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对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秩律》性质的初步分析,本文认为,《秩律》并非是对汉初官吏秩级动态演进过程的全部记载,因之似不能作为判定公府掾史有无秩级的唯一依据。传世文献《汉旧仪》等史料表明,汉初至少部分公府掾史当存在秩级。两汉公府掾史主要由公府自辟除产生,西汉绝大部分时期公府掾史秩级为正秩,东汉部分公府掾史为比秩,但仍有部分公府掾史为正秩,这表明掾史由公府自辟除产生当不是部分公府掾史秩级为比秩之原因。据目前所掌握史料及已有的研究成果,似暂时难以准确研判部分公府掾史秩级为比秩之原因。  相似文献   

2.
汉献帝之前的两汉大部分时期,公府掾史迁转为县令等六百石职官需要经过举高第等中间环节,而东汉末三国初,则直接由公府掾史升为县令,且多有以公府掾史直接迁为郡守者。同时,郡守县令长等亦频繁迁入公府任职掾史。这种不次迁转,实质上提升了公府掾史之秩级(或品第),是曹操等权臣借助东汉末年政治动荡,剪裁汉代旧有的辟除制度而出现的新变化。这种变化当非临时之制,而是影响到政治制度层面,魏、晋、宋官品等当都承袭了此种变化,从而产生了久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汉旧仪》所载大鸿胪、郡守调除百石,是反映辟除制度演进中间环节的重要史料,值得细致分析。《汉旧仪》卷下云:旧制:令六百石以上,尚书调;拜迁四百石长相至二百石,丞相调;除中都官百石,大鸿胪调;郡国百石,二千石调。哀帝时长相皆黑绶。亡新吏黑绶,有罪先请,与廉吏同。【注文1】这条史料为我们研究辟除制度变迁提供了线索,也影响、制约了学界对辟除制度某些关键问题的认识。不过,对此史料的理解有不同意见,并集中反映在对其所作句读上。前引《汉旧仪  相似文献   

4.
《文物》1963,(2)
《文物》1962年11期罗继祖同志所作《关于辽尚(日韦)墓志的几点考证》一文,其中有两点可以补充:(一)原作谓:"志文第八行‘勾充枢密院令史’,《辽史·百官志》北南枢密院属有掾史,无令史,惟中书省属有令史,此作令史,不作掾史,疑《辽史》有误。"按《辽史》卷三十二《营卫志》中:"皇帝四时巡守,契丹大小内外臣僚并应役次入及汉人宣徽院所管百司皆从。汉人枢密院中书省唯摘宰相一员,枢密院都副丞旨二员,令史十人,中  相似文献   

5.
莫宇林 《江淮文史》2003,(2):171-172
王蓝田为人晚成,时人乃谓之痴。王丞相以其东海子,辟为掾。常集聚,王公每发言,众人竞赞之。述于末坐曰:“主非尧、舜,何得事事皆是!”丞相甚相叹赏。———《世说新语·赏誉第八》吹捧、奉承、谄媚,这是流行于官场的一种常见病。这,当然缘于人类具有虚荣心的弱点:谁不希望被人认可、渴望被人赞誉呢?不过更为根本的原因,是权势圈为吹捧营造的氛围和土壤。单说《世说新语》这则故事里的王丞相,就是被朝野比之为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号称“仲父”的王导,他辅佐缺少才干和声望的晋元帝(司马睿),促成北方和江东豪门大族的联盟,…  相似文献   

6.
汉书卷九○《酷吏传》:“永治、元延间………北地大豪浩商等报怨,杀义渠长妻子六人,往来长安中。丞相御史遣掾求逐党与,诏书召捕,久之乃得。”其事又见《汉书》卷八四《翟方进传》:“会北地浩商为义渠长所捕,亡,长取其母,与猪连系都亭下。商兄弟会宾客,自称司隶掾、长安县尉,杀义渠长妻子六人,亡。丞相、御史请遣掾史与司隶校尉、部刺史并力逐捕,察无状者,奏可……浩商捕得伏诛,家属徙合浦。”《酷吏传》之“诏书召捕”,各本无异文,历代史家也未有解说,但其文义明显不可通。浩商等人犯有重罪而逃亡,不可能因为朝廷下诏书召他们,就乖乖地应…  相似文献   

7.
《民国档案》2012,(1):2
我馆特辟专室建成"档案编研成果陈列室",集中展示建国以来我馆档案编研工作的丰硕成果。目前陈列成果,包括文革前整理编成之《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初稿)《中国现代史大事月表》,改革开放以来编辑出版之《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相似文献   

8.
汉代地方属吏设有负责主持筑路架桥诸事宜的“道桥掾”。此职文献无载,仅见于汉碑材料。论者一般均据《隶释》卷十五《汉安长陈君阁道碑》文末关于“时道桥掾董□□”的记载,认为“道桥掾”是秦汉时“县属吏”中“主管交通方面的诸曹”之一(见安作璋、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下册,齐鲁书社1985年版第176页)。然而,汉碑所见“道桥掾”是否只限比例?“道桥掾”是否仅仅限于县置?县之上的郡或相当于郡一级的行政机构是否也设此职?这些问题,显然有进一步搞清楚之必要。今特撰此文,以就教于治秦汉职官史与交通史诸君。考《隶续》卷十一载有《武都太守职勋碑》与《武都太守李翕天井道碑》(以下简  相似文献   

9.
蒋金玲 《史学集刊》2014,(1):103-104
<正>寿昌三年(1097)《贾师训墓志》载:贾师训"年十四,举进士,由乡解抵京师。丞相杜中令、驸马侍中刘公召□之。文成,更相称爱。将议闻上,以事龃龉遂寝"。此次科考发生于重熙十五年(1046),主持人之一"丞相杜中令",墓志辑录者考为杜防,已无疑义。而另一位知贡举者"驸马侍中刘公",辑录者云:"按,《刘六符传》:刘慎行子三嘏、四端‘俱尚主,为驸马都尉。’刘公疑指此二人中之一。"①笔者认为,此"驸马侍中刘公"实为"侍中刘公"之误,即刘六符,而非三嘏或四端。现列举理由如下,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0.
根据里耶秦简"迁陵吏志"的记载,可以考证出秦代迁陵县属"十官"为司空、少内、仓官、田官、尉官、畜官、船官、都乡、启陵乡和贰春乡,乡啬夫为官啬夫之一种。在将迁陵县行政文书与张家山汉简《秩律》比对后发现,县属各官啬夫的禄秩等级均为有秩,迟至汉初还不存在有秩啬夫与斗食啬夫的秩级差别。且岳麓秦简《置吏律》明确规定,不管是县属有秩吏,还是小佐无秩者,均可由县道任除,这与"有秩郡所署"的汉代制度有异。秦代县吏的设置,在西汉后期的居延汉简、尹湾汉简中体现出较大的变化,并最终在东汉中后期定型为县廷设诸曹掾史、乡设啬夫(有秩)的格局。  相似文献   

11.
天津市文物管理处拣选、入藏秦戈一件,戈内刻铭文四行共十九字,文曰:十七年,丞相启、状造,郃阳嘉,丞兼、库(月隼)、工邪。郃阳。《文物》1986年第3期刊载田凤岭、陈雍同志《新发现的"十七年丞相启状"戈》一文,考证此戈铸于秦王政十七年。关于戈铭中的"丞相启",文章认为:"(秦始皇)十年至二十六年之间的丞相,《史记》失载。值得注意的是秦王政九年平定嫪毐的相国昌平君,《史记》未言何时免相,只说‘二十一年,……新郑反,昌平君徙于郢’  相似文献   

12.
根据《云梦秦简》和《张家山汉简》以及秦始皇陵出土文物等考古资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读传统文献记载中有关赵高身世中的一些疑问。就考察的结果而言,赵高生于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他学史出仕,以大史考试第一而入秦宫为尚书卒史,后来出任中车府令、郎中令、丞相等职,死于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享年49岁。赵高的祖上可能是质于秦都的赵国王族,父亲是仕于隐官的文法之吏,母亲是供职于隐官的刑余之人。赵高长于文字书法,精通法律,行事坚忍,以文法能吏身份长期仕宦于宫中,是侧近之臣的宦人而不是宫刑之余的宦阉。秦始皇陵车马坑出土的二号铜车马的御官,应当就是赵高所出任的中车府令相关官属的形象体现。  相似文献   

13.
<正>六朝时代,享有"六经三史"之称的《东观汉记》,它成于东汉刘珍等众多学者之手,是馆局分纂史书之始祖。在此之前执掌史书的职官是兰台令史(如班固等),实行世官制。东汉章帝、和帝之后,史书之撰写与世官分离,图书逐渐集中到了"东观"。劳干《魏晋南北朝史》谓  相似文献   

14.
正《管子·明法》:"夫國有四亡: 令求不出謂之滅,出而道留謂之擁,下情求不上通謂之塞,下情上而道止謂之侵。"尹知章解"令求不出謂之滅"曰:"求不出令,則下無所稟,故滅。"謂"下情求不上通謂之塞"曰:"求不上通,則與君隔絶,故曰塞也。"然是説多不爲人所信。"令求不出謂之滅",《管子·明法解》引作"令本不出謂之滅","下情求不上通謂之塞",《明法解》引作"下情不上通謂之塞"。王念孫認爲"令求不出"之"求"當爲"本"字之誤,"下情求不上  相似文献   

15.
石磊 《文史天地》2021,(2):38-42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置都督府以统天下之兵政,立御史台以振朝廷之纪纲.三大中枢机构中,中书省最为重要,不仅设官最为庞大,而且"事无不统",执掌广泛.中书省丞相的权势与地位,远非都督府大都督与御史台御史大夫可以相提并论.可以说明初的中书省,是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前的最高决策...  相似文献   

16.
闫崇东 《文献》1999,(1):136-143
应劭,字仲远(《汉官仪》作"仲瑗"①),东汉汝南安顿(今河南项城西)人,司隶校尉应奉之子.据《后汉书》应劭本传记载:"(劭)少笃学,博览多闻.灵帝时举孝廉,辟车骑将军何苗掾."②后又担任过泰山太守,事袁绍,官军谋校尉.其一生撰有《驳议》、《汉官礼仪故事》、《状人纪》、《中汉辑序》、《风俗通》、《汉仪》等,"凡所著述百三十六篇",并集解了《汉书》.  相似文献   

17.
“功曹”多见于史籍与汉碑。有的史家认为:“功曹虽秩仅百石,但在守相自辟之属吏中地位最高”。“功曹史”,各家认识不一。有人说功曹史是功曹之长。但也有人认为,功曹史和功曹只是名称繁简不同而已,功曹是功曹史的简称。以上说法,都有可疑之处。功曹在郡县守令自辟属吏中地位并非最高,因为州郡从事、郡上计掾地位均在功曹之上,史碑都可佐证。 功曹的主官应为功曹,功曹史为功曹之副官,所以功曹不是功曹史简称。但因功曹主管郡县纲  相似文献   

18.
《世說新語·雅量》"褚公於章安令遷太尉記室參軍"條云:"公東出,乘估客船,送故吏數人,投錢唐亭住。"文中的"送故吏"舊有二解,一是"故吏"送褚公,一是褚公送"故吏"。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送故"條引此,將"送故吏"解爲"送故"之吏;高敏《魏晉南朝"送故"制度考略》也據之證明晉時縣令離任,有故吏相送之制。朱鑄禹在《世說新語彙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相似文献   

19.
西汉长安丞相府的位置在未央宫东阙之外,府中设有百官朝会殿,供朝廷举办各种形式的"集议"以及上计、举谣言和习肄礼仪等大型活动,是周代外朝的遗存。相府采用"四出门",与皇家宫室宗庙陵园的布局形制相类;其内外以府门、中门、閤及所属垣墙分为三个区域,府门有阙、署,无塾、阑,不设钟铃、建鼓,东西门各有长史驻守。中门内为相舍,设有正堂、庭、后园与诸曹吏舍,黄閤之内为丞相燕居听事之地。  相似文献   

20.
简牍所见秦汉县属吏设置及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代县属吏的设置非常复杂,而且各自行政职责不很明确。张家山汉简显示汉初县下有秩吏有二百五十石到百廿石的秩级。汉初以降,县属吏的秩等进行了大调整,有秩固着于百石,数目也大大减少。从秦至汉,县属吏的设置体现出逐渐制度化、科层化的发展趋势。汉初县廷中存在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按制度辟署的属吏;另一部分是县令长自行招聘来的宾客,他们是县令长的私吏,公私吏的划分不很清晰。西汉中期以后,私吏消失,制度上明确了分曹执事,员吏明确分为纲纪、门下和诸曹掾史。但尹湾汉简中可以明确地看到编制之外的"赢员",这可能是汉初私吏的另一种存在形态。因此,在整个两汉时期,县廷中一直并存着公私不同的吏员。同时,秦汉县主官的亲近吏乃因人而异,当时不存在将"门下五吏"定为亲近吏的惯例。另外,汉代的因事设员也使得大部分县只设置了需要的属吏,在小县还有一身兼数职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