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曾任“鲁艺”院长的周扬同志在评价贺龙的部队时,曾满怀激情地说:“过去听说贺龙同志领导的部队有三好:仗打得好,球打得好,戏演得好。现在报上常载着你们打胜仗的消息,又看到你们的‘战斗篮球队’在延安所向无敌,再看到你们剧社的演出,真是名不虚传的‘三好部队’  相似文献   

2.
61年前,在延安召开的文艺座谈会,曾经是个很生动鲜活的会议。1942年5月2日、16日、23日,先后分三次举行,与会代表百余人围绕着文艺与政党意识形态的关系等诸多事关中国现代文学艺术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和争吵,最后形成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样一个纲领性文本。  相似文献   

3.
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宴请部分会议代表。毛泽东问回乡务农的知识青年董加耕:“你是哪里人?”董回答是江苏盐城人。毛泽东点头:“哦,盐城。你们盐城有‘二乔’,你知道吗?”董回答:“西门有反帝桥,东门有反修桥。”毛泽东笑了:“我不是说桥,是说人。盐城‘二乔’是胡乔木和乔冠华啊。他们是我们党内的两位才子啊。” 胡乔木,盐城人,生于1912年。青少年时代,在扬州中学读书;1930年毕业,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在历史系学习。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因参加革命活动,被国民党当局注意,遂离开学校。后  相似文献   

4.
正在延安文艺整风之前的1941—1942年,延安的作家丁玲、萧军、艾青、罗烽、王实味等人认为:延安在被歌颂的同时,也同样需要批评,而杂文是批评的利器。因此,他们对杂文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并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杂文,如丁玲的《"三八节"有感》、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他还在3月15日《谷雨》第1卷第4期上发表了《政治家·艺术家》)、艾青的《了解作家,尊重作家》、罗烽的《还是杂文的时代》、萧军的《论同志的"爱"与"耐"》等杂文,对于延安生活中的某些缺陷,对老干部弃旧娶  相似文献   

5.
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在会议期间,毛泽东宴请出席会议的部分工农代表,当他得知坚持下乡务农的知青代表董加耕是江苏盐城人时,便问他:“你们盐城有‘二乔’,你知道吗?”董加耕不知何意,回答说:“您问的是否指西门登瀛桥,东门朝阳桥?”毛泽东笑着说:“我不是说桥,是说人,盐城‘二乔’指的是胡乔木和乔冠华。”  相似文献   

6.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前前后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时,黎辛任延安《解放日报》的文艺编辑,后又经手发表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相似文献   

7.
刘武生 《百年潮》2006,(8):54-55
1966年2月,江青受林彪委托,背着中共中央"一线"工作的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同志,在上海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炮制<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这个座谈会是江青一手策划的,为何要冠以"林彪同志委托",其中的奥秘江青披露过.她说:"我的话更没有人听."要请"无产阶级专政的‘尊神'来攻他们".于是,1966年1月21日,江青从上海到苏州找林彪,以"文艺革命"为名,要求林彪支持她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为了互相利用,两人一拍即合,林彪立即让叶群为江青召开座谈会做好安排.  相似文献   

8.
<正>1942年5月2日至23日,中共中央在延安杨家岭组织召开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在会上两次发表讲话,即整理后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延安文艺座谈会和《讲话》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分水岭,深刻影响了中共建国后的文学走向。这场意义重大的里程碑盛会,其规格之高也世所罕见。毛泽东、朱德、陈云、凯丰等9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出席,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晋西北军区司令员贺龙等相关方面主要负责人亦参加;  相似文献   

9.
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等书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朱镕基同志们:在毛主席诞辰101周年前夕,《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和《胡乔木文集》第三卷出版了。我们在这里召开座谈会是很有意义的。乔木同志是我们党久经考验的革命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思想理论战线的卓越领导...  相似文献   

10.
问题讨论     
在胡乔木同志的‘中国共产党三十年’一文里,提到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的缺点‘是没有指出民主革命必须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之下,没有提出工人、农民的政权要求和农民的土地要求。只是号召工人农民参加民主革命和争取自己的权利’这是如何解释?有的同志说,这个宣言的对象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中国革命成败关键的问题,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决不会有今天革命的胜利;自从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世界历史超了根本变  相似文献   

11.
江青要以“文艺革命”的名义,找部队管文艺工作的同志开座谈会,得到了林彪的赞同。江青说:“我要请‘尊神’,请解放军这个‘尊神”支持我。” 以批判《海瑞罢官》为突破口,点燃了“文化大革命”烈火的江青认为这还只是“前哨战”,“决战时机尚未到来”。她决心要进一步扩大战果。 1966年1月21日,江青从上海跑到苏州去找林彪,谈了她的一些想法和意见。她要以“文艺革命”的名义,找部队管文艺工作的同志开座谈会。她说:“我要请‘尊神’,请解放军这个‘尊神’支持我。”得到了林彪的赞同。林彪让叶群打电话给当时主管宣传、文化工作的总政治部副主任刘志坚说,江青要找部队几个管文艺工作的同志谈谈部队文艺工作问题。参加的人不要太多,只要四  相似文献   

12.
张茜 《文史月刊》2009,(6):16-16
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冀东抗日根据地的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受鼓舞,冀东部队政治部主任李中权同志积极主张建立一支专业文艺队伍,以文艺为武器,宣传抗日,激励斗志。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史志》2021,(3):45-49
萧红年谱(1937—1942年)1937年26岁1月3日,完成组诗《沙粒》。1月9日,由日本东京至横滨,乘游船"秩夫号"回国。在船上,邂逅徐淑娟的哈法大同学高山。※同许广平、海婴、萧军去鲁迅墓拜祭。1月13日,抵上海与萧军住在吕班路256号,即后来的重庆南路256弄。这是他们在上海最后一处住所。  相似文献   

14.
正《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40年》出版座谈会,于2020年5月20日上午在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举行。广东文艺界各路领军人物、部分省文史馆员,广东省委宣传部、省作协、省文联领导,高校代表,出版界、新闻界名家,共4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与会专家认为,这部《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40年》,堪称广东改革开放后文艺界的"史记",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文艺发展成果的系统总结和集中检阅。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主任(馆长)杨汉卿在会上指  相似文献   

15.
正毛泽东从1945年5月到1964年谈过10次遵义会议,内容涉及面很广,其中也提及了对王明和博古的一些评说。四次点名批判王明在《遵义会议材料汇编》中,毛泽东有4次说到王明,第一次是在1961年6月21日同外宾谈话时。他说:"三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  相似文献   

16.
新发现的卌三年逨鼎中有"讯庶又粦"一语,李学勤先生将"粦"隶定为"(炎口)",认为"‘(炎口)’字从‘炎’声,应读为古音同在匣母谈部的‘嫌’,即嫌疑"。"‘讯’是讯问,‘庶’义为众,‘又’读为‘有’。""‘讯庶有嫌’,即审讯嫌疑人。"李零先生认为"‘讯’,指司法审讯"。并将"(炎口)"释作"戾",说其"同‘吝’,古书用为通假字,如《礼记.大学》‘一人贪戾’,郑玄注:‘戾,或为吝。’古人多以‘罪’训‘戾’(《尔雅.释诂上》),这里是指触犯刑律者"。  相似文献   

17.
1940年6月15日,萧军第二次来到延安。第一次是两年前(1938年3月)的短暂停留,而这一次,他在延安一住就是六年,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萧军一家随"鲁艺"前往东北解放区,告别了延安和中共中央。这六年时间,是萧军人生道路上的一段重要时期,也是中共发展史上的关键时期。萧军在此期间写下了内容丰富的日记—《延安日记(1940—1945)》(上、下卷),书中大部分材料对于透视中共政治文化传统的建立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要当"世界第一"的萧军,显然是被自己的自负误了。在延安时期,萧军和毛泽东交往频繁,关系密切。毛泽东欣赏萧军的直率、真诚,曾对人说:"谁说萧军是坏人,我决不信啊。"而在萧军眼里,毛泽东也非常坦诚、风趣、和蔼可亲。两人的谈话总是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下进  相似文献   

19.
历史时刻     
《百年潮》2016,(5)
正1942年5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杨家岭召开延安文艺工作者座谈会。毛泽东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会议的目的是要和大家交换意见,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问题,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为此,必须解决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和学习问题。会议进行了热烈的讨论。23日,毛泽东在会议结论中,深刻阐明了革命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和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农兵、密切联  相似文献   

20.
在《炎黄春秋》上读到关于胡乔木同志的长文,不由想起萧军与他的交往。他们虽然一个是著名作家,一个是党内“大笔杆子”,经历和性格完全不同,但他们却相交很久,并且很有缘份。1936年在上海,1942年到1944年在延安,1981和1982年在北京,他们曾多次交往。 一、在上海 1934年11月初萧军到了上海,写出了反映东北抗日斗争的中篇小说《八月的乡村》。鲁迅先生看了原稿非常赞赏,热情地写了序言予以评价。 由于这种“言抗日”的小说国民党当局严禁出版,所以萧军是以“奴隶丛书” 之二(之一是叶紫的《丰收》,之三是萧红的《生死场》),并自费,秘密找私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