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界普遍认为张家山汉简《秩律》简452之"襄城"乃《汉书·地理志》上郡襄洛县之讹误。本文结合秦国上郡兵器铭文、赵国尖足布币铭文,指出战国后期秦国上郡辖有襄城县,秦封泥所见"襄城"亦即此地。上郡襄城县地处今陕西省榆林市境内,与《汉书·地理志》上郡襄洛县没有任何关系。  相似文献   

2.
对战国中山王所迁肤施的地望,学界尚有分歧。根据战国中晚期秦、赵、魏三国在今陕北地区疆域变迁情况并参照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物,可推定中山王所迁肤施就是秦汉时上郡的肤施,在今陕西榆林南,赵国曾经占据这一地区约十五年。赵国能够在赵武灵王末期占领今陕北,与本国战略和秦国形势密切相关。赵武灵王死后赵国战略重心逐渐转向东方,失去了西部大片领土。  相似文献   

3.
<正>在战国魏、韩地区诞生桥足平首布、锐角平首布之后,在战国赵也诞生了尖足平首布,并且在尖足布的基础上,后来相继派生出了圆足布、三孔布,以及类圆足布和类方足布。(因为编排的原因,本篇先阐述尖足布及类圆足布和类方足布,下篇再叙圆足布和三孔布)一尖足布尖足布是从耸肩尖足空首布演变而来的,是黄河以北战国赵地的青铜铸币,局部地区  相似文献   

4.
三孔布考辨     
<正> 三孔布是我国先秦货币中极为珍贵的布币之一,因其形制为圆首、圆肩、圆足而且在布首及双足处各有一孔,故后世钱币学者称之为三孔布。自清嘉庆年间三孔布见著谱录后,甚为钱币界所重视。但由于三孔布出土极少和史载阙略的限制,前人对三孔布的研究考证一直未获大的进展,解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三孔布的零星出土和发现,许多专家、学者开始对三孔布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但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逐渐形成三家之说:即三孔布秦国说,赵国说和中山国说。“秦国说”,以三孔布背文用铢两计重,铢两为秦国币值单位,故将其定为秦币(1),或谓秦占领赵邑后出现的混合型铸币(2);“赵国说”,以三孔布币文纪地多是赵国城邑,而且战国晚期使用铢两计重并非秦一国的论点,故将其定为战国晚期赵国铸币(3);“中山国说”,则认为三孔布纪地城邑绝大部分在中山国境内,而且三孔布的货币单位重量较大不象战国晚期之物,故将其定为战国中期中山国的铺币(4)。  相似文献   

5.
关于三孔布的国属与铸造时间等问题,学术界长期存在分歧。利用新出土资料对以往的研究进行辨析,发现秦、魏两国铸造三孔布的证据不足;通过对比赵国、中山国的疆域范围,以及利用战国文字的地域性特征进行字形比较,发现三孔布铭文中的地名基本与赵国疆域相吻合,而且字形体现出赵国文字的风格;最后结合三孔布铸造时间的考证,认定三孔布属于战国晚期赵国铸造的货币。  相似文献   

6.
<正>桥足布、锐角布是战国平首布的开山之作,在先秦布币的沿革历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桥足布、锐角布身处币制变革的关键时代,对它们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先秦布币制度的认识和理解。一桥足布桥足布是战国早、中期的青铜铸币,铸行于魏及周边地区。因其器形由方足与弧裆构成的桥洞形状而得名,又因这类布币的铭文中多有货币单位"钅斤"字,故也称之为"钅斤布"。"钅斤"字最早出现在中、小型空首布中,但其在空首布中只是偶然的现象,到了桥足布  相似文献   

7.
向布考     
《中国历史货币大系.先秦卷》中收录平肩弧足空首布与战国平肩方足布各一种。其编号分别为366号、2280号,对于这两种布币面文的释读,有不同看法。本文认为此两种货币的面文应释读为宜,宜邑在今宜阳县韩城乡东关村与城角村之间的战国宜阳故城,平肩弧足宜字布应为春秋中晚期周王畿的铸币。战国平肩方足宜字布应是战国时期的韩国铸币。而文献中的向地并不在今河南济源市境,而在今沁阳市境。  相似文献   

8.
<正>前辈学者对布币形制的演变关系已经有过讨论和研究。如郑家相先生认为:"圆肩圆足布之铸,其时较晚……因感尖足之刺肤,改其制为类方足;又感方足之刺肤,改其制为类圆足,货币形制以便利为条件,至是已有渐趋圆形之势,而圆肩圆足布予以产生"1。何琳仪先生进一步指出:"自三家分晋前后至秦统一之前,赵国布币经历如下演变过程:耸肩尖  相似文献   

9.
考古资料表明,耸肩尖足空首布是春秋中期就已出现的金属铸币,一直沿用到战国早期。古钱学界一般根据裆部形态将其划分为弧裆、弧平裆(弧方裆)、平裆(方裆)三式[1]。这种耸肩空首布的来源以及它与中原地区铸造的平肩空首布的关系如何,一直没有得到明确的解决。 《考古》1996年3期报道了山西寿阳县上湖村出土的一批大型耸肩尖足空首布[2],现存71枚,简报将这批布币划分为A、B二型。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三枚A型布币裆部呈半圆形,其弧度不仅比常见的弧裆尖足空首布宽、大,更重要的是其銎部作六棱形(图一),与同出的其他耸肩空首布有异。这给我们…  相似文献   

10.
战国时期魏国西河与上郡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时期魏国上郡与西河的范围,学术界还存在一些分歧。本文在梳理有关史料记载和考察已有的研究成果之后认为,传统的说法是比较可信的,即魏国西河应包括今陕、晋黄河两岸的大片土地,上郡在西河以北。从战国史籍记载来看,魏国西河还应包括上洛一带,将西河、上郡理解为一事的意见是错误的。本文还结合战国文字资料,分别考察了魏国西河与上郡的范围、属邑,以及西河与秦汉时期的内史在行政区划上的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11.
<正>战国時期,北方的燕和南方楚,它们的主要铸币都不是布币,但在中原地区布币的影响下,先后也分别铸行过布币。一燕方足布燕铸方足布均为小方足布,是战国晚期的铸币。一般通长38~45、足宽25~30mm,重约4.5~7g。属于燕地的方足布见有:安阳(旧释匋阳)(图1)、坪阴、纕坪、恭昌、封化、右明新货等十余种钱文。  相似文献   

12.
三孔布是秦,是赵,还是中山国的货币,其行使年代是战国中期还是战国晚期,钱币界尚未有定论。近人王毓铨《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郑家相《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和彭信威《中国货币史》均根据三孔布背有钱文“铢”、“两”这一点,定为秦币。朱活先生亦提出“有理由把三孔布看作是秦占领赵邑后,暂时出现的圆钱与布钱的混合型铸币”。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翼城县文物管理所在清理库存文物时,发现一批战国布币,共325枚,分32个品种,其中小方足布324枚,尖足布1枚(已残)。这批布币是1982年9月翼城县隆化镇上吴村村民建房挖土时在1座古墓中发现的,同时出土的有垣字钱、秦半两钱各1枚  相似文献   

14.
<正>方足布是铸行地域最广的战国布币,也是存世数量最多的一种战国布币,铸行于战国中、晚期的三晋(魏、韩、赵)、两周和燕地。主要特征是首、肩、足的拐角均呈方形,平裆,正面中间铸一竖线,中线两侧为文字,背面除中线外,两侧也各有一条斜线,并铸有外廓线。其中束腰的方足布是战国晚期燕地的铸币,亦称燕布。同时,方足布也影响到南方的楚国,在楚地诞生了楚布。本文先叙述三晋、两周的方足布,余者在"燕布和楚布——读先秦布币(六)"中再叙。  相似文献   

15.
三晋锐角布中的涅金布当是韩国铸造的法定流通货币。公字布面文中的“公”为地名,其地在今郑韩故城附近;周涅金中的“周”,其地在今洛阳一带;垂字布的“垂”也是地名,在今荥阳附近。锐角布面文的地名都在今河南境内,这类布币当是战国时期韩国的铸币。  相似文献   

16.
申文  程要远 《丝绸之路》2011,(22):30-32
在今河南新乡地区北部的太行山山脊上横陈着一列列用青石堆砌成的数百里石墙,这便是战国时期的长城遗址。据文献记载,战国时期列国都修筑了拱卫自己领土的长城,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保存到现在的资料让人已经很难清晰地看到中原列国长城的全貌。经过调查和研究,本文认为分布在新乡地区的这些战国长城修筑于战国早期,是魏国为了逐鹿中原、解除后患而设置的北防赵国的防御工事,其至少在魏惠王迁都大梁以前对魏国巩固黄河北岸的占领地区起到过积极的作用。秦统一后,该段长城毁弃。  相似文献   

17.
常淑敏  李蓉 《南方文物》2020,(1):212-214
本文从战国兵器铭文出发,讨论了三个小问题:第一,四川省青川县出土的"九年相邦吕不韦戈"铭中的蜀守名应为"登";第二,"四十六年上郡守凌"戈铭中的"凌"应即秦昭王时期的"王陵";第三,赵国兵器铭文"邦大夫"的执掌可能与后世的"户部"相似。  相似文献   

18.
<正>圆足布和三孔布都是战国中期的青铜铸币,铸于赵国。圆足布的主要特征是:首、肩、裆、足均呈圆弧形;正面只铸地名,一般没有线纹,但也有个别在布首铸两条竖线的;背面记数,两侧各有一条竖线,布首一般没有线纹,但也有个别在布首铸一条竖线的;周有廓线。三孔布的器形制作酷似圆足布,圆首、圆肩、圆裆、圆足;正面也只铸地名文字,没有线纹;背面记重,大者为"两",小者为"十二朱(铢)",即半两,布首记数;周边亦铸有外廓线;只是在布首和两足分别添铸了圆孔,故铭之曰"三孔布"。  相似文献   

19.
山西是春秋时期晋国和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的主要活动地区,留存在山西各地的三晋布币特别多。1958年在侯马东周遗址出土了一批空首耸肩尖足大布,其大多数是无文的,有文的只有几枚。同地还发现有铸造空首布的陶范。这批空首布的时代,约为春秋晚期。其它地区尚未发现有空首布出土。建国以来,山西各地大量出土的布币是战国时期的平首布币。其中包括有尖足、圆足、方足等不同形制。平首布币的币面上,  相似文献   

20.
战国时期是我国金属铸币繁杂而昌盛时期。新郑县文物保管所收藏了一批珍贵的战国货币,计有布币1029枚。其中平首平肩钱体轻薄的方足布31枚;平首圆肩厚重硕大的桥足布985枚;形状别致,布首有两尖角,跨部呈三角形的异形布13枚。另有刀币1枚方足布多为三晋铸币,且均有铸字,这些布币造型规整,钱文书法古朴雄厚,端庄秀美。现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