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吴凡  曹磊 《福建史志》2022,(4):47-54+72
中国自以来水旱灾害频发,祈雨活动来有之,大祈雨文学作品相应而生。宋代旱灾次数繁多,祈雨文学创作成果显著。南宋期间,不少官员、儒者或出身福建,或福建任职讲学,为应对旱情,于当地写下了大涉及各种文体的祈雨文章。本文以真秀、陆、史浩、朱松等七人所作福建祈雨文为探讨中心,在基础上挖掘所涉地方山川名迹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现不同作家格各异的祈雨文创作,窥探他们对祈雨及人神关系的观点和态度,以期有助于了和研究南宋福建祈雨文的文学及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祈雨是传统社会人类在旱灾发生时的一种祭祀与礼仪活动。《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保存有大量主题集中、内容连贯、以颂扬神灵及官员自省为主的祈雨文献。这些文献围绕南部县衙展开,县官在祈雨过程中处于上传下达的核心地位,县衙官役是祈雨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与筹办者。晚清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中,知县对求雨方式产生质疑,但因祈雨活动能减轻民众恐慌、维护地方统治而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洛阳地方主要官员更迭频繁,这大概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系。由于史料缺乏,且记载不一,因此,考证这时期有多少官员在洛阳任过职,他们的任职时间及先后顺序,就显得非常困难。有时,对同一人就有几种说法。现在,就我在洛阳查找到的史料,寻求洛阳地方主要官员的情况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张小也 《清史研究》2002,4(3):36-47
在清代 ,有关继承的纠纷主要发生在家产继承方面 ,通常表现为围绕无子孙家庭的立嗣和分家析产两个问题所产生的矛盾 ,妇女的继承问题在其中也占有一定比例。这些纠纷在当时地方官员的判牍中大量出现 ,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迁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法律援助的力量。在制定法主要为刑法的情况下 ,地方官员在民事纠纷的审理过程中参考民间习惯 ,并在推理过程中应用情理原则 ,具有积极意义。而制定法也并非一成不变 ,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 ,它的一些内容也相应做出了调整 ,这在法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是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5.
吴玉林  尹正驰 《沧桑》2008,(3):34-35
1934年长达3个月之久的江南大旱灾,考验着政府和民众在应对灾害上的能力,更使官民关系在这场大的灾害面前经受严峻的考验。大旱灾中城乡民众进行的祈雨活动与近代科学的背离,使已逐步接受近代科学的官方人员与民众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各地官员对祈雨活动的态度和应对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和结果。  相似文献   

6.
《文史天地》2010,(10):94-94
古代官员授职时有“回避原则”,不许在原籍或有家族产业的地方任职,所以当时的官员如果长久在职的话,就得到处“宦游”。此外,他们没有失业保障,没有连续工龄,也没有抚恤待遇。  相似文献   

7.
祈雨是清代华北乡村社会中最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清代山西泽州,村社祈雨仪式一般都会跨越本社界限,长途跋涉.跨村社祈雨可以分为辐辏式和直线式两种.直线式祈雨以社亲为勾连,由横跨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域的村落来完成.整个仪式中,浩荡的祈雨队伍、长途的跋涉、繁琐的村社见面礼、复杂的“还功”[1]以及村社权威“社首”在其中至高无上的地位都说明,此类祈雨活动并非仅为祈雨而来,也是独立的社在其它村社面前的一种权威展示.  相似文献   

8.
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过程中,朝廷不再将颁授碑祠作为笼络地方或政绩奖励的手段,对生祠放松了管制。这使得修建生祠的主动权在很大程度上转移到地方,为其盛行创造了条件。生祠因兼具为官员祈福祈寿与颂扬美名的功能,从而成为民众偏爱的报答方式。作为循吏传统的重要象征,建祠立碑对于提高官员声望、塑造循吏身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官员道德实践得到认可的标志,故受到推崇。同时,地方士民借此评价官员的施政效果,把各种善政措施固定化,以维护自身利益。这些因素都推动了宋代生祠的盛行。  相似文献   

9.
官僚政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是通过层层叠叠的各级官僚机构、不同层次的官员,利用各种手段,来实现其对黎民百姓的统治和管理,即当时的所谓“吏治”。他们在长期的统治实践中,也深切体会到吏治的好坏,与社稷的安危密切相关,尤其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官逼民反”,使某些封建统治者更有所警觉。因此,某些有作为的皇帝总是企图从整顿吏治着手,要求各级官吏“矢忠矢公,清廉勤政,各尽职守”,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当时的封建王朝也曾颁布过种种严刑峻法,规章制度,以求扬善惩恶,奖廉惩贪。清初的几位比…  相似文献   

10.
演戏酬神属于民间信仰,亦是民间自发的活动,即以演剧的方式酬谢神灵.祈雨得验、避过水火兵虫等天灾人祸、修建庙宇等活动,都是演戏酬神的缘由.民国年间,地方政府已将酬神演戏的活动纳入到社会管理之中.有严格的基于法律的审批程序,地方政府对演戏酬神的管控基本出于非常具体的民生与管理的考量,包括防疫、治安、民间舆情等,但维护治安是第一位的.这反映出民国地方政府这一时期在公共事务管理上是有一定效率和务实的,而严格的管理在客观上也有利于破除迷信、移风易俗.  相似文献   

11.
冤哉,秋瑾女士——析时论对秋瑾案的评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07年的皖浙案震动全国,上海各报连续多日追踪报导,猛烈抨击地方政府和涉案官员,显示了民间舆论"天下己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与今日高扬秋瑾"革命女杰"、"反清志士"迥然不同的是,当时凡涉及秋瑾与浙案的新闻、论说,皆强调弱女子不会参加革命,这是官方株连无辜的冤案.其中原因既有清政府权威丧失,也与延续千年仍是当时社会主流意识的性别与社会角色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12.
古代科学技术落后,人们为祛除干旱常常采用礼神祈雨的办法。古代记述旱灾祈雨的诗歌存世不多,且篇幅较短;像路璜以五言操觚的长篇旱灾祈雨诗委属少见。该诗详细叙述地方与中央礼神祈雨的全过程,表达自己关注民生的情怀,留给后人无限遐思。雷公雨婆是不存在的,兴修水利才是抗击旱魃的最佳选择。人类构建"野花灿崖腰,苍苔没屐齿"的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3.
清代生员作为功名持有者和特权群体,在面对"凌辱斯文"的责罚时,往往以罢考作为回应手段,共同进退,而在地方社会中,官员也尽量避免招惹这一同质性群体,但"凌辱斯文"之事却依然时有发生。朝廷对生员群体罢考行为的惩处,经历了"严宽之变",这是伴随着18、19世纪中央对地方控制力的强弱变化而发生的转变。在朝廷语境变化背景下,19世纪士人对于士子群体罢考行为,不再噤若寒蝉,而是敢于发声,给予了充分肯定与支持。因此,可以说在朝廷的主导下,19世纪统治阶层完成了对生员群体的主动"让步"。  相似文献   

14.
清代是我国西北地区环境遭到破坏的一个重要阶段 ,但当时的地方官员对当地出现的环境问题普遍没有意识。个别地方官员的环境意识集中表现在对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功能的认识上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于保护森林和植树造林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正古来民俗中,祈雨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活动。其过程原始而神秘,核心特征是人们通过自我惩罚以感动上天降下甘露。在康熙《平遥县志·艺文》中,就有两篇有关祈雨的文章,一为元代张翼的《梁公祈雨灵应记》,一为金代武亮的《应润庙祈雨灵应记》。后文中载:"书曰至诚感神,又曰至诚可以动天地感鬼神,而遂通者神也。夫天地鬼神未有不诚而能动者也。"祈雨之地大都是邻近的大山深处、泉水出处,往往因各地山水有异所祈之神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战争中晚清官员先以"天朝上国"自居,当与英国侵略军正面交锋后,他们的思想却发生了转变,"天朝"思想逐渐趋于没落,转而用务实思想去应战。处在战争前线的浙江巡抚刘韵珂的思想转变极具普遍性和典型性,本文以刘韵珂的思想转变为例,反映当时社会统治阶层中务实思想萌生。从他们思想转变中我们可以看出,以务实思想去应对世界潮流才不会被湮没在历史中。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地方城市形态的研究论著数量众多,但我们对于这一问题的了解依然十分有限,而且存在很多错误。这并非由于史料的缺乏,而是由于研究方法上存在各种问题。因此,今后的研究应当侧重于在研究方法上的修正,并以此为基础,以新的研究视角,提出新的问题、研究新的内容,以期能重新审视中国古代地方城市的城市形态。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朝地方军政官的频繁变乱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军府长官在获得财富方面具有先天之利,名义上属于国家的地方财富常常会被越轨的军政长官挪作私用。当时以“节”为发兵符信,但是诏书与尚书符都很容易被伪造,朝廷无法防止地方军政官擅自募兵、兴兵。中央也曾对军府内部士兵、府僚、属州刺史与军府长官之间过于亲密的关系进行干预,并且加以种种规定。但这些规定具有矛盾性,而且这种矛盾性又总是向有利于军府长官的方向转化。中央一直向军府派驻有各种监察性质的官员,但这种官员在身份和地位上又从属于府主,有听命于府主的义务。  相似文献   

19.
刘振修 《文史天地》2014,(10):85-88
正有人说美国记者像总统肚子里的蛔虫,做起总统的文章来毫不费力,揭发官员隐私更是拿手好戏。而白宫新闻发言人马林·费茨沃特则说记者更像饥饿的狮子,时刻在搜索猎物,对此他深有体会,他说:"每天清晨,记者们就像一群狮子在白宫集结。他们龇牙咧嘴,怒吼嚎叫,偶尔也流露一丝爱意,但总是处于饥饿状态,你稍有不慎,他们就会狂怒起来。"因此,白宫官员每天都要和他们进行"毅力、心理和辩论技巧的较量"。许多白宫官员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两件西夏文文书,考察了13世纪前半期黑水城的状况。黑水城位于黑河下游,连接着蒙古高原、宁夏平原和黑河中游地区,在西夏统治时期是个非常重要的地方。也正因此,蒙古帝国的军队曾多次进攻过黑水城。从这两件文书可知,黑水城外是农业耕作区,而士兵和官员则生活在城内,他们从宁夏平原带来了许多粮食和武器。他们用烽火信号或驿马,与黑河中游的肃州(酒泉)进行联系。这两件文书向我们揭示出,对于西夏王国而言,为什么黑水城是一个重要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