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口干记  陈小法 《文献》2007,(1):165-172
一、<天地瑞祥志>的序和构成 <天地瑞祥志>一书在中国已不存,即属佚存书.在<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以及<新唐书>"艺文志"中也未见著录,宋代以后在中国似乎已不见踪影.但是,本书其实并没有完全消失,前田育德会尊经阁文库(日本东京都)珍藏有江户时期的写本.  相似文献   

2.
<兼名苑>是唐代僧人释远年编纂的类书.该书汇集事物别名异称,对于名物训诂以及语源学研究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成书不久便遗佚不存,因此国内各种书目文献对<兼名苑>以及作者鲜有记载.<兼名苑>在中日文化交流中被"遣唐使"带回日本,并受到很高的重视.日籍<本草和名>、<倭名类聚抄>以及<医心方>曾多次引用<兼名苑>,之后<兼名苑>在日本也散佚流失了.近年有学者钩沉中日典籍中<兼名苑>佚文,整理为<〈兼名苑〉辑注>一书.本文对书中的注释以及佚文作了补充.  相似文献   

3.
张颂甲 《百年潮》2002,(4):54-60
现在人们可能只知道我国香港有一张<大公报>,而不知道当年<大公报>是从天津起家,"文革"前的北京<大公报>曾是中央一级全国性的经济报纸.现在人们大都知道我国有一张权威性的经济报纸<经济日报>,而不知道这张报纸和当年的<大公报>有着某些历史渊源.那么,<大公报>究竟是一张什么样的报纸,北京<大公报>而今安在?  相似文献   

4.
<玺汇>0303著录一方古玺(图一): 该玺"县"作"?",为典型的战国晋系文字.其中,"?"字<玺汇>阙释.李家浩虽然释为"妾",但在后面加了一个问号,看来李先生对这样的释读是不敢确定的.其实,"妾"字见于古文字资料,作?(<侯马>198;10)、?(<玺汇>5491)等形,<说文>:"妾……从辛,从女."对照其它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玺印"?"字上部明显不从辛,释为"妾"的确是有问题的.  相似文献   

5.
张一平 《文献》2005,(2):139-148
一、<南康道中>诗与罗隐<湘南应用集序>、<谗书·序>所记初次取解岁数之矛盾 唐末大诗人罗隐期冀科第折桂的强烈欲望,在有唐一代很少有诗人能与之比肩.这一点,人们不难从罗隐参加礼部试的次数看出端倪.<吴越备史>卷一<罗隐传>载其:"凡十上不中第"①;<五代史补>卷一<罗隐东归>言:"六举不第"②;罗隐<湘南应用集序>则说:"自己卯至于庚寅,一十二年,看人变化."③  相似文献   

6.
袁成亮 《百年潮》2006,(11):57-61
<红灯记>、<海港>、<沙家浜>等样板戏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盛行一时,其故事情节多以阶级斗争为主线,而<龙江颂>是个例外.这部以抗旱"让水"为主线、体现共产主义风格的戏一出台,便引起了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7.
<石点头>是明末一部较有影响的拟话本小说集.共十四卷,每卷演一故事.关于<石点头>的成书时间,王磊根据<石点头>中对崇祯皇帝朱由检之"由"字的避讳,及冯梦龙崇祯十年后才有足够的名望去给别人的书作序等等,认定"<石点头>的创作可能在万历末年到崇祯初年,但刻印应该在崇祯十年以后"[1].不过,笔者根据<石点头>卷八<贪婪汉六院卖风流>之故事本源,大致可以找到推测<石点头>成书时间的线索.  相似文献   

8.
在明清以后的书法史著作中,有一位女书家"桓夫人",经考定其原本是<墨薮>评书中的"桓玄",后由<书苑菁华>误录为"桓夫人"及<书史会要>臆断为唐代人而来,从而使这位由笔误诞生出来的"桓夫人",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9.
武回忆 《史学月刊》2008,(5):132-134
循吏,乃治理一方且能循规蹈矩、遵纪守法之官吏.在循吏中,按其功绩作为又有俗吏、才吏、贤吏之分.自太史公在<史记>中作<循吏列传>始,以后"二十四史"几乎都有<循吏列传>,各朝皆有循吏载入史册,其中以清朝最多,达115人,曹谨即为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0.
张林川 《文献》1998,(3):80-93
<六韬>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奇书. 它的"奇",首先表现在书的内容方面,它是一部讲韬略的书.韬者,它又作"弢",原意是"弓袋",引申之则有"锦囊妙计"的意思.其次,据文献记载,这部书与历史上两位传奇的智人有关.有文献记载,<六韬>的作者就是周文王的老师姜太公;又有文献记载,张良曾习<六韬>助刘邦除暴秦、败项羽,平定天下建立了刘汉王朝.  相似文献   

11.
赵逵夫 《文献》2000,(1):45-55
一、从<鹏鸟赋>看<惜誓>的作者 <楚辞·惜誓>的作者,至汉代已不清楚.<楚辞章句·惜誓序>云: <惜誓>者,不知谁所作也.或曰贾谊,疑不能明也.第一句"<惜誓>者,不知谁所作也",首先说不知谁所作,其态度很明确.下面说:"或曰贾谊,疑不能明也."提出曾经有过的一种说法,但表示了对它的怀疑.  相似文献   

12.
<文献>2007年第3期<[同治](即墨县志)中的<聊斋志异>佚文>一文,引<即墨县志>中"郭华野先生以清鲠受主知"一段文字,作者称说"此文不见于今传<聊斋志异>","该文应该是<聊斋志异>的佚文".其实,这一则文字正出自<聊斋志异>,<即墨县志>所载出处无差.只是它在<聊斋>中非独立成篇,而是包括在<公孙夏>文末的"异史氏曰"评论之中.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特点至少有两个方面是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久已充分注意的:一是地域辽阔,二是历史久远.基于这两点,地域文化就产生了,并且同样源远流长.史书中早已有国别史,如<国语>、<战国策>,文学史上也早已有了"十五国风",正史中设地理志,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单独为一地编撰的人物志,以敝乡而言,见于<隋书·经籍志>的就有佚名<兖州先贤传>一卷、崔慰祖<海岳志>二十卷、白衮<鲁国先贤传>二卷、佚名<济北先贤传>一卷、王基<东莱耆旧传>一卷.  相似文献   

14.
张颂甲 《百年潮》2004,(8):38-43
拙作<我所了解的<大公报>>一文,在2002年第4期<百年潮>杂志和2002年第5、6、7期<传媒>杂志(连载)刊出后,陆续接到京、津、穗和香港的许多朋友的电话和书信,均肯定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大公报>的过去和"文革"期间北京<大公报>停刊的始末.但与此同时,也有同志提出北京<大公报>停刊后曾改名为<前进报>的情节.他们说,文中虽然提到北京<大公报>于"1966年9月被迫改名为<前进报>",但语焉不详,此中情况尚不被人了解.  相似文献   

15.
维新派启蒙思想家康有为、谭嗣同、严复等人在国家危亡之际,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构建了一个超越中国传统的小生产平均理想的大同社会.康有为在所著<大同书>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大同社会,消灭了私有制, 没有剥削、压迫,实现人人平等、独立、自由.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设计了一个中西结合的理想社会.严复在<原强>和<原强修订稿>中也描绘了一个"至治极盛"和"太平"的盛世.维新派理想社会模式有两大特点:都是以爱国救亡为目的, 都分成若干级理想社会层次, 需要若干年才能实现.此外维新派的理想社会模式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魏源所著<诗古微>是清代<诗经>学史上阐发三家诗微言大义的一部力作.魏源重新诠释了二<南>"被文王之化"的观点,从而否定毛、郑以"后妃"、"夫人"解二<南>的迂腐之见.关于世次,魏源否定二<南>皆西周盛世乐章的说法.<诗古微>说解二<南>诗旨新颖独特,体现了二<南>的国风特色,但作为经学家固有的经学意识,魏源说诗也存在论述武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惜抱轩书录》与《四库全书总目》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雁平 《文献》2006,(1):131-138
"四库"系列研究已成专门之学,相关研究论著数量众多,仅林庆彰主编的<乾嘉学术研究论著目录(1900-1993)>就收录九百八十四种,而<四库全书总目>也有论著二百六十八种,在此二百六十八种论著中,又有二十七种牵涉<四库全书总目>的纂修研究,其中以沈津、潘继安、罗琳三位学者的论文最有份量①;近有司马朝军专著<四库全书总目研究>,其中第一章为"<四库全书总目>编纂考略",占篇幅一百余面,多有结实之见解.本文以姚鼐<惜抱轩书录>为例,将其与<四库全书总目>中对应提要作较全面的比较,在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分纂提要"与"总目提要"之异同,其意一方面在了解<四库全书总目>编纂的具体过程;另一方面,在证示"提要"作为一种应用文字,有其"体制"上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文彦博是北宋的一代名臣,在文学和书法上也颇受推崇,传世文集有<文潞公集>40卷.<全宋诗>卷273至卷278"文彦博"条下辑录了他的诗集,集外又补辑8首,但仍有遗漏.本文主要根据<两宋名贤小集>和乾隆<济源县志>及同治<榆次县志>、<宋人小集>等文献,辑录集外佚诗计35首又2句.并勘正4处讹误.  相似文献   

19.
《孔子家语》“层累”形成说考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学术界逐渐摒弃<孔子家语>"伪书"说的同时,仍有学者认为<家语>是由<说苑>等文献经孔安国等人之手"层累"而造成的.通过对比分析<说苑>与<家语>两者互见的材料,将有助于我们对该问题的再认识.同时,此类研究方法混淆了后人主观作伪与客观整理之间的区别,应该启发我们对古籍研究方法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辽代泰州(治今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德顺乡古城村的城四家子古城),是辽王朝设置在东北平原地区的一座军事重镇.然而关于它的建置年代却不见<辽史>有载,诸史家在谈及这一问题时,也众说纷云,莫衷一是,难求共识.如景爱同志在<一通题名碑复活了一座死城>一文中认为,"泰州原是辽代初年二十部族的放牧地址,到辽兴宗耶律宗真在位时(1031~1054年),始建泰州"①.<白城地区文物古迹>一书则认为,泰州始建于辽代中期②,而<洮安县文物志>则说"在千余年前即在辽太宗时,就有了泰州"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