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现有的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问题,但是以政府组织为主体推动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政策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补偿方式相对单一,货币补偿严重不足,利益分配不合理等。如果我们跳出政府主导的视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市场机制来进行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参与,则对于失地农民权益保障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2.
秦及汉初,终年服役的罪犯群体"徒",具有国家法定的社会等级身份特征。司寇籍附县乡,为编户民,可单独立户,在各类权益上与不入户籍、不居民里、簿籍另立的徒隶多有不同。隶臣妾又与同属徒隶的城旦舂、鬼薪白粲在服役方式、廪食管理、辖配官司、军事参与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司寇、隶臣妾、城旦舂、鬼薪白粲由高到低大体构成当时刑罚序列的相应等级。而赏罚之问,学者尝试将爵制、刑罚序列进一步衔接,实需思考"道戍"等"贱民"与相关序列的关系,隶属私人的奴婢群体与隶属官府的徒隶的关系问题。战国、秦及汉初是身份低于平民群体数量较多,官私拥有奴婢较为普遍化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3.
动向     
《南方人物周刊》2008,(23):12-13
观点许章润《从政策博弈到立法博弈——关于当代中国立法民主化进程的省察》从政策博弈转向立法博弈,是权益分配机制的重大变革,也是呈现于此刻中国大地上有关分配正义的重要事实。过去中国的公权力表现为一种  相似文献   

4.
钱静轩 《东南文化》2021,(5):123-132
皖南地区是土墩墓的重要分布区,以芜湖市南陵县所在的漳河流域分布最为密集,也最富地域特色.使用无人机低空航拍和三维建模对南陵小乔村、危家大塘两处土墩墓群进行研究后发现,土墩墓群的选址和布局方式不仅注重与地貌环境相融合,且通过分配茔域空间,限制土墩体量,安排墓位顺序等手段来确认和表达群体与个体的地位及关系.而两墓群在墓地规模和结构上的差异应是各自代表的继嗣群体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5.
《历史研究》2021,(1):148-167
在墨洛温王朝时期的法兰克王权理论问题上,传统观点普遍强调以"神秘力量"为基础的"血统权益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学者试图打破这一藩篱,开始注重发掘法兰克王权理论中的基督教元素。通过对墨洛温王朝时期教会法及其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借由教务会议,墨洛温国王不仅在族群众多的高卢论证了自身统治权力的合法性,而且逐渐成为法兰克主教团认可的正统基督教君王。更为重要的是,法兰克王权的神圣性在教务会议的仪式与法令中得到较为完美的展现,传递出一种国王与主教共同商议国家大计、处理王国要务的象征性内涵。不过,这种"共商同治论"却最终成为墨洛温王族寿终正寝的理论滥觞。  相似文献   

6.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关于经济问题的论述把经济规律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历程相结合,充分体现了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十七大报告关于经济方面的论述有六个新提法:经济"发展"方式替代了经济"增长"方式,体现了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认识的深化;注重协调、调控和规划,体现了经济体制转轨进程中宏观调控的新特点;翻两番由"总量"到"人均",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目标的新阶段;关注初次分配中的公平,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体现了收入分配领域在发展变革中的新动向;在过去提"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同时增加了"信息化",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写入"廉租房制度",体现了生产力与城市化发展的新要求;将区域经济发展与国土开发联系起来,首次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和"主体功能区定位",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刘亚雷  戴江维  马玉杰 《神州》2013,(7):244-244
民办高等院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笔者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校企合作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8.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做到"弱有所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实践遵循。当前,我国已进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期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如何发挥好社会救助兜底在脱贫攻坚战略中的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与紧迫。因此,本文结合地方实践探索阐述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在脱贫攻坚战略中的政策体系与运行成效,分析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在脱贫攻坚战略中存在的问题,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度,重新审视社会救助政策体系的发展,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指导下,提出推进社会救助兜底在脱贫攻坚战略中的实践路径思考。  相似文献   

9.
张利敏 《神州》2013,(35):144-144
一种好的学习方式决定着学习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合作学习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双边互动观,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边互动,不仅要求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整体把握,分配学习任务,控制教学进程,同时要求教师关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帮助。  相似文献   

10.
无论在什么年代,什么国度,自杀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它是一种特殊的死亡方式,因为生命拥有者谋杀自己之特征而被称为"死亡的非常态"。现代社会人们对于自杀者往往报以同情、惋惜抑或不可理解的态度。但一直以来似乎存在着与众不同的群体,他们的自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被大众接  相似文献   

11.
正一切经济系统包含三个组成部分:生产,分配及消费。考古学家通常认为他们将复原的古代器物总结成表就是对消费的恰当讨论。生产和分配已经得到了较为明确的研究。尽管大多数考古学家认识到有必要将两者联系起来~(1),但是通常从"交换"来讨论的分配在文献中讨论似乎得到更多的系统关注。在某些情况下,生产主要是作为了解交换模式的一种方式来研究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民歌概念和西方的民歌概念不尽相同,前者将歌曲作者身份作为主要标准,后者则注重歌曲的传播状况。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民歌,在20世纪80年代即停止再生产,这一现象一般被归之于社会变迁因素,但其实也与长期以来歌曲作者权益的被漠视有关。21世纪初,浙江省江山市兴起唱"村歌"的热潮,村民约请词曲作家为本村创作"村歌",村民自发传唱"村歌",这一现象或许可带给我们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作为"社会活动家型"的学者,王灵智教授不仅是研究华人问题的著名学者,在维护美国华人权益活动上也成绩斐然.他几乎参与了过去三十多年来每一种维护美国华人权益的运动.他把自己定位为一名"社会参与型"的研究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学者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使命应该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揭示社会问题,启发人们思考,提高人们的认识,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荣燕 《攀登》2007,26(2):74-76
社会保障作为实施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手段和方式,与收入公平分配之间存在正相关。但在实践中,社会保障的具体实施又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公,与收入公平分配又存在负相关。为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强化社会保障与收入公平分配的正相关,弱化社会保障在实践中存在的与收入公平分配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徐宝见  陈楠 《旅游纵览》2013,(4):220-224
休闲是通过人的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思维、感情、活动等方式来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气息、构建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全面而健康的发展。现如今,高校大学生已经成为大众休闲群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针对高校大学生的休闲阻碍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首先,通过因子分析法对大学生的休闲阻碍因素进行概括与合并,共萃取出大学生休闲阻碍的5个公因子,分别为"自我阻碍因子"、"场所阻碍因子"、"环境阻碍因子"、"人际阻碍因子"和"认知阻碍因子"。其次,基于因子分析的结果,通过快速聚类分析法将高校大学生分为五种类型。最后,卡方检验揭示了五类高校大学生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性,并针对这五类高校大学生群体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主题酒店是一种独具文化特色的酒店,以文化为主题的创意产品,其设计中更要注重文化要素的展示。本文首先对"文化元素"进行分析,其次从外观建筑文化和内饰装修文化两个方面以各种不同风格主题酒店为案例,通过分析他们对"文化元素"的运用,而展示着自身独特的艺术性,从而吸引着不同群体的消费者,获得最终的经济效益。最后明确"文化性"在主题酒店经营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为社会文化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涉县一二九师陈列馆通过陈列、展出、宣传、解说等工作服务于公众,不仅注重"人"和"物"、固定展览和创新经营的良好结合,积极为社会公众提供更适合的参观空间,同时注重搭建文化平台,建立和谐服务体系,关注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参与和研究作用,成为实现公民文化权益与推动社会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8.
"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群体,同时这一阶层又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士"的尴尬处境出于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他们在内在与外在的冲突下有三种选择:逃避、反抗和妥协,妥协是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内外分裂的困境固然应归咎于先秦以孔、孟为代表的早期儒家思想中一些极端理想化的因素,后世的儒生对此困境的恶化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士"只能用抽象的方式消解困境,在文艺等非现实领域获得满足。  相似文献   

19.
刘超 《安徽史学》2007,(5):63-68
现代意义的中华民族观念开始形成于1930年代."中华民族"一词在清末出现时,主要有三种表述:一是指中国境内独立的各民族,二是指以汉族为主体的集合,三是指汉族.清末对中华民族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汉、蒙、满并列"到"汉族"的变化,各族间的关系主要表述为斗争和冲突.民国成立后,中华民族为"各民族总体"的含义被重视,民族关系表述上,有"民族一元说"和"民族同化说"等方式,强调中国各民族起源上的一致性和外族与汉族的同化.1930年代后,"民族融合"成为主要表述方式,注重中国各民族历史上的融合以及现实中的平等关系,他们互相影响,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华民族"成为全民族的认同.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中国民族认识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公平正义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努力保障广大民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友好交往与和谐相处。博物馆文化与民生改善息息相关,博物馆应该成为改善民生的积极力量。因此,重视消除文化贫困、维护文化公平,关切基层民众的基本文化权益,降低文化消费的"门槛",解决各类困难群体、弱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