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用以指导自己同各国发展关系的一贯原则。 本文以列宁关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政策思想为指导,阐述了我国倡导和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论证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对外政策必须遵循的指针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试析新中国对外关系中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孙友葵,王玉贵由中国政府首倡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发展我国对外关系的根本原则,已经在国际社会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回顾并总结新中国成立后,在对外关系中确立、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光辉历程与历史经验,具有一定的理...  相似文献   

3.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思想。20世纪50年代初期,毛泽东提出了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和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思想。据此,周恩来于1953年底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推动会议达成了著名的万隆十项原则。  相似文献   

4.
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国与印度、缅甸一起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延续和发展,促成了日内瓦会议的成功,打破了美国试图在东南亚建立对华包围圈的图谋,团结了参加科伦坡会议的国家,提出了中国对亚洲集体安全的政策,为亚非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张冠李 《古今谈》2010,(3):19-2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建国伊始中国共产党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在外交上所进行的重要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逐渐形成分别以美国、苏联为核心的两大国家阵营对峙的局面。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冲突使得阵营间的对立不断加强,并严重制约了国家间正常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彼时,中国作为亚洲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亟须获得国际承认,与世界其他国家发展建立外交关系以融入世界体系。  相似文献   

6.
尹承德 《百年潮》2014,(11):41-47
正2014年6月28日,在北京隆重举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习近平主席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缅甸总统吴登盛、印度副总统安萨里出席并讲话。中国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强权国际法理的彻底批判和否定,开辟了国际关系新纪元。中国在其中起了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倡者  相似文献   

7.
尹承德 《纵横》2014,(6):21-26
今年6月是中国和印度、缅甸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0周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下简称“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是建立在国际公理与正义基础上的崭新国际法理,是对建立在列强横行、弱肉强食基础上的旧国际法理的彻底否定,开启了闯际关系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8.
反对并制止战争,实现世界各国和平共处,是建设和谐世界的根本前提。周恩来正视国际社会和平与战争这一主要矛盾,率先倡导并坚决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推动和平事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外交思想最集中的概括和最精彩的体现,最初是在中国和印度两国政府处理双边关系的过程中产生的,后来成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外交基本原则和当代国际法的基本准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通过建交谈判、参加日内瓦会议、与印度和缅甸共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席亚非会议、参与维护世界和平等活动,以及邀请外国政要、民间团体、新闻工作者来华访问参观等官方和民间外交活动,将和平共处外交政策付诸实践,成功地"自塑"了新中国与各国和平共处的国家形象.同时,中国的和平共处外交政策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政要交往、国际新闻及个人叙述中"他塑"了"中国是真心诚意希望和平共处的""中国最大的愿望就是求得和平""中国已被普遍承认是一支国际力量"及"从长远来看,世界和平的关键很可能在中国"等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0.
试析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珍愚 《安徽史学》2004,(3):101-103
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中苏在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分歧;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大力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理解出现偏差并日趋"左"倾.中苏关系的这一段曲折历史为世界各国正确处理国际事务提供了前车之鉴,国际关系只有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拥有和平有序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正>从一定意义上讲,冷战时期中国与缅甸关系对双方而言至关重要:缅甸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非共产党国家。一段时间内,中国曾将中缅关系作为实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典范。同样,北京认为《中缅边界条约》的签订为中国解决与其他周边国家陆路边界问题确立了参照系;冷战年代绝大部分时候,缅甸对华总体态度友好,把中国当作最重要的外部支持力量之一。近十余年,国外学术界对战后缅甸历史的相关讨论以通史类著作为主,  相似文献   

12.
对解决南沙群岛主权争议几个方案的解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时至世纪末,所谓“南沙群岛主权争议”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90年代以来,有关国家和一些外国人士先后提出了所谓“U形方案”、“环形方案”、“北海模式”等多种方案,但这些方案均从集团利益或本国利益出发,不仅抹杀了中国的主权地位.而且也违背了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当然不可能为中国所接受。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就提出了解决南沙问题的新思路,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并日益赢得有关国家的认同。但这只是一个过渡性方案,只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南沙问题才能得最终解决。  相似文献   

13.
正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边界局势是与所有邻国都存在着不同种类和程度的争端。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开始着手边界问题的解决,首先处理的是中缅和中印两个边界问题。两者历史起源相同,都是英国殖民侵略的遗留问题;问题属性相似,都有涉及相当面积的三段边界领土争端;且缅甸和印度都是非社会主义国家中首批正式承认新中国并与我建交的国家,中、印、缅三国还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中缅边界争端以和平方  相似文献   

14.
1954年中印协定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印边界争端中双方争论的一个焦点.当时的印度政府认为,1954年中印协定解决了中印之间包括边界在内的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是其主张的中印边界中段的条约依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写入协定表明中国确认了印度政府主张的中印边界.中国政府认为,1954年中印协定和写入其中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中印边界无关,更不能表明中国承认了印度主张的任何一段中印边界.中国政府的观点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印度政府坚持上述主张及其拒绝续签1954年中印协定的做法,只是为了把其主张的中印边界强加给中国,这对中印关系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今年6月28日和29日是中印和中缅两国总理分别发表联合声明,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0周年,这是值得纪念的日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过一个甲予的历史考验,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成为发展国家关系和解决国际争端的公认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16.
读者来信     
正《文史博览》2016年第6期我最喜欢读的文章是《艺术与魅力:外交大家周恩来》。周恩来总理对于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来说真是人人皆知。他对中国人民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时他还是20世纪最伟大的外交家之一。在担任总理期间,分管新中国外交工作26年,就有107个国家(包括美国和日本)与中国建交。他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等外交思想至今仍然指导中国的外交工作。他机智幽默的外交智慧令全世界敬佩。2016年是周恩来总理逝世40周年,我们缅怀他、永远铭记他。(湖南郴州市白云金)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中国,周恩来几乎是总理的代名词。提起他,人们心目中总会浮现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的形象。同时,他还是20世纪最伟大的外交家之一,在担任总理期间分管新中国外交工作26年,到他逝世前,总共有107个国家与中国建交,其中包括美国和日本;他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等外交思想至今仍在指导中国的外交工作;在长期的对外交往中,他机智幽默的外交智慧令全世界为之钦佩。2016年是周恩来总理逝世40周年,外交无小事,重温周恩来的外交智慧,既是一种缅怀,也是为了让今天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国能够从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18.
1950年4月1日中国与印度建立了外交关系。1954年两国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印度在西藏问题上的错误立场和政策,导致中印关系由热变冷。60年代,印度坚持以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为边界,并在军事上推行  相似文献   

19.
建国以来,我们党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先后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外交思想。这其中,不论是建国初期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和平外交方针,还是改革开放后以"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为基础的独立自主不结盟战略,抑或是新世纪以来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都鲜明地体现着中华民族对于和谐共存的不懈追求,彰显着中国人民对于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为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一个主权国家对当前国际秩序的认知和理想国际秩序的追求构成了对国际的总体价值趋向,即国际秩序观。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国际秩序观经历了重大历史变迁。中国始终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紧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断丰富和拓展国际秩序观的内涵。中国对待国际秩序的态度从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转变为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