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四年级时,我像一棵豆苗被连根拔起,从中国“移植”到了美国.父母的同事都说我幸运,同龄人更是羡慕我。其实我啊,真是有苦难言。美国小学尽是新鲜事我到美国的理由十分简单,妈妈说  相似文献   

2.
我离开中国已经30多年了,我算是一个很幸运的人,中国给了我生命,美国给了我很好的成长环境。中国是我的根,美国是我的家。特别是我有幸和“飞虎队”结缘,学到了很多东西。我的先生、美国“飞虎队”飞行员彼特·莱特,在2007年去世前曾一再叮嘱我说:“你是个中国人,懂两国文化,以后要为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多做点儿事。”  相似文献   

3.
去年,我接受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艺术历史系高居翰(Jamce Cahill)教授的邀请,作为卢斯基金会的访问学者,在美国度过了整整一年。在此期间,我利用种种机会,多次在美国国内旅行。由于我是在故宫博物院从事中国书画研究的,旅行的终极目标便是美国的一些大城市收藏有中国古书画的博物馆。在参观访问中,受到了有关方面  相似文献   

4.
老友施拉姆     
美国友人传来施拉姆先生的噩耗,使我非常悲痛,我们是研究毛泽东而结识的好朋友。1980年后,他多次作为这方面的美国学者来中国,以及我应邀到美国访问,我们都开门见山侃侃而谈,使我得益匪浅。2005年我88岁时,他为我写了一篇祝寿文章《李锐是我的朋友》,其中有对我的勉励之言:"我们每次见面,他的直率和富于挑战性的见解总是令我耳目一新。"毛泽东是20世  相似文献   

5.
我叫黄楚材,湖南衡阳人。来美国前在广州中山大学当老师。我1995年1月来美国。由于签证的耽搁,我到美国已经比开学晚了一个月。来美国的第一个星期,我就去学校餐厅打工洗碗了。我每星期要上九个学分的课,打二十个小时的工。因为没有奖学金,第一个学期的学费,我是向同学借了三千多美元交上的。我和其他两个中国同学,一个湖南的,一个南京的,挤住在一间小屋子里,睡上下双人床,一百多美元的房租,我们每人出五十多块。第一个假期,我就到德州的中餐馆去打工。以后的每一个假  相似文献   

6.
我随浙江省文史研究馆代表团专程访问了与浙江省建立友好关系的美国印第安纳州圣母大学。我与美国印第安纳州圣母大学苏珊教授等进行了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7.
张彦 《炎黄春秋》2007,(1):31-35
1979年1月1日,唇枪舌战敌对了30年的中美关系,由于两国政府的正式宣布建交,终于正常化了。中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也划时代地访问了美国。就在这时候,我被任命为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的首任驻美记者,任务是向国内读者报道美国。从此,我们两大国之间、影响波及全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个人的生活和命运也随之出现了一系列与之息息相关的演变。自两年多的旅美记者生涯以后,我又采访过中国总理对美国和加拿大的国事访问、应美国政府新闻总署之邀作为福布赖特学者(FulbfightScholar)在美国匹茨堡大学(UNIVERSITYOFPITTSBURGH)里讲过一年半学、随后又多次赴美探亲、访友、开会。我似乎与美国和美国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8.
华人在美国社会地位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开华人在美国的发展史,便可了解到,在美国建国不久,便有了华人的足迹。他们一代又一代生活着、斗争着,经历了200多年的沧桑。过去华人在美国多从事采矿、筑路、耕种和经商等工作,以血汗浇灌了美国的经济,写下了华人在美利坚土地上的艰苦创业史,也写下了华人与美国种族主义者斗争的血泪史。 我出生于侨乡——台山,几十年来,耳濡目染,了解到不少关于华人在美国的情况和问题。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我曾多次访问美国,作了一些调查并参阅了有关华侨史料,写成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艾非鹘 《广西文史》2005,(2):151-152,157
1997年初,我在美国探亲,住在芝加哥地区一个叫做Mount Prospect的镇上。一天,我到附近的超市购物,一个精神矍铄的美国老人在我面前一闪而过。我被他身上穿的那件皮夹克吸引了:一幅美利坚合众国和中华民国国旗并列的图案,赫然复盖着皮夹克的背面。我知道这是“美国志愿援华飞虎队”的标志,很想同这位老人攀谈攀谈,但老人已不知去向。  相似文献   

10.
挖洞     
正我是一个在美国底特律出生,现住在波士顿的中国孩子,但我还没有去过中国。我常想:中国是什么样子呢?面积有多大?比波士顿大多少?离美国有多远?比波士顿到底特律还要远吗?从我懂事起,就听爸爸妈妈讲他们在中国时的故事。他们还告诉我,美国的晚上正好是中国的白天,中国的晚上是美国的白天。我非常想到中国去。  相似文献   

11.
<正>2018年的美国之旅结束已有一年多,旅途中的风光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我为那些自然风光着迷,为此消耗了不少快门。那种迷人的景色似乎仍在我眼前围绕,让我难以忘掉。不过这一趟美国之旅,让我忘不掉的不只是自然风光,曼哈顿楼群与圣地亚哥军港成为了我的相机里诸多自然风景图片中的"特立独行者"。  相似文献   

12.
旧事重提1992年,我去美国探亲访友。从美国回来后,我忽然接到美国友人陈香梅女士寄来的一篇文章,登载于美国中文版《时报周刊》,读了以后真是令我万分惊讶。原来20年前江青与维特克谈话这一事件,至今还被人利用来造谣。这篇文章开头说:“在大陆,凡稍微了解一点‘文革’中期历史的人,很少有不知道《红都女皇》事件的。宦国苍先生通过访问当年肇  相似文献   

13.
北京时间2020年2月25日凌晨2点,一场全球瞩目的万人追思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追思会的主角是美国著名篮球运动员科比·布莱恩特,他因遭遇飞行事故不幸身亡,享年四十一岁。被称为“飞人”的美国篮球明星迈克尔·乔丹出席了这场追思会,泪流满面地讲述了他和科比的深厚情谊,“科比是我的好朋友,他就像是我的小兄弟。当科比去世,我身体的一部分也死去了”。  相似文献   

14.
成年人入美国籍必须进行宣誓,誓词中有这样一句:"我在此郑重宣誓,完全放弃我对以前所属的任何外国亲王、君主、国家或主权之公民资格及忠诚,我将支持及护卫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和法律,……真诚效忠美国。"未成年儿童入籍跟随父母,无须参加效忠仪式。对许多成年移民来说,宣誓只是形式。很多人在美国生活了多年,最后在文化上和价值观念上并不真正认同美国。  相似文献   

15.
除夕笑纳大礼美国西部时间元月28日晚8点,我跟家人刚吃完年夜饭,就接到加拿大影片《夏娃和火马》华裔制片人的电话。她兴奋地通知我,由我主演的这部影片夺得了美国2006年圣丹斯电影节特别评审团大奖!  相似文献   

16.
留学在美国     
留学在美国毛妮在美国人家中过圣诞节1988年的秋天,我乘西北航空公司的飞机,飞越太平洋,来到了位于美国中南部的俄克拉荷马州,开始了我的留学生活。一晃五年过去,身在异国他乡,有时想家想得发疯,但人的忍耐真是无限,因为不能半途而废的学业,居然就这么一天一...  相似文献   

17.
我在英国读研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女孩,叫拉克什米。虽然从认识到分别也就一年的时间,但她给我留下的印象如此难忘——灿烂的笑容,活泼的身影,每时每刻都活力四射。班上的同学来自世界各地,大家初次见面时,总会介绍自己的国籍。而这个金发碧眼的姑娘一开口就把所有人都弄蒙了:"我是印度人,叫拉克什米,来自美国。"大家瞪大了眼睛看着这个一点儿也不像印度人的西方姑娘,心中充满了问号。后来,她在一次聊天中解释道:"我的妈妈是美国人,我在美国上了小学、中学。但我觉得自己更像印  相似文献   

18.
暑假在美国生活了两个星期,倘若有人要问在这短暂的14天中美国给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那我的回答既不是繁荣的经济、奢侈的生活,也不是顶尖的科技、爆炸的信息,而是美国的家庭教育,特别是金钱方面的教育。甚至可以认为,这种金钱的教育奠定了美国今天繁荣富裕的基础,缺少了这种教育,美国一切令人羡慕的地方可能都无从谈起。总的来说,美国家庭对子女的金钱教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会孩子正确使用零花钱  相似文献   

19.
说起《美国通史》第四卷的写作,余悸尚存。我还清楚地记得:2001年10月的一天.《美国通史》总主编刘绪贻先生从武汉打来电话说:“祝贺你们,中华美国学会福特出版基金正式通过丛书第四卷的申请了。”我放下电话深深吐了一口气,顿释重负.立即向各位合作者通报好消息。其实,从6月底向中华美国学会申请福特出版基金  相似文献   

20.
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号召下,国内美国史的研究,和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一样,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并以它为指导思想,实事求是地分析、阐明美国史领域中的重要问题;更需要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美国现代史专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使之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我认为,这是提高我国美国史研究水平、开创我国美国史研究新局面的根本途径。从这个愿望出发,我从不同角度,写了三篇建议性的文章,以一得之见,就教于读者、同行。1983年7月,我在《开创美国史研究的新局面》一文中,提到了国内对罗斯福新政的不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