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期谈到,如果说前英国首相艾德礼领导的工党政府打造的“战后共识”影响了战后英国政治生态近三十年,那么近日逝世的撒切尔夫人当年领导的保守党政府便是这个共识的终结者。  相似文献   

2.
英国与冷战的起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者对许多人提出的英国是冷战的“始作俑者”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在杜鲁门主义出笼之前,无论是丘吉尔政府,还是艾德礼政府都没有制定正式的冷战政策。冷战的起源,其成因应该从时代特点,特别是美苏两国的争霸中去探讨,而不应从一个正在衰落的英国去寻找。美苏是冷战起源的重要因素,是内因,而英国所起的作用最多只是一种外因而已。英国在冷战起源中的作用被夸大了。  相似文献   

3.
论战后初期英国对欧政策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战后英国第一届艾德礼工党内阁的对欧政策受到人们的批评,他们指责它在战后初期欧洲联合的过程中态度消极,以致使英国从一开始就失去了领导欧洲的机会。这种评价近年来受到一些学者的挑战,他们认为,在1945年后的二三年中,英国对欧洲合作远非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4.
<正>二战后的英国由于经历了1930年代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因此基本处于瘫痪状态,物资匮乏,经济停滞,失业率飙升,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而自17世纪以来英国所形成的社会福利体系也濒临瓦解,深陷失业和贫困泥潭的英国人民对社会政策改革的呼声非常强烈。1945年工党在大选中取得胜利。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艾德礼政府提出要以《贝弗里奇报告》为蓝图,"战后共识"为基准,建立面向全体英国国民的从"摇篮到坟墓"式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英国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读英国现代史时,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因领导反法西斯战争的杰出才能和巨大功绩而在人民中享有崇高威望的丘吉尔首相为何仅在纳粹德国投降两个月后便被名声不著的政治对手克·艾德礼取而代之?直接的答案是简单的:那是因为在大选中,丘吉尔领导的保守党  相似文献   

6.
刘杰 《世界历史》2000,30(1):94-101
战后英国政治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从艾德礼政府到70年代中期的30多年里,英国保守党和工党不论哪个党上台执政,都执行大体一致的内外政策,在充分就业、福利国家、混合经济、对工会政策和外交防务等一系列政策的取向上基本一致,达成共识,出现所谓“共识政治”的局面。毫无疑问,“共识政治”是战后英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70年代末期随着撒切尔夫人上台执政,该问题逐渐成为英国学术界争论的热点,是国内外学术界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本文拟就该问题的史学研究现状做一粗浅的概括,以就教于史学界前辈同侪。一、“…  相似文献   

7.
论英国艾德礼政府国有化实践的动力和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成 《世界历史》2002,(2):23-33
1918年,工党将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工党的目标”在党章中确定下来。1929年的工党年会,增加了“分配和交换”,即将“生产资料公有制”改成“生产、分配和交换资料公有制”。这就是名的工党社会主义信仰条款,简称“第四条”。但直到艾德礼政府时期,工党才真正有机会去实践这个目标。长期以来,西方学术界极为重视对艾德礼政府的国有化问题的研究,如,弗朗西斯通过对该时期的国有化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1951年艾德礼领导的英国工党政府在大选中失利。当时工党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经济困顿时期,且在内外政策上有诸多失误不当之处.而保守党则趁此时机进行改革和政策调整。此外.工党失去执政党地位也与时机不好.运气欠佳有关。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英国的福利制度陷入困境。撒切尔政府上台后,对英国的福利制度进行了改革,主要目的是削减福利开支,使福利供给多元化和市场化。撒切尔政府的福利制度改革是英国政党斗争的产物,它反映了英国政党政治与社会福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文物》1954,(8)
英国工党代表团人员八月十七日在北京分别进行访问、座谈、并游览了北京的名胜风景区。当日下午,以克·艾德礼先生为首  相似文献   

11.
撒切尔政府与欧共体预算矛盾是英国加人欧共体后的一个保留问题,矛盾的症结在于英国政府向欧共体缴纳的预算份额大于它从欧共体预算中所获得的收益,使它较之于其他成员国处于不公平的、净贡献国的地位,因而与欧共体在预算缴纳和回扣额度及永久解决等问题上发生争执。撒切尔政府的前任几届政府曾经谋求解决英国与欧共体的预算矛盾,均未成功。直到撒切尔政府执政的第一个五年期末,即1984年6月枫丹白露欧洲理事会上,这个矛盾才基本解决。撒切尔政府之所以能够解决英国与欧共体预算矛盾,是因为英国和欧共体双方都感到解决矛盾的紧迫性。英国与欧共体预算矛盾的解决,改善了英国与欧共体的关系,推进了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2.
帝制运动开始后,英国认为现阶段不能实行帝制,英国不会支持,帝制问题可推迟到欧战结束后进行。帝制运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后,英国实施两面政策:一方面响应日本号召,联合对袁世凯政府进行劝告,另一方面准备从速承认帝制。袁世凯宣布帝制后,英国经历了从要求立即承认帝制到观望到赞成取消帝制的态度变化过程。英国在袁世凯和护国军之间保持中立。袁世凯取消帝制后,英国对帝制取消后的乱象持不干涉态度。  相似文献   

13.
英国国有化政策因种种原因失败后,1979年上台执政的撒切尔政府通过私有化和自由化两条途径开始对国有工业进行改造。英国国有工业的改造基本上达到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赵北平 《沧桑》2014,(4):56-58
20世纪50年代是英国保守党政府在共识政治下重新执政的年代。保守党在重新执政后采取了一系列与前任工党政府类似的经济措施,但两党的经济共识是不彻底的,保守党在具体的政策层面显示出与工党政府许多不同的地方。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保守党在需求管理中大兴货币政策。通过大量使用货币政策,保守党政府成功应对了战后英国经济面临的新形势,促进了战后英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法国大革命是英国政治史上的分水岭,它造成18世纪末英国政治的保守化。大革命前夕,小皮特领导下的英国政府,为消除光荣革命后"旧制度"的积弊而走上渐进改革道路。随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及其日益激进化,英国国内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两大派别在思想与实践层面的交锋也日趋激烈。英法战争爆发后,英国在政治上日趋保守,革命前的渐进改革戛然而止,政府转而采取高压政策,严厉打压国内激进主义运动,由此在政治上进入到1688年光荣革命后最为保守的时代。  相似文献   

16.
赵北平 《沧桑》2014,(3):44-4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由一流国家沦为二流国家,经济受到沉重打击。战后英国政府积极摆脱战争对自身的影响,在经济、政治上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而战后上台的丘吉尔政府为英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形成了战后长期的共识政治(经济)的局面。丘吉尔政府时期英国失业率降低,通货膨胀得到抑制,国际收支平衡改善,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并且为保守党政府连续执政13年奠定了良好基础。国内学术界战后英国的经济史只是简单的介绍,并未有详尽的研究,因此把国外学术界对此时期的经济历史介绍到国内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lt;波茨坦公告&gt;发布日本数次“乞降“   1945年5日7日,德国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事宣告结束.两个多月后的7月17日至8月2日,美国新任总统杜鲁门、英国首相邱吉尔、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在德国首都柏林郊区幽静的小镇波茨坦举行了会议.会议期间的28日,邱吉尔下台,遂立即由继任首相艾德礼接替参加会议.除国家元首(首相)外,3国的外长、军队参谋长也参加了会议.会议拟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但由于中国未能参加这个会议,再加上苏联尚未对日本宣战,所以在征得了中国国民政府的同意后,以中、美、英3国政府的名义,正式发布&lt;中美英三国政府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gt;.内容共13条,其中心内容是:……  相似文献   

18.
梁军  柳瑞 《世界历史》2023,(5):130-143+159-160
1985年,南非局势的持续恶化与国际社会制裁压力的不断增加,迫使英国撒切尔政府考虑调整其对南非的“接触和对话”政策。对此,英外交部建议采取措施提高英国政策的可信度并避免陷入孤立,其核心策略是通过与欧共体就南非问题达成共同声明来捍卫英国的基本利益,并借此抵制英联邦更为严厉的制裁措施。然而,撒切尔却反对任何形式的经济制裁,双方各执己见,从而导致英国的政策调整异常艰难。经过一系列博弈后,撒切尔在平衡经济与政治利益诉求,保持英国南非政策自主性和灵活性的前提下,有选择地接受了欧共体《卢森堡协议》,此后又在拿骚英联邦会议上做出策略性妥协。撒切尔政府对南非政策进行的调整是英国实用主义外交传统的体现,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以最小成本实现英国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但这种偏袒南非政府的做法在事实上延长了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寿命。  相似文献   

19.
英帝国向英联邦的转型,经历了较漫长的渐进过程。二战后,丘吉尔政府继续推行非殖民化政策,继续推动英帝国向英联邦的转型。其政策原则和目标是在英联邦的框架内逐步实现殖民地的自治。导致这场转型的因素有:第一,民族主义运动对英国的殖民统治造成巨大的冲击;第二,英国国家利益是决策的基础;第三,冷战的新形势促使英国调整其政策;第四,反殖民主义运动成为世界潮流;第五,英国的资源和力量已经难以维持庞大的帝国体系。就丘吉尔个人因素而言,还在于:其一,丘吉尔将英国国家利益置于政府决策的优先位置之上;其二,丘吉尔在冷战中的立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其三,丘吉尔将维持英美特殊关系视为对外关系的基石。总之,丘吉尔在相当程度上顺应了非殖民化的潮流,实际上违心地成为了大英帝国的掘墓人之一。因此,丘吉尔政府的非殖民化政策对英帝国向英联邦的转型的继续和完成,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杨崧愉 《历史研究》2022,(3):169-191+224
18世纪末,一批英国激进分子流亡到美国,在美国激烈的党派斗争和政治文化分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798年,在英国“反雅各宾主义”影响下,美国联邦党主导的政府制定了《惩治煽动叛乱法》,严厉打击反对政府的言论,防止共和党和“雅各宾派”颠覆政府。英国流亡者以英国政治为参照,抨击法令,谴责联邦党效仿英国体制,在美国建立贵族统治,剥夺公民自由权利。流亡者反对联邦党人的政治修辞广泛传播,形成强大公共意见,最终促使法令失效。流亡者的介入使美国建国初期的党派斗争与大西洋世界的政治变动息息相关,呈现鲜明的跨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