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港大湾出土商代牙璋串饰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聪 《文物》1994,(12)
南丫岛是香港岛与大屿山岛间面积15平方公里的小岛。大湾遗址位于南丫岛西岸自西北往东南走向的沙堤上。1990年11月1日至12月16日香港中文大学与广州中山大学联合发掘大湾沙堤遗址,其中以Ⅳ区出土遗物、遗迹较丰富,共揭露出10座墓葬。本文尝试就个人的管见,简略介绍其中六号墓(M6)串饰、牙璋出土状况、形制、年代及其源流,以就正于方家。一大湾六号墓串饰、牙璋出土状况  相似文献   

2.
牙璋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璋是玉璋的一种,其有关记载始见于《周礼》,历代经学家对其训诂、诠释,但始终未找到具体实物。至晚清,金石学家吴大徵以古玉与经传相联系的方法对牙璋进行考证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吴氏指出:有旁出之牙的玉刀为牙璋,并绘出实物图形。1938年,陈公哲先生在香港烂头岛东湾遗址发掘出土一件牙璋,1957年公开发表。1966年,赵新来先生将1958年7月郑州市南郊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前端斜弧刃、柄前饰飞板牙状兽形纹饰的大型玉璋命名为牙璋。1983年,夏鼐先生又将其改订为“刀形端刃器”。  相似文献   

3.
牙璋考述     
牙璋,见于周代礼书,却无确定器物与之对应。清末以来,学者多认为牙璋是侧边有鉏牙饰的扁平状端刃器,当代学者则认牙璋是柄形器。文章通过考察文献资料与实物资料,认为牙璋当为端刃器中的凹刃者。牙璋的作用大体同于圭、璋,流行于西周,以后式微,所以礼书对牙璋记载也难免讹误。  相似文献   

4.
浅论牙璋     
杨亚长 《文博》2001,(4):43-49
牙璋之名最早见于《周礼》,两汉以来,不少学者曾为牙璋作过注释和图解,但由于《周礼》等书关于牙璋的记载过简略,因此各家的说法颇不一致。近年来,随着考古新资料的不断发现和逐渐丰富,关于牙璋的学术讨论又日趋活跃起来。但是,目前学者们对于牙璋的认识仍然存有较大的分歧。本文拟就牙璋的形制、牙璋的发现情况以及牙璋的用途诸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粗浅认识,错谬之处尚祈方家同好予以指正。  相似文献   

5.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刻有"祭祀图"的牙璋,被称为玉璋,实际上是由牙璋改制的。原件牙璋是在中原地区制作的,制作的时间大致在二里头文化一、二期之间。这件牙璋从中原地区传播到成都平原三星堆遗址之后被改制为玉璋,改制的时间大致在二里岗文化时期之后、殷墟二期后段之前,大约在公元前1300~公元前1200年之间。改制的目的是要在玉璋上施刻"祭祀图"。这件牙璋由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流传至成都平原三星堆遗址的途径,可能是取道陇西,并通过陇南至川西北的文化通道到达成都平原。二里头文化牙璋流传到成都平原的过程,不仅仅是牙璋器物本身的传播,而应是反映了一批文化遗存所代表的二里头文化的一支系人群的迁徙。由此推测三星堆文化中可能还保存着二里头文化所属的夏文化或夏王朝的某些文化特点与礼俗。  相似文献   

6.
正璋是先秦重要的玉制礼器,在上古文献中多有记载,如:《书·顾命》:"秉璋以酢。"《礼记·祭统》:"大宗执璋。"《诗·大雅·朴》:"济济辟王,左右奉璋。"《庄子·马蹄》:"白玉不毁,孰为圭璋。"《诗·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毛传:"璋,臣之职也。"诗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越南北部出土的8件牙璋的分析,将其时代定为距今3600~3500年左右。越南北部牙璋是四川盆地与红河平原早期文化相互交流的结果,是冯原文化对三星堆文化牙璋的仿制品,冯原文化精英阶层将其作为彰显身份和地位的威信品。  相似文献   

8.
岭南古牙璋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冬,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与广州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发掘香港南丫岛大湾遗址,在编号为M6的墓葬中发掘出土牙璋1件,同墓还出上有串饰管玉、玉珠、玉壁、三角形坠等共29件玉器,这是牙璋出土最靠南的地点之一,为南中国海唯一一件经考古发掘出土的牙璋。对此,1991年,李果、李秀国在《文物天地》上发表一则简讯;邓聪在《香港考古之旅》中作专题评介。接着,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教授在1992年第1期《南方文物》上发表(论香港大湾新出牙湾及有关问题》指出,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发现,对研究古代历史文化有深刻的意义。1…  相似文献   

9.
分布遍及黄河、长江和岭南等广大地区的牙璋,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极为重要的玉礼器。关于牙璋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山东东部地区四个地点出土的牙璋,形制原始,年代较早,出土牙璋的遗址和伴出的镯类玉石器等,主要为大汶口文化晚期,部分可延续到龙山文化早期。据此,可以确认牙璋最早起源于东方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10.
11.
赵丛苍  张朝  赵戈 《文博》2020,(4):39-46+104
本文认为,目前"丝绸之路学"已经能够作为一门成熟的学科被提出,并应该得到强化建设。本文从"丝绸之路学"定义、研究对象、学科体系、研究方法、研究历程与展望诸方面进行阐释,指出"丝绸之路学"是以丝绸之路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一切与丝绸之路相关的研究内容皆是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其重在探讨丝绸之路的机制、作用、价值及东西方文明交流之成果;在时间上包含了先秦的早期丝绸之路、历史时期的丝绸之路及当今的"一带一路",在空间上包含沙漠、海上、西南、草原、高原等丝绸之路。同时,该学科的目标是复原古代丝绸之路之面貌,探索东西方文明交流之规律,服务人类文明未来之发展,既关注古代,同样也立足现代,更是一门理解未来的学科。  相似文献   

12.
"宜兴窑"是江苏乃至中国重要的陶瓷业窑口,其所指应是宜兴地区内从先秦一直到清代乃至当代所存在的陶瓷生产工艺及产品系统。"宜兴窑"的时代上限大约在先秦两周前后,以原始瓷和印纹硬陶为特色;发展到东汉时期到六朝、唐宋进入到较为成熟的青瓷系统,同时也存在陶器制作;进入到宋元明时期,逐渐形成以陶器为特色的体系,在陶器中又生长出素身素面的"紫砂陶工艺系统"和彩釉装饰的"均陶工艺系统";发展到现代,传统的青瓷、紫砂陶、均陶等工艺系统都得到了传承和复兴,其中紫砂一脉更是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3.
牙璋作为商周时期经常性的祭祀用物,发现于岭南多地。通过分析这些牙璋的形制变化及制作工艺后认为浮滨文化及广西所见牙璋应源于东莞村头遗址。进一步引申出岭南地区商周时期的大石铲和原始仿铜礼器与牙璋具有同等的祭祀意义。并得出:广西形成了自己的大石铲文化圈,并影响到越南北部;村头类型和浮滨文化则是岭南中部地区的牙璋文化圈;福建北部则可归入浙江原始瓷仿铜礼器文化圈。  相似文献   

14.
15.
广西那坡县感驮岩遗址出土牙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结合最新的考古发掘资料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广西那坡感驮岩遗址出土牙璋的年代、用途、功能及发现的意义,同时,对广西青铜化的有关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桐柏县月河镇春秋晚期的一座墓内,出土了400余件(组)玉器,其数量之大,器形种类之多,雕琢水平之高,为同期墓所鲜见。这对研究我国的治玉工艺,葬玉制度等问题,都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尤其是其中的牙璋①(图1),确实值得人深思。关于牙璋的称谓,始自吴大的《古玉图考》。因无实证,所以夏鼐先生否定这种说法②。“牙璋”究竟是什么样的器形,目前学术界的认识尚不一致。本文所说的牙璋,是指那种长板状、阑部有银牙、一端有刃的器物。在无实证之前,暂从学者们的一般说法。目的在于阐述对月河春秋墓出上牙璋(以下简称月河牙璋)的…  相似文献   

17.
18.
“金属弹簧形器”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属弹簧形器”是指以铅锡合金或黄金为原料制成的类似现代小型弹簧形的器物。这类器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已有多次发现,它们往往以数十、数百甚至上千个数量同时出土。由于它们的外形酷似现代的小型弹簧,对于它们的用途曾引起学术界的注意,本文主要根据笔者在脱水、保护、修复和复原湖北随县(今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纺锤形器(其表面缠绕有大量金属弹簧形器)时的有关情况,对于这类器物的用途及相关问题作些初步的探讨。据谷文雨在《信阳发现世界最早的金属  相似文献   

19.
被誉为“贵州开省以来人物冠”(《黔诗纪略》卷五)的孙应整,一生著述宏富,见于《明史·艺文志》者有《淮海易谈》、《律吕分解发明》、《论学会编》、《庄义要删》、《学孔精舍汇稿》五种,散见于郭子章《黔书·理学传》、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及毛氏遗稿序者复有《春秋节要》、《四书近语》、《左粹题评》、《教秦语录》、《雍谕》、《学孔精舍续稿》、《道林先生粹言》、《教秦总录》、《归来漫兴》九种。但因其  相似文献   

20.
三星堆遗址是古蜀文化的代表,其中出土的“牙璋”与国内外其他区域“牙璋”的比较研究,对理解古蜀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牙璋”的研究主要为定性描述,缺乏定量的、易于直观对比的标准。本文通过几何形态学方法,对三星堆一、二号器物坑出土的“牙璋”与其他地区的“牙璋”进行形态学数据的分析对比,进而探讨其形制特色及其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互动。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一号坑A型(1A型)“牙璋”与三星堆出土玉戈相近,可能由戈演变而来;(2)二号坑A型(2A型)“牙璋”具有鲜明的形态学特征,是三星堆“牙璋”最典型的代表;(3)三星堆“牙璋”的鉏牙类型与“牙璋”分型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4)“牙璋”没有特定形制。对“牙璋”尺寸的统计学分析也支持了上述观点。不同区域“牙璋”形态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以2A型“牙璋”为代表的三星堆式“牙璋”与中原式“牙璋”相独立,代表了古蜀文化中“牙璋”具有独特的发展路径;而东南沿海、越南地区的“牙璋”深受中原文化的直接影响,与古蜀地区不存在明显的互动。本研究为探讨“牙璋”的形态、对比和传播提供了一种思路,对于解决器物的形态学问题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