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锦 《文物春秋》2014,(1):63-66
董其昌《昼锦堂记书画卷》为清内府珍藏并著录的著名书画作品。全卷书法与绘画相得益彰,互为增色,充分体现了董氏的艺术理念和精湛的艺术造诣。认真观察和揣摩此卷,对于研究和认识董氏的书画艺术十分有益,对理解和体会他的审美观点、艺术理论更为深刻。  相似文献   

2.
上海博物馆藏董其昌《山水》册(共十开),为天启四年(1624)元旦所作,实并非董氏真迹。据考,该年四月董其昌才抵京。同时,该册对题均节录自董氏及明清书画著录著作与晚清文学笔记中,其第二开对题,与故宫博物院藏董氏癸酉(1633)夏五所作《董范合参图》轴题跋相同。再考《山水》册笔法,嫩弱飘浮,墨色平淡,与典型的董其昌风格相差甚远,更无其生拙秀逸之气;而《董范合参图》轴,用笔亦尖劲细碎,全幅墨气滞涩,艺术水准远不及故宫博物院藏董氏十二年前所作《仿古山水图》册,亦无法企及董氏卒前一年所作的《关山雪霁图》卷。可见,《山水》册和《董范合参图》轴非董氏本家之作。  相似文献   

3.
北京丰台区出土的明代明威将军腾骧右卫指挥佥事徐通及夫人董氏墓志,详述了徐通及夫人董氏生平。以墓志内容与史籍文献相对照,就墓志记载中所涉及的相关人物和事迹加以考释,进而为研究明代徐氏家族世系提供可靠的实物资料,同时有助于明代政治、军制和社会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王沛郁 《文史月刊》2007,(10):55-56
董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自帝舜赐姓,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世代相传,世系蕃衍,支派繁多,源远流长。董氏家族上历夏商周,中经秦汉魏晋南北朝,下迨隋唐宋元明清,而今已有800万后裔子孙,遍布  相似文献   

5.
由于明清易代的历史变革,在以往的研究中,董其昌四个儿子的姓名和生平都被忽视了。特别是次子董祖常的名字被混淆,幼子董祖京则被忽略。该文征引各种史料,对董其昌诸子生平及董氏家族第宅方位作详细考证,并进一步探讨诸项与董其昌生活和艺术的关系。该研究也从侧面反映了明末清初江南士族社会的变迁与人物命运的沉浮。  相似文献   

6.
《春秋董氏学》点误八则晁岳佩几年前买了一本康有为著《春秋董氏学》,为楼宇烈先生整理,中华书局1990年出版,是《康有为学术著作选》之一。今年暑假期间通读一遍,发现除缺第10页、重复第20页的装订错误外,点校方面错误很少,是近年来属于上乘的古籍整理著作...  相似文献   

7.
近代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们都以为山水画皴法的作用仅仅在于描写对象的结构与纹理,综合各学科成果的《辞海》亦作如是观。然而,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明代的董其昌早已超越了这一认识。他以自己的理论和实践,自觉地把山水画中皴法的功能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清代鉴藏家宋荦在论及董其昌艺术时说道:"多少画家三昧语,留题断纸故麻中。"意谓董氏的题画文字不少是精辟的画论。诚  相似文献   

8.
殷墟甲骨分期的研究,由1935年发表的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确立了基础。此后不少论著试图对董说进行补充和修正,董氏自己也一再对原有的论点有所更改。争论的中心,在四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是“文武丁卜辞”问题,七十年代后期以来则是历组卜辞问题。所谓历组卜辞不限于有卜人历的卜辞,基本上就是董氏定为第四期武乙、文丁时的那类卜辞。1977年李学勤提出历组卜辞的名称,认为应改属殷墟早期,相当武丁晚期至祖庚。对此学术界有赞成反对两种  相似文献   

9.
《故世袭明威将军陈公讳忠墓志铭》《义州卫陈夫人董氏墓志铭》,现藏于辽宁省义县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两块墓志保存完整,详述陈忠及其夫人董氏的生平。通过对墓志的考释可知,陈忠为陈友谅家族的五世后人,世袭正四品义州卫指挥佥事,永乐二十年(1422)随明成祖北征蒙古,参与屈裂儿河之战并立有战功。陈忠在辽东义州掌握着重要的军事权力,与地方武官家族多有联姻。这两块墓志可以为陈友谅后裔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信息补充,对于明初北方军事及辽东地方史研究也多有助益。  相似文献   

10.
自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虞之子燮你改国号为晋后,晋国就开始了自己的历史。进入春秋时期,晋国国势强盛,疆域扩大。到春秋晚期,国中权卿争权夺利,互相兼并,最终在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自立。在晋国历史上,董氏家族世代为其史官。从先秦史官的职责来看,无论是从事占卜、掌管典籍、辅助治国、劝谏国君还是记载国事,都是涉及当时国家重大政治内容的活动。由此可见,史官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董氏家庭成员的政治活动,探讨严明国史官优良传统的形成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1.
南诏大理的写本佛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省图书馆收藏的一些古本佛经,是一九五六年八月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凤仪县北汤天董氏宗祠发现的。大理凤仪藏经有悠久的历史,在《万历赵州志》中有大理国时期"赐董贤建寺藏经"的记载。据明永乐十九年《赵州南山大法藏寺碑》记载:在元代赵州知州段信苴祥时,曾派人到钱塘请经。明洪武二十五年建法藏寺藏经。经元明两朝收集和补充,这里就成为赵州的藏经中心,一般人称为"金殿"。因此,凤仪北汤天的佛经,最早应收存于法藏寺,后来才移至董氏宗祠。在发现的这批古本佛经中,经鉴定有南  相似文献   

12.
董汝瀚、董李父子墓志为探讨明代青州望族董氏家族历史及葬地提供了珍贵金石文献资料。两篇志文不仅可补董应举《崇相集》和钟羽正《崇雅堂集》的缺佚,而且关涉到多位《明史》有传或名见《明史》的历史人物,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此图所绘乃借北宋诗人林逋"梅妻鹤子"典故描绘江南风景,是董邦达的如意之作。董氏是浙江富阳人,富阳山明水秀,地近杭州。自幼为山水浸润,又受诗文熏陶,故绘文人山水,信手自如。董氏作山水,上窥董源、巨然、黄公望及王蒙,近学董其昌,论者有"古今三董相承"之说,将他与董源、董其昌连成一脉,既是言其师承,亦是对其褒奖。所作善用枯笔,线条干而毛涩,并以涩笔皴擦,注重烘染,故所绘山水有轻盈柔美、明快流畅之感。  相似文献   

14.
阐明董其昌在书画界上取得的成就,本文主要通过赏析董氏书法的形式美与精神美体现出他在书法上的深远造诣,并得出后人应该借鉴其书法艺术所取的成就,学习其书法精神来促使中国书法艺术这一传统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初中历史课本第一份(人教版)第20课《昌盛的秦汉文化》(121页),对我国西汉哲学家董仲舒有一段文字评述。原文是:“西汉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为神化封建皇帝,麻痹人民,也宣扬迷信思想,他说,天和人之间是息息相关的:皇帝行德政,天就用风调雨顺来赞美他;皇帝无道,天就降灾害来警告他。”这段评述,作为向初中学生介绍一位古代很有影响的哲学家,似嫌片面。上述从董氏原著译述的那段话,就是董氏所创立的“夫人感应”学说,这种学说,固然神化了封建皇帝,但在皇权至上、不受任何约束的当时,“天人感应”说给是权施加一种天的监…  相似文献   

16.
董俊是元代藁城董氏家族兴起的第一代。本文的研究对象即是元明善所撰《寿国董忠烈公传》这样一篇较少受到关注的董俊传记。该文献最主要的特点是元明善对自己在《藁城董氏家传》中董俊事迹的书写进行了偏离历史事实的较大改易,以致部分叙事顺序也颠倒重组。而改写原因是元明善参阅了翰林国史院典藏史籍资料中的不同记载,其中包含《太祖实录》中有关董俊的事迹。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董俊三子董文用为彰显其父功德,对翰林国史院的纂修工作施加了影响,形成了《太祖实录》中对董俊的记载,进而留存到《元史·太祖纪》中。至此,元朝实录纂修中一个隐秘不彰的事实被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17.
胡荣明 《南方文物》2009,(3):153-156
笔者近来在进行宋以来德兴地区的家族与地方社会研究,同学李玫向我提供了她在德兴市新岗山镇新建村隆教寺见到的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隆教寺讼案碑》及《德兴新建程氏宗谱》、《海口董氏宗谱》、《余氏宗谱》等相关资料。该碑刻的内容对了解宋以来德兴地区的家族与地方社会的变动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谨将原文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18.
威县发现明代弘治年间圣谕1992年在威县程志庄乡王目村董氏家中发现明弘治年间的圣旨。这是明孝宗皇帝(朱樘)于弘治五年(公元1493年)诰封南京户部员外郎董威父母的圣谕。这件文物传世五百年,完好无损,弥足珍贵。董威,字德隅,直隶威县人,明成化二十二年...  相似文献   

19.
董霖,字为公,江苏海门县津桥镇人。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生。兼营商业的父母为其取名“惠林”,意思是希望他在将来能够嘉惠士林。董霖七岁时父去世,此后全依靠董氏母亲将其抚养成人。1925年夏曾短期进入东南大学修习。1926年正式进入复旦大学,获学士学位。复旦大学当时名师汇聚。包括于右任、王宠惠、邵力子、余井塘等一批学界政坛闻人此时都在复旦,  相似文献   

20.
《沧桑》1996,(2)
董寿平是当今著名的国画家、书法家。他从青年时代开始研习书画,在中国画坛上驰聘近70年,成绩卓著,饮誉海内外。 董寿平原名董揆,1904年2月17日出生在洪洞县杜戌村的一个诗书世家。高祖董济堂是清代中期著名书法家;祖父董文焕为咸丰翰林,以诗书见长,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音韵学家;父亲董维藩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书画家。董氏家族广集历代名家字画,收藏文物甚多,藏书多达10余万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