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俄罗斯滨海地区发现的大量山城遗址是研究远东地区南部中世纪时期经济和文化状况的基本考古资料.对这些资料经过四十多年的研究后使我们有可能复原公元12~13世纪女真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很多内容.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 色瓶"、" 公用"等几款新发现的古代瓷器铭文作了分析和考证,为中国瓷器发展史补充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贾麦明 《文博》2000,(1):64-64,,66,
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最近收藏一件西汉时期铜铫。富平县出土,出土情况不详。但此器较为重要,现介绍如下: 铜铫平沿圜底,浅腹。口径17.5、高5.5、沿宽1厘米。器薄,沿略残(图1)。器底部有多处修补痕迹,显然系长久使用所致。此铜器周身无纹饰,唯口沿刻有九字,其文为:“华阴铜五升铫重八两”。(图2) 华阴即华阴县,战国魏阴晋邑,秦惠文王六年,更名宁秦。汉高帝八年,改日华阴,属京兆尹,为京输尉治。后汉武帝十五年,改属宏农郡,晋田袭,后魏属华山郡。 铜五升,汉一升约为200毫升,五升即1000毫升。查汉1升…  相似文献   

4.
新发现的柞伯簋及其铭文考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3年初,我们在平顶山应国墓地发掘了一座中小型的长方形竖穴土圹墓(M242)。墓中出土的铜礼器有鼎、篡、觯各2件,尊、爵、卣各1件。此外还出土铜兵器、铜车马器、玉器和陶鬲等器物。其中有1件柞伯簋铸有长篇铭文,内容较为重要。现将此簋介绍如下,并对铭文予以初步考释,疏漏之处敬请方家指正。一器物介绍柞伯簋为敞口,斜方唇,短颈内束,浅腹外鼓且向下倾垂,腹部一对龙首形耳,下垂珥,浅圈足下一喇叭形支座。颈部饰8个以细雷纹作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最先发现"丁都赛"杂剧砖雕的研究价值并撰文予以介绍,刘念兹则从戏剧文物的角度作了研究与评价。2014年,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新征集到分别刻有"杨揔惜"、"丁都赛"、"薛子小"、"凹敛儿"名字的四方北宋杂剧砖雕。其中,"薛子小"扮演的脚色为副末,"凹敛儿"扮演副净,"杨揔惜"扮演引戏,"丁都赛"扮演末泥。这组砖雕中的主人公大约活动在1126年1月至9月间,砖雕的制作或稍晚。砖雕印证和补充了文献记载及以前发现的戏剧文物,对于进一步研究北宋杂剧的脚色装扮和演出形态,提供了可供研究与比较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1999年4月,在洛阳市新安县游沟村东北约350米的基建工程中发现西汉建筑遗址一处,出土大量板瓦、筒瓦和瓦当等陶片。其中有“尹寿亦王”铭文瓦当2件。现介绍如下。 1.板瓦质地坚硬,制作规整。可分2  相似文献   

7.
毕波  辛维廉 《文献》2020,(3):167-179
安优婆姨塔铭是目前所知的第三方汉文—粟特文双语铭文,本文对这一双语铭文的粟特文部分作初步释读。粟特文铭文的主要内容是安氏的籍贯、经历、宗教信仰和卒葬地等,亦包含家人对其离世的哀恸之情。安氏是源自粟特地区安国的胡人妇女,其家族入华后著籍凉州姑臧,开元年间迁居长安,在那里接触并信仰了隋唐时期佛教宗派之一的三阶教。基于信仰的原因,卒于长安的安氏最终葬于终南山,立塔于三阶教祖师信行塔旁。以上内容同样也出现在汉文铭文中,但两种语言的铭文在个别语句上表述稍有不同,粟特文铭文在具体细节上也更为丰富,且有些语句未见于汉文铭文。  相似文献   

8.
从20世纪30年代末以来,欧美学界一直在推动犹太铭文集的编辑和出版。其成果反映在铭文数量的不断增加和铭文识别方法的不断推敲上。古希腊罗马时期犹太铭文的特点是,希腊文铭文占绝对多数,不存在典型的带有犹太风格的希腊文,也不存在特有的犹太类型铭文。这些特征不仅为人们理解犹太教与希腊罗马世界的文化互动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视角,而且有助于人们摆脱各种文献材料所预设的眼光,在理解早期犹太教方面实现更加全面的综合。  相似文献   

9.
陕西岐山孔头沟遗址铸铜作坊内出土的一件西周晚期刻字陶范,其上残存3字,皆阴刻、反书。从形制、颜色、字形、浇铸面金属元素成分等方面,判断该范为芯而非模,阴刻字乃底稿线。从铭文字体与格线、制范技术基础、出土铜器铭文等多方面论证,该铭文芯所见西周铭文制作方法,可称为"堆塑泥条芯作铭法"。  相似文献   

10.
师同鼎,1981年底出土于陕西扶风系,《文物》杂志1982年12期。载有周原扶风文管所的报导。据云,在鼎腹内壁铸有铭文五十余字。从刊出的拓片看来,鼎铭应如下写定: (列井)畀其井(刑),师同从。折首执(唆系)(讯),?车马五乘,大车 艹,羊百?(洁)。用(彳告)(造)王?(养)于拖。?戎金(日甘)(冒)  相似文献   

11.
蔡侯戟铭文补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9月安徽省舒城县九里墩春秋墓出土1件矛戈分体戟,戈援至胡有错金铭文6字,前人已作考证,但铭文第3字仍存在分歧,或释“(毛乙)”、“朱”,或释“逆”、“(?)”。现对照原器对铭文作一分析,以就教于专家。需要说明的是,戈出土时已断成四截,断痕一处位于援中部铭文第1字下半部;一处位于铭文第3字上部;一处位于内、阑交接处。另外胡下端铭文最后1字下半部缺,援上铭文第2字处因锈蚀严重而残一块,胡上铭  相似文献   

12.
商代的銎内戈,内上多铸有花纹或铭文,其中最常见的是“■”文(图一).小屯、侯家庄殷墟西区等处出土的銎内戈,均有这种现象,特别是侯家庄M1004,出土的72件青铜戈  相似文献   

13.
器铭文考释     
《考古与文物》2006,(6):58-65
  相似文献   

14.
白芳 《收藏家》2004,(3):61-64
端砚是我国的四大名砚之一,它和安徽歙砚、甘肃洮河砚与山东青州砚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砚,其中以端砚位居第一。因其产于广东肇庆市,肇庆古称端州,故有此名。端砚以老坑历史最长,石质最好,有“磨墨不滞,易于发墨”,“发墨不损毫”,“久用锋芒不退”①的特点。古时文人雅士竞相在砚上镌诗题铭,点画勾勒,遂使一方顽石,成为集诗、书、画、雕刻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品。由于古人刻砚格外慎重,“必使砚与人并传,文与字兼绝,加以刻工精妙,斯可以铭”②,因而研究端砚铭文不但利于我们认识端砚自身具有的历史文物价值;而且对了解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有一定裨益。本文试从广东省博物馆所藏有铭端砚入手,分类爬梳,以观其意。  相似文献   

15.
何尊铭文初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何尊于1965年在陕西宝鸡出土,1966年《文物》第一期曾加以报导。最近在清除这件尊的部分有害锈时,发现内底有几个字,当即进行全面除锈,尊底原有破孔一处,损伤三字,现存铭文十二行一百十九字。这件尊圆口方体,口径28.8、高38.8、底纵19.8、底横20.2厘米,重14.6公斤。颈饰兽形蕉叶纹,有蛇纹组合,中段饰卷角兽  相似文献   

16.
周公方鼎是周公后人托周公之名而设文王庙时所作的祭器。铭文书写者应为微史家族的乙祖商。  相似文献   

17.
铜镜是古人照面饰容的生活用具,在中国历史上沿用了数千年之久。汉代是使用铜镜最为普遍的时代,传世和出土的汉镜种类多样,铸作精良,纹饰繁缛,在中国铜镜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重要的是,汉镜上每每铸有铭文。仅《历代著录吉金目》采录的传世汉镜铭文就达600条左右,加上历年来发掘出土的有铭汉镜,其数量是相当可观的。可以说,汉镜铭文数量之多,是任何一个时代的铜镜都无法比拟的。汉镜铭文长短不一,少者一字,多者达百字以上。铭文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汉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对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社会习尚等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据笔者粗略疏理,较具社会历史价值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中国国家博物馆新藏任鼎铭文进行考释。任鼎铭文中有西周中期贵族买卖 礼器的纪录,这使我们对周代工商食官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曹鼎望墓志铭文皇清诰授中宪大夫陕西凤翔府知府加三级前翰林院庶吉士澹斋曹公墓志铭赐进士出身光禄大夫户部左侍郎加六级年眷弟大兴蒋弘道顿首拜撰赐进士出身通议大夫顺天府府尹年眷弟真定刘元慧顿首拜篆钦授翰林院编修太常寺少卿加一级年眷弟静海励杜讷顿首拜书公讳鼎望...  相似文献   

20.
逵盘铭文笺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