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江 《炎黄春秋》2004,(9):50-51
张文达先生,原名孝权,祖籍湖南,定居上海。大学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抗战时期协助赵朴初居士做救济总会工作。1980年移居香港,为香港各报写专栏文章,有时一日两三篇。常有传神之笔,堪称“随笔艺术”,誉满香港。我在香港仅见他一二面,今已作古。我曾在《随笔》杂志上介绍他的专栏杂文(六篇)。今又在旧剪报  相似文献   

2.
<正>本期由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研究、中国古代边疆开发与国家治理、专题研究三个专栏组成。中国历史发展道路研究专栏是近年来《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提出并准备长期坚持的固定栏目,旨在组织和引领学界对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深化对中国历史进程的认识。本期刊发的3篇论文,分别从思想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意识的角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现象进行了考察。《文本与政治变迁》以战国晚期至东汉前期重要的思想文化著作为切入点,探讨了文本的形成与秦汉专  相似文献   

3.
翟韬 《史学集刊》2023,(6):59-71
在冷战前期中美对抗的时代,美国政府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展开了宣传攻势。这种攻势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中国大陆居民,运用中文媒介“对华宣传”;另一种是运用外文媒介在国际舆论中开展“涉华宣传”。对华宣传的目标人群主要是新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党政干部,运用的主要媒介是广播和邮寄印刷品;涉华宣传的目标人群是外国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主要媒介是新闻和出版物。大体上,美国对华和涉华宣传针对的受众是受过教育的精英阶层,宣传媒介的选择相应地也是“智识活动”和“知识体验”式活动(广播读书会、时政新闻和书刊、社会纪实小说等),内容多围绕深度时政新闻话题展开。这是美方针对第三世界社会精英一种惯常的宣传技巧,体现了冷战政治与大众传媒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4.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专门负责进行国内外宣传的官方机构——战争信息署——在中国设立分部,发动了规模庞大的对华宣传项目。它主要利用新闻报刊、非新闻类出版物、图片展、电影和广播等媒介,针对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进行宣传,并对沦陷区的日本军队进行心理战,其目的是在鼓舞中国士气和促进中美关系的同时,改变中国人对自身、对美国以及对外部世界的看法。依靠美国政府在战时中国巨大的政治影响力以及强大的经济和技术优势,战争信息署的对华宣传活动得到了中国民众的广泛支持和接受。  相似文献   

5.
一、匆忙组团1951年7月中旬的一天,我(张沛)突然接到一纸由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签发的委任书,命我率领一个“中外记者团”前往朝鲜采访停战谈判(那时我任《东北日报》副总编辑)。7月19日下午5点,从北京前来的记者团成员一行十几个人抵达沈阳站,我这个团长也就此到任了。19日抵沈的团员有安林(《人民画报》)、钱嗣杰(新华社)、梁枫(《东北画报》)、潘静远(《大公报》)、梁沙军(《新民晚报》)、孙承佩(《光明日报》)、彭世桢(《世界知识》)、王真(《解放日报》)、朱启平(香港《大公报》)、向立、崔彬(国际新闻局)…  相似文献   

6.
论文以三部华人题材的德语故事片为样本,分析了三部影片的内容及其与德媒涉华报道之关联、三部影片中的中国文化元素以及德国人关于华人和中国的刻板印象。分析显示,影片都设定有与其主题相应的、关于中国和华人群体的总体性认识框架,在该框架下影片将德国社会关于中国和华人的各种具体认知融合在一起,这些框架包括中国经济崛起框架、对华政治偏见框架、华人非法移民框架等。华人题材的德语影片对于中国形象和华人形象的建构,一方面与德国媒体涉华报道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另一方面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华人题材电影之间具有一定的共性。  相似文献   

7.
张林华 《古今谈》2009,(3):83-84
香港著名导演王家卫做客辽宁铁岭赵本山传媒集团的大本营,深夜接受《南方周末》报记者采访,作了关于艺术与人生的长篇答问。说着说着,忽然突兀跑题说道:“你们的报纸能够争取林青霞开设专栏,是很难得,很有眼光的。”(详见2009年5月2日《南方周末》)  相似文献   

8.
美国国会染指中国香港事务的主要方式包括立法活动和非立法活动。立法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通过《1992年美国一香港政策法》和《香港人权和民主法案》等相关立法干涉香港政改和选举制度;要求美国行政部门对华施压,干涉香港人权事务;资助涉港非政府组织等等。非立法活动包括:以举行涉港听证会、发布相关委员会涉港报告等方式干涉香港事务;声援非法"占中"等活动。美国国会的涉港活动对中美关系和香港政局产生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香港文化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配合我省新一轮修志工作,在省人事厅继续教育中心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10月11日,全省地方志系统31人参加了由香港大学承办的为期一周的修志业务高研班培训学习。我们通过听讲座、座谈交流和实地考察,对香港的史志编修和文化建设等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和初步印象。香港各界人士对方志工作热情关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进入了历史新阶段。现在香港史学工作者已经着手对香港回归前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记载和研究,香港史的研究已经取得长足的进展。香港本土有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同时已经出版了《香港史新编》。香港…  相似文献   

10.
年轻留学生的梦想 1980年,我到美国读书.先在纽约皇后学院学习政治和国际关系,后来又考入哥伦比亚大学主修国际金融。 哥大国际金融专业实力强于哈佛.很多大人物都在我们系执教。学习之余,我在《华侨日报》开设了经济专栏,主要写美国如何看待中国。那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由农村转入城市,中国社会正发生剧烈变革。生  相似文献   

11.
《江苏地方志》2009,(5):41-41
一、联合《常州日报》社开设“风雨60年”专栏。3月31日起,在重要纪念日整版推出,刊登相关文章。文章主要追忆对常州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等事件,重温风雨历程。二、联合《常州日报》社开设“光影60年”专栏。4月2日,以图片和文字,真实反映常州60年的变迁与成就。三、配合做好电视文献片《永远的青年》的拍摄工作。  相似文献   

12.
童年在金堂县城读到的第一份日报就是成都的《新新新闻》。这是一家民营报纸,灯下夜读,启我童蒙,乃知世界之大。回想起来,这家报纸特色有五:一是小张小版似今《参考消息》;二是多载四川各县消息;三是新闻篇幅甚短;四是每月增刊讽刺性的漫画;五是署名小铁椎和尖兵的两个专栏,风犀利敢言。这位尖兵  相似文献   

13.
颜色 《清史研究》2012,(3):88-99
十八、十九世纪英国主导下的鸦片贸易给中国经济和社会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而英国商人及英属印度殖民政府却从鸦片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但是1907年英国却主动向清政府提议并达成了减少印度鸦片出口直至最终禁绝的《禁烟条件》。本文详细分析了鸦片贸易各方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变动情况,认为英国国内产业升级带动对外贸易的转型,其国内新兴工业资本家力图扩大对华工业品输出,是导致英国主动停止鸦片贸易的根本原因。这不是绅士的慈悲,而是利益的追逐。  相似文献   

14.
香港开埠以来英人经济与华人经济的对比研究李一平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1841年1月26日英国人义律率军武力侵占香港岛,翌年8月29日英方强迫满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香港被英国侵占至今已150多年。回顾这段时间香港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尤其是...  相似文献   

15.
慢慢来,一切都还是未知 张怡微,就读于台湾政治大学2012级中文系,博士生。上海作协签约作家,曾获台湾时报文学奖、香港青年文学奖冠军,出版有《你所不知道的夜晚》等多部作品。并在多家媒体开专栏。  相似文献   

16.
正《江苏年鉴》是一部编纂特色鲜明的省级综合年鉴。《江苏年鉴》2017卷用165万字全面、系统地记述和反映了2016年江苏省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年度状况,在框架设计、图片专题和资料挖掘等方面都有所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7.
明治时代(1868—1912)是日本由幕府长期统治下的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在这不长的时间内,日本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上的变革,调整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探讨日本实现近代化及其经济高度增长的经验,需要对明治时代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而探讨其经济发展,则又不能忽视其对华掠夺所带来的重要影响。本文拟从其对华不平等贸易这一侧面,予以探讨和说  相似文献   

18.
寓居香港的江苏宿迁籍当代著名国画家范子登,于2006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随后.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美术观察》及《世界艺术》、《中国书画报》等权威报刊,陆续以专栏形式刊出当代美术界诸家对范子登的评价文章。  相似文献   

19.
这部《黑龙江简志》(以下简称《简志》)是以省志办编纂处胡玉芬处长为首的编写组经过半年多时间,仔细研读首轮《黑龙江省志》并结合《黑龙江古代简史》,仔细筛选资料,反复推敲,最终确定篇目框架,确立了以自然、经济、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20.
论文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运用框架分析(Framing Analysis)方法,通过对新浪网2012年中国移民报道的文本分析,考察中国网络媒体中出境移民的报道框架和网络媒体是如何建构中国出境移民的形象以及如何引导公众对移民的舆论的。结论是,不少移民话题并不在新浪网的移民报道框架之内,受众在网络上所看到的是对移民的不完整表达。大众媒体的新闻报道并非对现实的镜像反映,而是根据一定的新闻立场和新闻价值标准对事实进行取舍和加工的过程,是对现实世界的"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