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刘心印 《环球人物》2013,(24):84-85
他对香港的描述,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一部解读香港的作品人物简介陈冠中,香港作家、文化学者。1952年出生于上海,4岁时移居香港,先后就读于香港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1976年创办《号外》杂志,监制及策划过多部电影,著有《我这一代香港人》、《香港三部曲》、《城市九章》等。现居北京。  相似文献   

2.
《梅州大侠香港六十年》是香港爱国商人廖安祥(1907-2007)的一本回忆录。之前他曾用客家话五言诗写成叙事长诗,81岁那年,改写成《梅州大侠香港六十年》这样一篇回忆录。廖安祥以一个老人平静的心态,朴实的语言再现了自己的丰富生活轨迹。这其中包括他在自己家乡的生活经历与成长环境,外出求学,到香港谋生创业,如何组织营救香港文化人士等内容。  相似文献   

3.
今年夏天,贵州省海外联谊会、贵州省海外交流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在筑召开。旅居香港的孙董贵应邀赴筑参加了这一盛会,并被聘请为荣誉理事。孙重贵是香港颇有知名度的旅行家、旅游作家和旅游摄影家.他曾出任香港一家出版社《中国旅游丛书》的主编和首席记者。这套丛书规模宏大,以省、区和著名旅游线路为单位,分卷独立出版,是当前海外出版同类书籍中最系统、完整的一套。孙重贵迄今已出版了他著的《北京》、《山东》、《贵州》、《福建》、《广西》、《海南》、《深圳》、《中山、珠海、澳门》、《长江三峡》等十余卷。鉴于该丛书资料翔实…  相似文献   

4.
叶锦添1965年生于香港,职业为美术设计、造型设计和服装设计。毕业于香港理工学院高级摄影专业的他,长期跨领域发展,涉足影视、舞蹈、戏剧、装置艺术、文学写作等。在影视方面,从1986年为《英雄本色》担任美术设计,到2001年凭借《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他还担任《胭脂扣》、《无极》等影片的美术设计。其电视剧作品《大明宫词》、《射雕英雄传》等曾在内地热播。  相似文献   

5.
《神州》2007,(6)
吴荣文,1940年生,广东省潮州人,曾多年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近年先后在潮州、深圳、香港和北京举办个人画展出版有《吴荣文山水画辑》第一、二辑和《吴荣文画集》。他的一些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美展。《美术杂志》、《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北京周报》、《中国书画报》、及香港《文汇报》、《大公报》和《收藏家》等三十余家海内外报刊对其进行了报道介绍。  相似文献   

6.
罗香林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他博学多才,学贯中西,毕生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勤奋著述,著作等身。其中《客家研究导论》和《客家源流考》是他研究客家历史文化的代表作。《客家研究导论》出版于1933年,由兴宁希山书藏发行。《客家源流考》撰于1950年,在《崇正总会三十周年纪念特刊》上发表,香港崇正总会出版发行。1973年在台北世界客属总会成立大会上,又以该书题目演讲。1986年香港嘉应商会再版发行。1989年兴宁县政协文史委员会根据香港原版本照相制版复印。我们读到的就是这个复印本。  相似文献   

7.
《上海滩》的编剧,在香港电视圈摸爬滚打了三十多年,见证了香港电视的兴衰浮沉。差点就发达了 “行内人都叫我‘岑公’。”岑国荣说,“岑公”何以为“公”?他解释:香港电视编剧行当里的老行尊。  相似文献   

8.
鲍德熹1951年,生于香港的演艺世家。1964年,到广州读中学,曾担任7年的英语教师。1976年返回香港。1983年,毕业于美国旧金山艺术学院电影系。进入香港电影界后,曾凭借《不脱袜的人》、《九一神雕侠侣》和《白发魔女传》3部影片3度摘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摄影奖。2001年,又因《卧虎藏龙》捧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近年,《天脉传奇》、《如果爱》和《无极》等由他担任导演和摄影指导的影片都曾在内地上映。  相似文献   

9.
梅绍武 《百年潮》2003,(3):63-65
《天女散花》中梅兰芳饰天女英国汉学家施高德教授(A.C.Scott)1956年曾由香港来京考察中国戏剧并访问我的父亲梅兰芳。父亲在北京国际俱乐部接待了他,跟他交谈了两个多小时。施高德当时是研究中日两国戏剧的专家,已发表《中国古典戏剧》和《日本歌舞伎》两部著作。他返回香港后,在1959年又由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英文专著《梨园魁首梅兰芳》,这大概是西方人士所写的第一部梅兰芳传,全书132页,内容尚属详实。最近我从书架上取下他当年赠送的这本书,重读一遍,发现其中记载了父亲当年访美演出时的不少情况,对我很有启发。其中有些事我未曾在拙作《我的父亲梅兰芳》(1984)第  相似文献   

10.
陶钢 《文史春秋》2001,(5):74-74
梁羽生原名陈统,1926年生,原籍广西蒙山县圩乡屯治村,是香港当代名小说家,擅长写武侠小说,主要作品有《草莽龙蛇传》、《萍踪侠影传》、《白发魔女传》、《侠首母心》、《云南玉弓缘》、《广陵剑》等,描写明代忠臣于谦抗清事迹的《萍踪侠影传》是他的代表作。前些年他回故乡探亲,在家乡党、政部门召开的欢迎会上,他向与会的父老乡亲披露了几件鲜为人知的往事……  相似文献   

11.
李心月 《环球人物》2013,(26):38-40
都想扶植代理人,不惜干涉我内政媒体报道称,"对抗中央不能当特首"的底线绝不会退让随着香港各界关于2017年香港特区行政长官产生方式的讨论进入白热化,国际社会也开始予以关注。新任美国驻香港总领事哈特(中文名夏千福)今年7月到任后动作频频:走街串巷"访察民情",会见香港各党派人士,并发表一系列涉及香港政局的言论,引起广泛关注。香港《文汇报》、《大公报》随即发表文章批评他过多干预香港事务,外交部驻港特派员也向美方提出抗  相似文献   

12.
陪你去旅行     
《旅游纵览》2009,(12):67-67
<正>《我所爱的香港》作者:林夕简介:香港,林夕呵护和塑造的心中之城,林夕的"家"。他爱这个"家",笔端充满了对这个"家"的关注和亲情。他看取的不是一时一地的香港,而是全球视野下的香港,转变中的香港;他从种种微末的事件中,观察香港的性格与文化,民生与政情,缺失与坚守,当下与过去,乃至香港与内地、与西方的幽隐关联。其情也真,其感也深,其思也切,其发现无疑也非常敏锐。  相似文献   

13.
郭鹤年是亚洲著名的跨国企业家,马来西亚首富,70年代中期,他的商业基地移至香港,总部设在香港中环环球大厦,以此向祖国大陆进行规模巨大的投资。看好香港,看好祖国内地,这是郭鹤年晚年的不移信念,就是在1989年,一些港资开始风风雨雨地弃守香港时,郭鹤年不退反进,人弃我取,与鹰君地道联手,一举投得花园道地王。1994年香港华人富豪榜,郭鹤年家族以470亿港元位列第三,仅次于李嘉诚、郭炳湘,1996年美国《福布斯》和香港《资本家》华人富豪排行榜上,列入10大行列,在同年的香港10大上市公司中,他的香格里拉、嘉里建设和南华早…  相似文献   

14.
邓文钊原籍广东五华县,生于香港。他曾留学英国,毕业于剑桥大学,回港后任华比银行华人经理、《华商报》董事长兼督印人,建国后任广东省副省长、省工商联副主委。他出身于香港的名门望族,与宋庆龄、何香凝、廖承志关系密切,并投身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是香港人爱国主义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面孔     
香港艺人董骠病逝香港著名马评人及电影演员董骠,2月23日深夜11时因肺衰竭,在香港病逝,享年73岁。董骠长相宽厚慈祥,很容易就给人一种自家长辈亲切感。因为与黄元申、米雪、梁小龙合作拍摄的《霍元甲》而为中国观众广泛认识。在剧中,董骠扮演了霍元甲的父亲。一路行来,董骠所演角色大多是些别人大声说话他就不敢声张的人物,1985年开始和成龙长期合作,出演多部大戏,这也让更多观众认识到他。重要作品包括《霍元甲》、《警察故事》系列、《醉拳》系列、《红番区》。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我曾参加过香港诗人孙重贵回筑召开的三次作品讨论会。第一次是他的诗集《香魂》,第二次是诗集《香港约会》,第三次是散文诗集《东方之珠》。 至今,重贵已出版了个人专著24部,在内地,即使是专业作家也极少有人创造出这样令人钦羡的成就。重贵在香港,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是在商海拼搏,写作只是“业余”活动,如果心中没有恒久的激情,没有执着的对文学的热爱,是无法做到二十年如一日的。  相似文献   

17.
一、他不像“严醉”香港《新晚报》1981年1月6日第一版第一条位置上,一则大红套色标题瞬时轰动香港——前军统大员、《戴笠秘史》作者沈醉将军偕女抵港小住大陆以外子女前来团聚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杰出的爱国学者、诗人、思想家和改革开放的先驱者魏源,在鸦片战争前后度过了他一生中最为光彩夺目的时期.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他积极“读史筹边”,并曾亲赴前线参加抗英战争.他奋笔著述,留下了大量充满爱国激情的不朽诗篇,并写出了中外史学史上第一部鸦片战争史《道光洋艘征抚记》,编撰了总结鸦片战争经验,面向世界着眼未来的惊世“奇书”《海国图志》.他还把澳门、香港作为了解西方文明的一个窗口,曾亲往澳门、香港实地考察.  相似文献   

19.
一个年轻气盛的香港人,踯躅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的街头,时不时摁一下快门,拍下了这一组沧桑老人的照片,他们与他一样,都是身处异乡的人们。然而,他们来自何方?谁是他们在故乡挂念的人?包括这位年轻人。一个香港人意味着什么?年幼时他随父母定居香港。他形容海南文昌县的外婆家,如同《红色娘子军》中的椰林一样美丽。后来我去过这个地方,觉得不像他说的那么神奇。  相似文献   

20.
唐振常 《百年潮》2000,(2):30-33
此番在港,居留时间超过以往数十年间的每一次,也就多了一些时间遐想,感岁月之易逝,念旧友之凋谢,为此文以记五十一年前初到香港的往事。那是一九四八年十月,我在上海《大公报》做记者,香港《大公报》已经复刊数月,忽一日,费公彝民(时任香港《大公报》经理兼上海《大公报》副经理,经常往来港沪间)对我说:“你已被列入黑名单,赶快想法走。”费公并告,他是从警备司令部稽查处长陶一珊那里知道的,消息确实。这自然引起我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