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薛成有 《攀登》2005,24(5):127-128
通过对中国宪政历史和现状的考察,中国宪政存在的问题不仅在于宪法本身需要修改和完善,需要确立良好的宪法制度,而且在于中国宪政的文化基础尚需筑实.因为如果不能改良传统文化中的非法治思想,不能培养公民的法治精神和宪政道德,则很难彻底地实现宪政政治.  相似文献   

2.
民主党派在抗日战争时期参与的民主宪政运动极大地推进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深刻影响了未来中国政治发展的走向。追求民主政治的强烈意愿是民主党派参与民主宪政运动的根本动因;国民党的独裁专制统治是其参与民主宪政运动的直接原因;国内外要求民主的强烈呼声是其参与民主宪政运动的外在动力;共产党的引领和帮助是其参与民主宪政运动的重要条件。民主党派经过民主宪政运动的历练,日渐成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民主党派经过民主宪政运动的实践,对民主的理解更为深刻,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本质认识得更加清楚;民主宪政运动是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共事的成功实践,为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莫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税收与现代政治文明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事实上,体现现代政治文明的宪政制度,很大程度上就起源于对政府征税权的限制。欧洲中世纪以来对征税权的限制,导致了建立有限政府的努力,并促进了议会和代议制的诞生,以及近现代宪政的起源。尽管议会的成长造就了“税收法定主义”的理念,但是一个体现更高层次的政治文明的社会要求超越“税收法定主义”,走向“税收宪政主义”,这就是欧美宪政发展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4.
抗战全面爆发两年后,国统区发生了第一次宪政运动的浪潮。关注中国命运的知识界站在这个潮头,应时开展了关于宪政与抗战的讨论,想借此引起民众对宪政的认识,并将宪政的理论转化为救亡图存的工具。本文对这一讨论过程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客观评价了正、反两类观点,同时对这次讨论的价值体现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哲学中不可或缺的主题。但从法律角度考察,学术自由权并未在我国得到落实。本文将学术自由权定位在宪法基本权利的高度上,对其与宪政的关联以及在宪政制度条件下如何保障学术自由权实现做一般探讨,以期促进我国学术自由权之保障。  相似文献   

6.
吕游  江世鑫 《神州》2012,(8):13-14,16
陈独秀不是中国民主宪政史上的第一人,却是至关重要的人物之一。民主宪政思想终其一生,其晚年的民主宪政思想是对苏联社会主义民主问题的深刻批判和总结。本文基于陈独秀晚年的六封书信和四篇短论,重新对其1937年到1942年的民主宪政观予以梳理。  相似文献   

7.
谢红星 《沧桑》2009,(1):156-157
训政阶段理论是孙中山宪法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有一定的合理性,又有相当的局限性。一方面,训政阶段理论实质上否定了简单的制度决定论,具有某种合理性;另一方面,训政阶段理论未能全面把握宪政实施过程中制度与文化的相互关系,未能准确界定宪政这一范畴,其内容设计也有重大不当,从而充满悖论。虽然如此,训政阶段理论对于宪政的实施,尤其是非西方国家宪政的实施及建成却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国民参政会召开与抗战前以中间派为主体的宪政运动分不开。第一次宪政运动以"五五宪草"为背景,围绕开放党禁、强化国民大会议政会权利问题;目标与内容是战前宪政运动的延续,更多体现了中间派的政治主张,也体现中间派对国民党、对国民参政会态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孟广林 《史学月刊》2008,11(4):25-30
不久前,笔者与美国著名史学家R W.卡尤珀教授就如何探讨中世纪西欧政治史进行了学术对话.双方都认为,应当重视比较视野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对英、法两国的王权作一比较,或将中国与西欧的君主制进行比较,将有助于相关研究的深化.在讨论"封建主义"、"公共秩序"和法律、"宪政主义"等重要问题时,卡尤珀教授还提出了独到而精辟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从1939年至1945年,中国共产党与中间势力掀起了两次声势浩大的民主宪政运动,有力地反击了国民党的专制独裁统治。在宪政运动中,中间势力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国统区,各中间党派与中共并肩作战,成为反对国民党一党独裁、推进宪政运动的中坚力量。对这一时期中间势力的宪政思潮进行系统研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顾銮斋主编,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全书约176万字。该书将西方宪政看作一个统一的概念,一个关于人民、宪法与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概念,拟为读者提供一个中等规模但涵盖全面的西方或欧美宪政发展的历史读物。全书设五卷共19章,第一卷为总论,概说西方宪政史的基本构成、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思想脉络和宪政历程等;第二卷论述古代希腊、罗  相似文献   

12.
李海毓 《神州》2013,(24):171-171
实行宪政是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志,而要在我国建设宪政,领导干部宪政意识的提高是关键。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论是宪政主体,还是在对宪政内容的实践中,宪政意识都很淡薄。对此应从民主、人权、法治三方面来增强领导干部的宪政意识。  相似文献   

13.
《今日评论》与抗战时期第一次宪政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日评论>是活跃于抗战时期第一次宪政运动前后的一份中间势力的重要刊物,其作者集中了当时宪政理论水平很高并一直关注中国宪政问题的知识分子,以钱端升、罗隆基、王赣愚、傅斯年等为代表.他们不但是这次宪政运动的积极参与者,还以<今日评论>为阵地,围绕这次宪政运动的主要内容,如政党、国民参政会、国民大会、五五宪草、期成宪草、地方自治等问题,积极阐发自己的看法,对时局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宪政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幕。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促成下,包括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在内的国内各派政治力量进行政治协商,达成了宪政共识,为中国设计了一套宪政制度。即:改组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府,在中国通过一部民主的宪法,建立一个两院国会制、责任内阁制和省自治制度的宪政国家。本文对此进行一个大致的勾勒。  相似文献   

15.
中世纪英国宪政史是西方政治思想史关注的焦点,在对君主立宪政体存在持久论争的情况下,近些年来学界对英国宪政早期起源议题的关注,为这一争论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的因素。2009年4月2日至5日,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历史学系在纽约州罗彻斯特市举行了"法律、正义与统治:中世纪宪政制度新解"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期有新的发现。经大会组委会授权,应邀与会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孟广林为我刊遴选了三篇大会主题发言。詹姆斯.坎贝尔认为,中世纪英国宪政传统与理念具有久远的历史,甚至在诺曼征服之前便具有了宪政王权特色,即使诺曼征服也没有中断英国宪政传统的延续。约翰.马蒂科特在考证"郡骑士前史"的基础上认为,中世纪英国议会地方代表制、中下阶层的政治参与及其与国王的协商,是英国根深蒂固的政治传统。理查德.卡尤珀则以其一贯的犀利文风质疑英国中世纪的宪政制度,他以中古时代的文学作品为史料依据指出,当时英国社会处于暴力和混乱的无序状态,尤其是社会精英从事着暴力争夺和利益侵犯的行径,这是与宪政制度相违背的,因而不能夸大英国的"宪政"传统。这些见解并不代表编辑部的观点,我们刊发此组笔谈旨在帮助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中世纪英国宪政史是西方政治思想史关注的焦点,在对君主立宪政体存在持久论争的情况下,近些年来学界对英国宪政早期起源议题的关注,为这一争论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的因素。2009年4月2日至5日,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历史学系在纽约州罗彻斯特市举行了"法律、正义与统治:中世纪宪政制度新解"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期有新的发现。经大会组委会授权,应邀与会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孟广林为我刊遴选了三篇大会主题发言。詹姆斯.坎贝尔认为,中世纪英国宪政传统与理念具有久远的历史,甚至在诺曼征服之前便具有了宪政王权特色,即使诺曼征服也没有中断英国宪政传统的延续。约翰.马蒂科特在考证"郡骑士前史"的基础上认为,中世纪英国议会地方代表制、中下阶层的政治参与及其与国王的协商,是英国根深蒂固的政治传统。理查德.卡尤珀则以其一贯的犀利文风质疑英国中世纪的宪政制度,他以中古时代的文学作品为史料依据指出,当时英国社会处于暴力和混乱的无序状态,尤其是社会精英从事着暴力争夺和利益侵犯的行径,这是与宪政制度相违背的,因而不能夸大英国的"宪政"传统。这些见解并不代表编辑部的观点,我们刊发此组笔谈旨在帮助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中世纪英国宪政史是西方政治思想史关注的焦点,在对君主立宪政体存在持久论争的情况下,近些年来学界对英国宪政早期起源议题的关注,为这一争论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的因素。2009年4月2日至5日,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历史学系在纽约州罗彻斯特市举行了"法律、正义与统治:中世纪宪政制度新解"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期有新的发现。经大会组委会授权,应邀与会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孟广林为我刊遴选了三篇大会主题发言。詹姆斯.坎贝尔认为,中世纪英国宪政传统与理念具有久远的历史,甚至在诺曼征服之前便具有了宪政王权特色,即使诺曼征服也没有中断英国宪政传统的延续。约翰.马蒂科特在考证"郡骑士前史"的基础上认为,中世纪英国议会地方代表制、中下阶层的政治参与及其与国王的协商,是英国根深蒂固的政治传统。理查德.卡尤珀则以其一贯的犀利文风质疑英国中世纪的宪政制度,他以中古时代的文学作品为史料依据指出,当时英国社会处于暴力和混乱的无序状态,尤其是社会精英从事着暴力争夺和利益侵犯的行径,这是与宪政制度相违背的,因而不能夸大英国的"宪政"传统。这些见解并不代表编辑部的观点,我们刊发此组笔谈旨在帮助读者能够从中获得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宪政运动若干问题的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抗日战争时期的宪政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争取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曾推出过许多研究成果。不过,某些与宪政运动直接相关的问题,似乎或缺乏足够重视,或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对1939年与1943年前后两次宪政运动的实际发起因素、不同的争取重点、获得的有形成果三个方面进行了重新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目前宪政运动研究提出个人认识:第一,最早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实施宪政的提案,并非迄今认为的发起第一次宪政运动的七提案,只是由于七提案合并讨论,方形成共同发起宪政运动的既成事实。第二,第一次宪政运动的成果,虽然包括宪政思想宣传与宪政观念普及,但唯一的有形成果则是体现西方议会模式的“期成宪草”。第三,第二次宪政运动虽与联合政府运动有承继关系,但它不仅独立存在,而且也取得了三项成果,需要给予承认并加以客观评价。这三个问题关系到抗日战争时期宪政运动的完整性,因此也是今后这一研究中需要重视与补充的。  相似文献   

19.
韩华 《史学集刊》2006,10(2):44-49
民初国会对孔教的争论,是中西文化冲突在政治层面上的反映。主张孔教者希望将孔教载入宪法,体现在立国精神中,将民族文化精神与宪政结合起来,忽视了与共和政体对立的因素,在客观上阻碍了宪政的顺利进行;而反对孔教者,则看到了传统与宪政间的对立,加剧了民族文化认同危机,二者均存不足。  相似文献   

20.
因内忧外患,近代中国面临全面深刻的政治危机。如何选择一套适合近代中国国情的宪政模式?梁启超进行了理性的思考。他的宪政思想集中反映了他在近代复杂多变的政局中对国家政治改革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