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五十年代中期以来,国际上有一些人专门写书攻击“东方专制主义”,代表人是K·A·魏特夫。他是打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旗号这样做的。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东方专制主义”的概念又从何而来呢?这个概念是否符合东方的历史实际?是否符合辩证法?在他们之前,西欧学术界对东方社会又是怎样看的?一句话,“东方专制主义”概念是怎样演变的?有必要考察一番。在欧洲,最早分析和比较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是亚里士多德,他本人是受奴主民主政治教育的,所以,在他看来东方(波斯帝国)是野蛮人,“野蛮民族天然都是奴隶”,  相似文献   

2.
“关于东方专制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科学著作中,经常可以碰到“东方专制主义”(或曰“东方专制制度”)这个名词。尽管迄今“东方专制主义”一词仍然没有为大家所公认的确切含义①,但大多数使用这一名词的人,是把“专制制度”与“东方”这样一种地理概念联系在一起②。自从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以来,大多数主张存在特殊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人,都强调“东方”国家政体的普遍专制性质③。“专制制度”是否与“东方”结有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3.
自从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欧洲的无产阶级从一个自在的阶级变成自为的阶级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思想理论斗争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承认不承认人类社会历史有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规律。对于这个问题,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马克思主义者,给予了肯定的回答。他们明确指出,并且不断根据新的历史事实深入阐明,尽管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曲折,甚至在某些方  相似文献   

4.
《东方专制主义》是卡尔·魏特夫论述东方社会理论及比较政治学理论的著作。作者采用马克思的“亚细亚社会”的概念,对所谓的“治水社会”即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东方国家的性质和特征作了系统的分析,并与西方社会作了多方面的比较。魏特夫认为,中国两千来年是个治水社会,人们需要兴修水利来克服干早和防止洪涝才能维护农业生产。大规模的水利工程需要大规模  相似文献   

5.
1994年5月16—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历史所、近代史所、上海行政学院等联合举办的“评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研讨会”在沪举行。该课题组成员和有关专家共27人出席了会议。 与会者首先指出,美国卡尔·A·魏特夫于1957年出版的《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对比研究》一书,是西方冷战政策的产物,因而具有鲜明的反苏、反共、反华的政治意旨。但它资料丰富,并以理论形态和学术作品的面目出现,因此我们对它不能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而应通过研究,以科学的态度从理论、学术上加以分析批判。 魏特夫理论的出发点,是他首创的“治水社  相似文献   

6.
“治水专制主义”的模式对古埃及历史的扭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于所谓极权力量进行比较研究的《东方专制主义》,显然是一部具有反马克思主义,反共产主义政治意图的代表性的著作。正象魏特夫本人所表明的那样:“《东方专制主义》的宗旨在于阐述世界历史上的这一特点和其他一些特点,……论证这些特点将为奴役和自由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解答”。(58页)为此,作者以超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自居,要从“它们的整体和历史深度来着手”,(58页)旁征博引,用  相似文献   

7.
评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研讨会述要申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历史所、近代史所、上海市委党校等单位联合发起,经评《东方专制主义》课题组的积极筹备,“评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研讨会”于1994年5月16-20日在上海举行。来自北大、南开、复旦等大专院...  相似文献   

8.
“东方主义“或“欧洲中心论“作为“西方“表述“东方“的理论和实践,在历史研究领域影响甚深。本文从探讨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一书着手,分析东方主义者的理论和方法困境。笔者认为,魏特夫的浓厚东方主义情结、“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宏大叙事的理论模式以及静止、片面的眼光使其研究结论难以成立。要克服“东方主义“,就应当在史学研究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只有这样,才能超越“东方主义“,推动历史学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怎样看待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中译本出版以后,史学界一些同志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对此书进行了评论,我认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东方专制主义》从问世之后,就是一本很有争议的著作。魏特夫的反马克思主义观点,理所当然地受到一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批判。甚至西方一些正直的资产阶级学者,对《东方专制主义》书中强烈的反共色彩也不以为然。但是这本书在国际上也得到一些人的称赞,有的人甚至把它和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与社会》相提并论。几十年来,在一些国际论坛上,无论是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或是关于第三世界发展道路的讨论,都可以看到有些人引用魏特夫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表现形式比较含混的历史话语和研究方式比较精密的符号学理论话语之间的特殊联系和互动关系 ,反映出符号学作为比较研究方法论探讨的最新可能性。与作为真正精密科学的自然科学方法论不同 ,作为准精密科学方法论的符号学是以语义含混的人文话语为对象的。自然科学的观察和实验方法以及各种逻辑推理方法虽然更为精密 ,却难以直接应用于人文科学研究。不能区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方法论方面的差异 ,不仅成为自然科学家不能真正把握人文科学性质的原因 ,也成为现代早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未能适时提升其理论和方法的原因之一。当代人文科学理…  相似文献   

11.
仵作职业的历史由来已久,为我国古代法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但因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这一行业并未受到足够重视和应有的发展。本文拟从仵作的发展历史、作用、责任、待遇、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加以考察和归纳,分析出仵作这一特殊职业未能全面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蔗糖革命"指的是发生于17世纪加勒比地区的一连串为大西洋世界带来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英属巴巴多斯是最先经历这一革命性变化的地区。"蔗糖革命"前,巴巴多斯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小土地所有者们在一些白人契约佣工的帮助下种植烟草和其它作物。然而随着甘蔗成为英属巴巴多斯的主要作物,曾经拥有该岛大部分土地的小农们,逐渐被几百个可以买得起机器和设备的种植园主们所代替,于是作物生产方式由小农地生产逐渐转变为大种植园生产,劳动力结构也从白人契约佣工渐渐变为黑人奴隶为主。"蔗糖革命"后的巴巴多斯社会与早期殖民者们在此建立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3.
苏联“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铁群 《炎黄春秋》2011,(11):86-90
一、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部分论述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问题是,作为人数众多的阶级,无产阶级如何专政?  相似文献   

14.
地方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历代行政区划为单位,把一地的自然、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人物等诸多方面的历史和现状.汇萃于一书。由于地方志书具有“经世致用”(如资治、存史、教育等)的功能.所以历来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为此历代中央政府发布了许多修志的命令。[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新近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在谈到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时说: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作阶级斗争,照搬大规模急风暴雨式群众性斗争的  相似文献   

16.
魏特夫在他的《东方专制主义》一书中,用大量的篇幅谈论中国,把中国作为他的所谓“治水社会”“治水国家”、“治水专制主义”论的典型例证之一,认为中国从夏王朝建立起几千年来便始终是所谓“治水社会”、“治水专制主义国家”。本文打算从夏、商、周社会历史实际出发,批驳《东方专制主义》的这一谬论。  相似文献   

17.
李大钊对“历史”概念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李大钊著的《史学要论》,标志着李大钊的史学思想已经走向成熟。在此书中,李大钊提出了历史的完整的定义。他的这个定义是有两个形成的过程的。他曾经思考过诸多国内外历史学者对于历史的定义,但在接受了唯物史观以后,他才真正明确了历史的概念。他对历史的定义,是他的史学思想中很有价值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Arabian ethnicity is a controversial problem all along. To inquiry Arabian ethnicity, we should observe its evolution in the view of history based on the distinguish between ethnic groups and ethnicity and grasp generally varies elements that influence Arabian ethnicity during the four periods such as Jahiliyah, Empire, Nation - State and Globalization.  相似文献   

19.
环境是人类生命活动场域,资源是社会生存发展基础,开发自然资源、谋取资生物品和增加物质财富,是人类与自然交往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目的。同"环境"一样,"资源"乃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内涵和外延伴随着人与自然关系拓展和加深而不断丰富和复杂化;各种自然事物作为人类生存条件和劳动对象不断被"资源化"的过程,乃是人与自然关系历史演变的一条主线,因而必须成为环境史研究的骨干课题和思想焦点。相关问题错综复杂,充满矛盾悖论,对环境史学价值判断构成了严重理论挑战。可以肯定的是:罔顾自然事物的其他价值特别是生命和生态系统价值,一味追逐短期经济利益,恣意放纵资本利润嗜欲,把大自然过度"资源化""商品化",不加节制地挥霍利用,是环境史研究者必须给予严厉批判的错误思想和恶劣行为。  相似文献   

20.
现代这个词在汉语中出现于20世纪初,被普遍使用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晚清到民国初年翻译西方历史、接受三段历史分期观念的过程中,较早使用的词是近世或近代,但相比之下,现代更能摆脱单纯的时间远近的规定,体现modern内涵中的新异性,因而后来被更多地使用。到五四运动后,汉语中的现代概念逐渐通过自我确认获得正当性,一方面它将自己与传统相区别,树立自己的一套规范性表述,另一方面它逐渐成为一种价值尺度,从而摆脱了单纯的时间性。现代由此超越了一个简单的历史分期概念,而成为特别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