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安 《文史月刊》2011,(6):32-32
一、在古代,学士的含义有很多种 有时指在国学读书的学生;有时指一般读书人;有时指学者;有时指官名。南北朝以后,朝廷将掌管文学撰述之官任命为"学士"。唐代翰林学士又多了一重身份,在做文学侍从之时,往往还可以参与机要。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时,曾召房玄龄、魏征、杜如海等人为学士,共商天下大事。到了宋朝,翰林学士地位越发尊荣,可以说一经授予翰林学士之位,即有当宰相的希望。  相似文献   

2.
《文献》2016,(3)
据岑仲勉《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之《翰林学士壁记注补》、《补唐代翰林两记》以及傅璇琮《唐翰林学士传论》、《唐翰林学士传论·晚唐卷》等研究成果,唐玄宗朝至唐哀帝朝翰林学士,已考者二百三十馀人。然,可考者尚存。本文据出土墓志考得黎斡一人。黎斡至德初应诏入仕,做过短期的左骁卫兵曹参军,至德末,以太子通事舍人充翰林学士,约上元元年,迁荆州时出翰林院。出院后,历江陵少尹、京兆尹、刑部侍郎、桂管观察使、兵部侍郎等。德宗大历十四年,赐死。  相似文献   

3.
翰林院、学士院、翰林待诏、翰林供奉、翰林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翰林侍讲学士等,自唐代产生以后,历千余年而不废,即使非汉族政权也有设置,姑且把他们总称为翰林系统。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学士院开始设立,这对翰林制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后来因为与翰林院同处“翰林之门”内,而冒“翰林”之名,称为翰林学士院,不过仍可简称为学士院。学士院中的翰林学士负有草写制诏、备顾问的职权,而被视为皇帝的高级秘书,翰林院中的供职者则主要作为皇帝艺能侍臣而存在。由唐至清的千余年间,唐宋时期是翰林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最受人注意。20世…  相似文献   

4.
正"署名"这件事,说起来不是什么大事,但将它和人格、境界这样一些操守联系起来的时候,却发现在"署名"这样一件小事上,也能展现出大的人生境界来;虽然只是小事一桩,凸显的却是大人格、大境界。崔群是唐代大臣,为人正直,被选为翰林学士。唐宪宗对他特别信任,下诏规定,今后凡翰林学士奏事,都必须有崔群的署名才可以报上来,否则不可以  相似文献   

5.
毕奥南 《文献》1998,(4):193-199
兵燹与播迁,常常是官府典藏的两大劫难.如唐代之后,先有五代十国的分合,继有辽、宋、夏、金的鼎峙,社会的动荡对典籍的散佚影响甚巨.  相似文献   

6.
田栋 《文史天地》2022,(9):74-78
<正>引子:两位权臣,一场勾兑唐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唐顺宗即位不久,掌控大唐西南半壁江山长达二十一年的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派遣支度副使刘辟来到长安,向新君朝贺。此后,他还拜见了新皇任命为起居舍人、翰林学士的王叔文,将上司韦皋的隐秘诉求向他和盘托出。  相似文献   

7.
唐代的枢密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的枢密使戴显群唐代的枢密使是由宦官充任的内诸司使之一。在中晚唐宦官势力恶性膨胀以及政治中枢大权逐渐移入内廷的情势下,枢密使掌握了很大的权力。它与左、右神策护军中尉合称“四贵”,是宦官集团的首脑人物;它与外朝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翰林学士共同构成唐...  相似文献   

8.
潘镛先生的大著《旧唐书食货志笺证》脱稿于1979年,我是在1980年10月拜读油印稿的.此书是潘先生多年来研究唐代社会经济史的重要成果.正当潘先生古稀之年由三秦出版社出版面世,实为令人高兴的事.  相似文献   

9.
傅璇琮先生撰著的《唐翰林学士传论·盛中唐卷》,2005年12月由辽海出版社出版,该著内容丰厚,胜义纷披,极大地满足了广大读者的学术期待。但大家在读到此书之后,又更加迫切地希望能早日见到它的续编———晚唐卷。应学界之急需,作者遂又贾馀勇,撰成《唐翰林学士传论·晚唐卷》,2  相似文献   

10.
隆晓鹏 《收藏家》2022,(5):69-76
翰林学士是清贵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唐朝的张九龄、杜甫,宋朝的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张居正,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等,皆是翰林中人。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明代,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学而优则仕,翰林学士作为封建社会选拔出来的饱学之士入朝为官,首先要通过科举考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