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案"是由多个情节次第演进而成的复杂案件,杀宋是最后一个环节。杀宋之意产生于袁世凯主导、赵秉钧参与的洪、应构陷"孙黄宋"计划失败之后,造意者为洪述祖。洪与赵关系并不融洽,因此他不可能将杀宋计划告赵,加之赵在宋被刺前多日已将"应密"电本交与洪掌管,故赵对洪、应图谋杀宋并不知情。洪、袁关系极为密切,洪曾试探袁是否同意"收拾"反对党一二人,被袁拒绝,洪遂转而以子虚乌有的"燬宋酬勋位"及"债票特别准",诱使应杀宋。故洪实为"刺宋案"唯一主谋。袁虽与刺宋无直接关系,但由于案发对其竞选正式大总统造成极大冲击,一旦宋案其他情节再曝光于法庭,对其将更不利,故他明知洪为杀宋主谋,仍故纵其至青岛德国租界,明知赵与杀宋无关,仍竭力阻止其到沪自证清白,洪因此得以暂时逃脱严惩,赵则牺牲了个人声誉,成为袁的"挡箭牌"。  相似文献   

2.
1913年3月22日,宋教仁遇刺身亡。即使他就任总理,中国当时的诸多问题与危机也未必迎刃而解;然而这些问题与危机,或许会有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承担;议会民主、政党轮替,或许会有机会在宪政框架内试验、成熟。他的被刺,使这一稍纵即逝的机会长久地丧失了,而此案至今也成了历史疑案,一百年之后,疑云仍未散开  相似文献   

3.
宋案中赵秉钧的形象,实际上是由袁世凯、国民党、当时舆论及后来研究者多方扭曲、误解而成的。就事实来看,赵秉钧绝非宋案主谋。其致洪述祖、应夔丞函完全不针对国民党,其送应夔丞密码电本也无对付国民党目的。他曾卷入构陷“孙黄宋”阴谋,但又中途退出,并将“应密”电本交给了洪述祖。洪、应后来策划杀宋,赵并不知情。说他为“长保”权位而杀宋则是个伪命题,因宋教仁被刺,适逢临时政府期限将届,不论有无刺案发生,赵秉钧都将卸任;而国民党的政党内阁主张,对赵秉钧而言非但不是威胁,反而是机会。宋被刺后,赵欲辞职自证清白,因受袁与总统府人员、部分国务员以及一些舆论反对而未果;赵拒绝上海地方检察厅票传,背后也是袁世凯在起作用。但袁所为也并非因为他是杀宋主谋,而是为了防止宋被刺给其竞选正式大总统造成进一步冲击。故可以说,赵其实是以牺牲自己的声誉为代价,维护了袁的利益。袁没有理由将赵毒杀,事实上,根据医学检验报告,赵也是病死而非被毒杀。百年宋案谜团不能解开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赵秉钧被严重扭曲、误解的本来面目未能得到还原。  相似文献   

4.
王贞虎 《文史天地》2009,(5):31-32,33-37
孙科是孙中山的独生子。为了争夺国民政府主席一职。他两次出巨款,请号称“江淮大侠”的暗杀大王王亚樵在庐山行刺蒋介石;事败后他又策划行刺宋子文。同时,日本军部正密谋刺杀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制造侵略中国的借口。于是,在暗杀大王的子弹射向宋子文的同时,“安清帮”的枪口也对准了重光公使……  相似文献   

5.
百年宋案研究最大的问题,在于错将"宋案"等同于"刺宋案"。实际上,宋案是由收抚共进会、解散"欢迎国会团"、构陷"孙黄宋"、低价购买公债、刺杀宋教仁等多个环节次第演进而成的复杂案件。袁世凯主导了前三个环节,但与后两个环节无关。不仅原始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当时政情也表明袁世凯无刺宋必要。赵秉钧卷入了前三个环节,但同样与后两个环节无关。洪述祖和赵秉钧关系并不融洽,但和袁世凯有特殊关系,他与所有环节都有重要关系,刺杀宋教仁更是其擅自唆使应夔丞所为。案发后,袁世凯之所以故纵洪述祖至青岛德国租界,又阻止赵秉钧出庭自证清白,并非因为他是刺宋主谋,而是因为他要防止宋案其他案情在法庭公开,从而给本已受到冲击的正式大总统竞选造成更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7.
这两件资料,选自国民党政府国史馆档案。原为抄件,未注明出处。系由旅美同盟会会员、《少年中国晨报》发起人之一龚显裔先生自美洲寄往重庆。文中说明孙中山先生对“宋案”亦曾主张法律解决,为史学界提出了孙中山如何由法律解决“宋案”之主张转变到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这一课题。现予公布于后。  相似文献   

8.
一、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冯祖贻同志所撰的《1913—1916年孙中山与黄兴关系的剖析》(载《贵州社会科学》1986年第12期)一文,在论证1913年3月“宋案”发生后,孙中山“主张以武力对付袁世凯”,其“革命坚定性”“是黄兴难以比拟的”时,主要引用了孙中山在此事过去两年后写给黄兴的信和10年多后的演说,以及陈其美于1915年春写给黄兴的信,作为依据;而在说黄兴“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主张法律解决”时,却主要引用了黄兴当时发出的《讨袁通电》等,作为自己评说的凭证。  相似文献   

9.
10.
鼎丰控股开发的商业地产项目多以“唯一”命名,这不仅是景区商业成功案例的积累,同时也是其掌门人陈挺“城市定和”开发理念的最好注脚。  相似文献   

11.
《神州民俗》2008,(4):16
1913年3月20日晚10点45分,上海北火车站灯火通明,人声嘈杂,一列开往北京的火车正升火待发。著名的革命党人、担任国民党代理事长的宋教仁,因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获得大胜,十分兴奋,准备乘车回北京组织内阁。宋的友人黄兴、陈其美、于右任、廖仲恺等人赶来为他送行。正当他们走到车站剪票口时,忽然间响起一声低沉的手枪声,紧接着又是第二声、第三声。人们正在惊诧间,只见宋教仁摇晃了门下就顺势倒在一张铁椅子上。他困难地对黄兴说:“吾中枪矣!”  相似文献   

12.
宋教仁被刺后,应夔丞有一奇怪举动,向国务院寄出一件自造的题为"监督议院政府神圣裁判机关简明宣告文"的油印品。仔细研读"宣告文",可发现其中暗藏诸多玄机。"宣告文"所云判决宋教仁死刑之特别法庭"陪审员薛圣渡"之名,系由应夔丞妻姓"薛"和应夔丞祖父名"圣渡"组合而成;"代理主席、副法官叶义衡"之名,系由应夔丞母姓"叶"与应夔丞早年所用名"义衡"组合而成。应夔丞以"代理主席、副法官"自称,并以"京江第一法庭"名义寄出"宣告文",则暴露了杀宋主使人来自北京,具体讲就是内务部秘书洪述祖。同时,"宣告文"内容又隐含陷害陈其美主谋杀宋之意。应夔丞本想通过玩弄文字游戏,来达到既掩饰杀宋罪行,又嫁祸于人的目的,不料"宣告文"适成为其与洪述祖合谋杀宋的绝妙"供述",只可惜当时及后来研究者均未发现其中奥秘。  相似文献   

13.
"一万虎犊带吴钩",肖华将军的诗,实在是"少儿师"的真实写照。它虽是一支主力部队,但全师平均年龄18岁,最小的仅14岁,师长20多岁,师政委肖华只有17岁,被称为"少儿师";它虽累建奇功,并在决定红军生死的湘江战役中力挽狂澜,但部队减员只剩下四分之一,以至于被迫取消番号;它虽仅存在一年零164天,但其指战员一直是我军骨干,甚至有23人成为开国  相似文献   

14.
在贵州省会贵阳西南部200多公里的安顺市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麻山深山区,有一个巨大的洞穴。这个洞穴位于海拔1800多米的山上,洞澡215米,宽115米,高近50米,洞内居住19户共87口苗族人。在这个洞穴的上部和下方,均有一个穿山而过的洞穴.因此,当地把有人居住的洞  相似文献   

15.
“谒”、“刺”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谒”、“刺”是汉晋之际社会上通用的一种文书形式,后世称为“名帖”。《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记载郦生求见沛公时,即“踵军门上谒”。《汉书·外戚传下》则有关于刺的记载。证明谒、刺在秦汉之际已通行。《释名·释书契》王先谦疏证补云:“王启原日《齐书·符瑞志》建元元年有司奏掘得泉中,得银木简长一尺,广二寸,隐起文日:‘卢山道人张陵再拜  相似文献   

16.
孟子是孔儒的杰出再传,但真正荣光孔儒的则是西汉醇儒董仲舒。他的别出心裁的“天人三策”,赢得的效果是汉武帝接受儒家独尊、百家罢黜的建议。皇帝的绝对权势,铸定了儒术的绝对地位和绝对价值——“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汉书·董仲舒传》。绝对真理化身的儒术,既应当独擅布道之神坛,更需要主宰经国之大业。以儒为政的最佳方案无过于以儒为官。“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汉武帝率先垂范,滥筋明经取土,设太学,立博士,课对策…··于新旧老少孔儒学人脚下展拓条条通往魏闭庙堂的罗马大道(“自武帝立五经博土,开弟子员,设科射…  相似文献   

17.
简牍文书“刺”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是汉晋间常用的文书形式,刘彦和《文心雕龙·书记》云:"百官询事,则有关刺解牒。"《汉书·外戚传下》:"今皇后有所疑,便不便,其条刺,使大长秋来自之。"师古曰:"条谓分条之也。刺谓书之于刺板也。"王充《论衡·骨相》:韩生"通刺倪宽,结胶漆之交,尽筋力之敬。"《后汉书·祢衡传》:"始达颍川,乃阴怀  相似文献   

18.
<正>宁夏固原博物馆石刻馆内陈列着一组四块青石质石碑,名曰"三关口筑路碑",为国家一级文物。碑身高127厘米,宽304厘米,厚10厘米,整体颇有气势。碑的正面刻字,前三块每块竖刻五行文字,第四块三行,全文完结后落空,落空处刻有后补写的"跋后"。碑文由吴大澂撰写,内容主要颂扬泾、庆、平、固观察使魏光焘率领将士修筑三关口道路的功绩,书体为"八分书",是反映吴氏书法艺术难得的实物资料,也是宁夏唯一的"八分书"碑  相似文献   

19.
清同治九年(1870年)七月二十六日(阴历,下同),一个炎热的上午,两江总督府驻地江宁(今江苏南京)。  相似文献   

20.
刘畅 《环球人物》2013,(8):58-60
郑洞国长孙、民革中央副主席郑建邦向本刊讲述1924年春,从湘西大山中走出一位热血青年,他辗转数千里,前往广州,准备投考黄埔军校。为了能参加革命,错过报名期限的他,甚至冒用他人之名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谁能料到,当年的文弱书生,10余年后竟成为一代名将。他便是在抗日战场上功绩赫赫的郑洞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