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18世纪末期以来,美国人在界定自身文化身份时将欧洲视为美国的对立面和文化"他者",信奉的是"美国例外"论;在思考美国的地缘政治特性时,把欧洲视为威胁,奉行的是远离欧洲纷争和排斥欧洲影响的大陆主义。一战后,美国精英逐渐用突出美欧文化同源性和一致性的"西方文明"叙事取代"美国例外"论,用强调美欧休戚与共的"大西洋共同体"观念瓦解大陆主义,从而完成了美国文化与地缘政治身份的重塑。二战后,美国利用这一新的国家身份观念,把实施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约解释为保卫"西方文明"和"大西洋共同体"、从而维护美国自身文化存续与国家安全的重要步骤,成功地将美国与西欧凝聚成文化、意识形态与安全共同体,最终打造出一个新"西方"。  相似文献   

2.
在20世纪的美中关系史上,从30年代到1945年间的这一时期,是最富启迪意义而又为历史和社会科学工作者极为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一个世纪前的世纪之交,正是美国由近代社会跨入现代社会,由完成大陆扩张和西进运动,从美洲大国走向世界和海外扩张,由大西洋走向两...  相似文献   

3.
巴拿马地峡是中美大陆联系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理想地带。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特别是在1513年西班牙探险家巴尔沃亚首次横穿地峡之后,这个地区一直引起欧洲列强的垂涎。鉴于地峡的重要战略地位和特殊经济意义,后起的美国积极参予欧洲列强争夺地峡的角逐。早在1826年,出席第一届美洲国家代表大会的美国代表便宣称:地峡运河工程的好处决不能为某一个国家所独占。初步暴露了美国染指该地区的野心。从19世纪30年代起,美国为谋取地峡的特权同新格兰纳达进行长期谈判。1846年,双方签订《美国新格兰纳达和平、友好、航海及通商条约》。条约为期20年,美国从中取得建筑地峡铁路的租与权,同时在地峡享有通商、航海和利用沿岸所有港口的权利。1850年美国资本家集团开始修建地峡铁路,1855年铁路完工。地峡铁路的建成为日后美国夺取巴拿马运河区提供了方便。美国夺取地峡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英国。19世纪  相似文献   

4.
王铭铭 《南方文物》2009,(2):125-139
在我们这个行当里.“大民族中心主义”西南观,已造就不少“常识”。西南观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其“谱系”中,前段有教化主义的“蛮夷说”,后段有国族主义的“落后民族说”.其转变历程,接近于欧洲“教父人类学”到19世纪进化人类学的“进步”①。  相似文献   

5.
中国和美国是分处在北太平洋东西岸的大国,中美交往的实现必须依靠海路。18世纪末美国开辟中美太平洋航线。到19世纪初叶,大西洋沿岸的美国与中国的交往主要是贸易往来,太平洋商业航线处于不稳定状态。随着美国对外领土扩张到达太平洋东岸,太平洋航线得到快速发展。19世纪末,美国在太平洋开拓新殖民地,为中美交往提供更多便利,形成了稳定的太平洋航线。控制在美国人手上的太平洋航线对中美两国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曲升 《世界历史》2015,(2):120-134,161
对美国外交史的研究是查尔斯·比尔德史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美国历史上的国家利益观念及其实践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得出了国际主义外交路线与美国国家利益相悖的结论。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大陆主义"的国家利益观和外交路线,主张放弃国际主义和干涉主义,专事"国内门户开放"。源于对美国宪政民主制度遭到破坏的担忧,比尔德对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外交政策大加挞伐。比尔德的外交史学开创了美国外交史学的进步主义传统。知识论层面的宏观性和意识形态层面的激进性,是比尔德进步主义外交史学的两大特征,并赋予其纯粹学术研究之外的广泛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晓莉 《史学集刊》2006,1(6):87-93
美墨战争发生在19世纪美国大陆扩张进入高潮时期,是美国以武力进行领土扩张的开始,在美国国会内部引发了一场有关美国国家目标的外交大辩论。辩论从得:克萨斯兼并开始,涉及宣战、拨款、领土兼并以及奴隶制的扩展等诸多问题,但其核心主题在于扩张性的外交政策与美国的自由事业是否相容,美国的国家目标是追求领土的扩大,还是自由的延续,从而体现了当时美国人对权力与自由两者之间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反美主义并非新鲜事物,而是一个比美国建国历史还要久远的历史现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而且与美国自身的成长历程息息相关。它先后经历五个阶段的历史演进:18世纪,欧洲知识精英从自然学视角寻找例证把美洲视为退化堕落的大陆;1800—1880年间,欧洲人转而蔑视美国的制度文化,嘲笑美国是文化荒漠;19世纪末到二战期间,反美主义超越欧洲范围,向世界其他地区蔓延,主要是反对美国的殖民扩张;冷战时期,从意识形态角度出发,社会主义阵营、部分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欧洲左翼进行了反对美国霸权、打倒美帝的斗争;冷战结束后,美国“一超”独霸,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引发了世界范围的反美声浪,反美主义走向全球化。  相似文献   

9.
Alex 《世界》2009,(1):176-176
这个国家位于不列颠群岛最大一个岛上,这是是欧洲大陆伸向大西洋的最西处,是古代北美通往欧洲的咽喉要冲。  相似文献   

10.
反教权主义与19世纪下半叶法国的教育世俗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崧 《世界历史》2007,13(1):39-45
本文从探讨推动19世纪下半叶法国教育制度世俗化的意识形态——反教权主义着手,说明法国教育制度世俗化的独特性。反教权主义并不是一种系统的、统一的意识形态,而是反对教权过多干预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思想体系。在19世纪下半叶的法国,以资产阶级共和派为主体的反教权主义者与政治上倾向于君主派的教权主义者之间的政治斗争推动了法国教育制度的世俗化。这种斗争决定了法国教育制度世俗化的进程及特征。  相似文献   

11.
颜廷 《史学集刊》2003,(1):107-109
历经几个世纪的动荡之后 ,公元 90 0年左右的西欧稳定了下来。为解决日益增加的内部人口压力 ,欧洲人开始向外探寻所谓的“新欧洲”。欧洲扩张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在地理大发现前六百年中 ,扩张成果极其有限 ,仅在中大西洋地区有些许斩获 ,而对北欧及中东的扩张努力却无功而返。但地理大发现之后 ,情况却截然不同了。欧洲在海外的殖民拓居地一再扩大 ,甚至建立了白人移民国家 ,其建立“新欧洲”的梦想实现了。归结前后两个阶段西欧对外扩张效果的差异 ,人们总是毫不犹豫地认为是先进的技术优势令西方人的扩张在地理大发现之后取得了空前的成…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中期,美国完成了在北美大陆的扩张后将矛头伸向海洋。1856年颁布的《鸟粪岛法》以及依此而占据的大量鸟粪岛,是这一扩张活动的先声。《鸟粪岛法》的通过,反映出内战前美国国内农业经济发展对政治的压力。鸟粪岛扩展了美国在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势力存在,为1898年美西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成为美国扩张海洋领土和拓展海外利益的前沿地带,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对外战略调整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岛屿为美国追求亚洲市场,参与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大国竞争提供了跳板。美国通过国内立法的方式来占据海洋领土,这种行为与传统国际法准则间存在内在矛盾,由此引发了诸多领土争端。  相似文献   

13.
洪邮生 《史学月刊》2002,(12):60-67
对于20世纪50年代前期德国的重新武装,英国初则支持美国的大西洋联盟框架而反对法国建立欧洲军的普利计划;在美国对法妥协的斯波福德计划失败后。转而对普利计划采取较积极的态度;法国计划失败后,又通过艾登计划最终将德国重新武装纳入大西洋联盟框架。上述政策的变化受到两大因素的制约,即美国压力下重新武装德国的迫切性和重新武装的框架——大西洋联盟还是超国家的欧洲机构。前决定了英国对法国计划态度的转变,后则决定了英国不会加入欧洲防务集团并始终希望建立大西洋联盟框架。实际上,英国的方针是一贯的,造成法国计划失败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法国人自己。  相似文献   

14.
美国西进运动是开始于18世纪末结束于19世纪末,逐渐向西部扩张的运动。西进运动按现代化理论,它是属于内源型现代化。应该说西进运动是以内源型现代化为特征的典型例子。西进运动不同于一般欧洲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它是建立在本国基础上的一种为开发本土疆域而进行的活动,直接带有主观建设性;通过迁徙使人口分布更趋合理,并且使人口与闲置的土地等生产资料结合以产生效益;同时具有广泛性,长久性的西进运动也是美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西进"于是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运动。西进运动体现了美国历史与欧洲历史的重大差别,对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形态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1939年9月1日二次大战爆发至1941年的两年时间里,希持勒用闪电战征服了欧洲大陆,把英国势力逐出了欧洲,孤单单地躺在大西洋上,大有不堪一击之势,然而英国却在危难中存在下来了.整个欧洲差不多都被德国征服了,为什么小小的英国能在这场大战中保存下来呢?其原因总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俄国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诞生于18、19世纪之交,在亚历山大一世统治时期形成政治思想流派,但此前俄国也存在保守主义的元素。俄国保守主义的实质是无条件地遵循俄国的古老传统,把东正教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伦理道德视为绝对的价值观,把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视为政治核心,谨慎地对待在俄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的西方扩张趋势。俄国社会和政治思想演变的特殊历史条件,特别是近三个世纪以来所谓的"赶超型"发展模式,使俄国保守主义与欧洲保守主义相比在其起源阶段就表现出明显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
在14世纪的欧洲,大西洋、地中海上经常漂荡着一些孤零零的船只。当你靠近它会发现,船上的人全身发黑,已在睡梦中死去。这是死神在狂舞。  相似文献   

18.
十五、十六世纪之交,是世界历史上的“地理大探险”时代,又称“地理大发现”、“发现新航路”、“发现新大陆”等。所谓新航路“发现”,是指欧洲人由欧洲经非洲直航至亚洲,但不等于亚、非之间的航路从未曾开辟,而中国郑和(1371—1433)所率舰队之七下西洋尤其不可忽视;所谓新大陆“发现”,是指欧洲等旧大陆生活者不知大西洋彼岸另有大陆,不等于该大陆无人居住,而“印第安人”正是古老“美洲”的旧主人。  相似文献   

19.
金海 《安徽史学》2018,(1):109-115,126
杰斐逊的外交思想是建立在他对美国根本利益界定的基础上的。这种界定包括两个方面:美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以及什么样的国际结构对美国最为有利。关于前者,杰斐逊认为美国应该成为由独立的农场主占主导地位的共和国,为此需要在美洲大陆上不断扩张,并且拥有海上贸易自由。关于后者,杰斐逊认为美洲和欧洲是两个不同的世界,美国不能卷入欧洲事务,并且需要依靠欧洲大国之间相互牵制的力量均势来保证自己的安全。在美洲大陆的扩张、海上贸易自由、在欧洲的冲突中保持中立和对欧洲均势的重视就是杰斐逊外交思想的四根支柱,它们构成了日后美国外交政策发展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20.
汉密尔顿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相信霍布斯式的无政府状态是国际社会的基本特性,认同并顺从欧洲主导的国际关系原则,把国际关系视为国家间争夺权力和利益的斗争,排斥理想主义者所倡导的道德与伦理因素。在此基础上,他认为美国在对外关系中应该追求权力与商业利益,使美国成为英法那样强大的帝国。汉密尔顿的思想是美国外交中现实主义传统的起源,对当时和后来的美国外交产生了重要影响。汉密尔顿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糅合了美国例外论和使命观,这一点构成汉密尔顿主义与欧洲大陆现实主义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