进行对校,同时广泛利用《太平御览》《册府元  相似文献   

15.
《苏魏公文集》由苏颂幼子苏携编成于南宋绍兴九年(1139),流传诸本,现已得见者有苏颂裔孙苏廷玉道光廿二年(1842)重刻本和同治四年(1865)苏廷玉侄孙苏万灵重印的苏廷玉刻本及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苏廷玉刻本及苏万灵重印本《苏魏公文集》卷二十中“请诏儒臣讨论唐朝故事上备圣览”一文,首句“因臣僚上言”前留出空白七行多,并注明“以上原阙”.文渊阁《四库全书》中《苏魏公文集》卷二十“请诏儒臣讨论唐朝故事上备圣览”一文(见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2册第272页)首句前不空行,不注阙,为突兀而来的“因臣僚上言……”.  相似文献   

16.
《魏书》,北齐魏收撰,全书一百三十卷,分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八卷,志二十卷,记载了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北魏王朝兴亡史。《魏书》是现存叙述北魏历史最原始和最完备的资料,对研究鲜卑拓跋部的历史也有重大价值。《魏书》的整理研究,主要经历了北宋、明、清、近代等阶段,中华书局1974年出版的点校本《魏书》,集《魏书》研究之大成,是目前最好的本子。但有些地方仍可进一步商榷。本文以标点本《魏书》为基础,比勘了有关版本并参考其它典籍,撰成校勘札记若干条,冀为《魏书》之整理研究,贡其一得之愚。  相似文献   

17.
一、《唐会要》通行本的版本问题《四库全书》所收《唐会要》是以汪启淑家藏钞本为主体,补入后人补做的四卷,成一“完本”。汪启淑家藏本后来被收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是为清代《唐会要》活字本①。武英殿聚珍本后来有福建、广东等地的翻刻本,清代光绪年间②,江苏书局刻印本是最后一个刻本,对武英殿聚珍本做了一些校改。现在通行的几个《唐会要》版本,主要有:1.商务印书馆1936年以武英殿聚珍本为底本出版了《国学丛书》本《唐会要》,此后中华书局据《国学丛书》本纸型张数次重印,本文所用即为中华书局1985年重印本(下文简称中华书局本)。…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为笔者点校《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冲的《全后魏文》时,在与中华书局本二十四史中的《魏书》对勘,发现《魏书》前的《出版说明》中列举点校《魏书》时所依据的诸种版本中未提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因而注意两者所载诸文中的异同。在点校《全后魏文》过程中,发现《魏书》点校谬误百出,诸如词语应上下属常错置,颇多错字、脱文、误倒,叙述常点人文内,而文内之文常不加括号等等不一而足。笔者将这些谬误整理成文,于1994年《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第一期发表《(魏书)点校商榷七十例》。现在这三十例是在前篇之后发现的,以期公之于世,说明《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极具点校《魏书》价值,并希《魏书》再版时据以改正讹误,给史学界一部值得信赖的史书。  相似文献   

19.
《文献》2016,(4)
朱升是明初著名的开国文臣之一,其诗文集的通行本是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刻本《朱枫林集》十卷,收录各体文102篇、诗78首。明史学界一直以明初黑口本罕见流传为憾事,但台湾大学图书馆藏有弘治九年(1496)刻本《枫林先生文集》不分卷,有文无诗,收录文章112篇,其中74篇与万历刻本相同,38篇为万历刻本所无。虽然该本尚有残阙,但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版本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0.
《明史纪事本末》(以下简称《本末》,中华书局1977年)卷8《北伐中原》载:车驾至汴梁,召问徐达取元都计,达答毕,上据图示曰:“卿言固是。然北土平旷,利骑战,不可无备,宜选裨将提兵为先锋,将军督水陆之师继其后,下山东之粟,由秦趋赵,转临清而北,直捣元都。彼外援不及,内自惊溃,可不战而下。”《明史纪事本末》其他版本,如《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筑益堂藏板刻本、江西书局刻本、广雅书局刻本、本卫藏板刻本、畿辅丛书排印本和万有文库本等均与中华书局本同,然《明太祖实录》(以下简称《实录》)却言:“下山东之粟,由邺趋赵。”北伐大都为朱元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