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甲玛擦擦中的一部分,代表着十二三世纪“卫藏”地区擦擦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其艺术水准不亚于同时期的阿里擦擦。梳理其艺术风格,可以看出藏地擦擦在吸收外来造像元素后,开始逐渐摆脱早期单纯的模仿翻制,形成本土化和民族化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2.
黄春和 《收藏家》2003,(5):22-29
4、永宣宫廷造像风格的演变与分期前面我们讨论了永宣宫廷造像总体风格及其艺术特征。但是从局部来看,永宣宫廷造像艺术特征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而有着鲜明的差别。这种差别不仅体现在造像风格的演变上,而且还体现在制作工艺的精细程度上。下而我们将就永宣宫廷造像的差别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山东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出土以后,立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富于变化的造像风格,各具特色的人物造型,惟妙惟肖的面部表情,为我们展现出一种特殊的佛教造像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4.
古代喀什米尔地区是受人景仰的佛教圣地,是重要的佛教艺术中心。本文在综述喀什米尔政教发展史的基础上,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喀什米尔风格佛像为例,论述了喀什米尔造像艺术风格的演变。故宫的这批作品主要由西藏贵族、高僧所进贡,作品具有的年代连续性为其它博物馆藏品所少见,同时,清宫对喀什米尔造像风格的仿效更为其所独有。  相似文献   

5.
南涅水石刻馆位于山西省沁县县城西南的二郎山之巅,是一所以佛教石刻造像为主的专题性陈列馆。南涅水石刻是古代中原北方地区佛教造像雕刻的一个支脉,不仅雕刻技术精湛,内容丰富,历史跨度大(经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宋七个朝代),而且造像形制独特,造像风格写实、逼真,生活气息浓郁,为我们今天研究佛教文化、雕塑、建筑、音乐、书法等艺术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
《收藏家》2016,(5)
正在国际古董交易市场上,藏传佛教艺术品以其唯美的艺术造型、精良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瞩目,其中金铜造像、唐卡更在国际拍卖场上掀起了新一轮的成交热潮。与金属材料、矿物颜料等较昂贵原料相比,泥塑因取材便利、易于操作等优势,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藏区广泛的用于制作各类佛教造像。古代西藏西部地区制作的模制泥塑"擦擦",以其年代久远、种类丰富、造型优美、风格连贯,在藏传佛教艺术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7.
邯郸的古代石刻艺术历史源远,地域文化特色浓郁。艺术设计具有中国特色,充分利用节奏和韵律的变化,体现其悠久的佛文化和造像艺术,在空间、节奏、灯光等方面独具匠心,充分展示陈列内容,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和谐。  相似文献   

8.
“没有上师之前,就无佛陀之说;千年佛陀之果,源自上师之因”。正是由于视上师为佛陀的传统文化观念,上师或祖师像成为藏传佛教造型艺术当中最为普遍,最具特色的一种题材。不论是唐卡,壁画等绘画艺术,还是石刻、泥塑、木雕、金属等造像艺术,上师像都是题款最多的一项作品,这将十分有助于后人辨认他们的具体身份和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宗派的造像风格。  相似文献   

9.
安岳石刻,内容丰富,雕刻精湛。世界著名女作家韩素音女士称赞其“紫竹观音”为“东方的维纳斯”。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将安岳石刻归纳为“古、多、精、美”,不愧为我国又一个古代石刻宝库。 安岳石刻,年代久远,延续不断,造像古朴,自成体系,安岳石刻史,可溯源于东汉崖墓中的石刻图像。据安岳县乾隆志载,佛、道造像始刻于“南北朝普通二年(521年)”。以现存卧佛院、千佛寨的造像风格判断,安岳石刻艺术的开创年代为初唐。在宋代全国石刻艺术走向衰弱时,安岳石刻艺术异军突起达到了鼎盛时期。八庙卧佛全长23米,为唐代左侧卧佛…  相似文献   

10.
<正>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约40公里处,东西两峰共有21座石窟[1],石窟始凿于北魏末至东魏时期,经历北齐、隋代,唐代发展至极盛,五代宋元以后鲜有耳闻,其后明代又有所复兴。东魏北齐是天龙山石窟艺术的第一个辉煌时期。北齐是中国佛教造像史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由于中外海上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不断传来的印度佛教艺术的各种风格流派又使北齐造像呈现出迥异于以往的新风尚。在雕塑技巧上"其手法由程序化的线形渐入于立体的物体表形  相似文献   

11.
彩塑既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主体,也是古代文化信息的物质体现,有着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山西现存古代彩塑约12000余尊,由唐至清序列完整,是全国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省份之一,且三晋各地彩绘泥塑呈现迥然不同的艺术特点。本文通过山西同时代的造像风格比对,总结出晋南、晋中、晋北的地域特点,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临朐县豹子崮摩崖造像、石佛堂磐石造像、外头崮摩崖造像。分别代表了唐、宋、金三个时期的造像风格,这些造像对研究唐代及宋、金佛教造像艺术,宗教信仰题材等,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佛教造像美学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起源于印度,于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传入我国。佛教造像作为佛教传播的必然产物,经由僧人与艺术家的参与,并且经过中国文明与智慧的融合,创造了高度的佛教艺术成就。它最集中的地方是全国各地遗存的许多大大小小的石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云冈、龙门、麦积山、敦煌四大石窟。这些石窟的佛教造像的数目是十分惊人的。除石窟造像外,还有利用整座山雕凿成巨大佛像的,如著名的四川乐山大佛。至于全国各地一般寺庙中佛教造像几乎随处可见,难以数计。这些佛教造像与佛教壁画一样,作为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宗教宣传品,展现诸佛菩萨的庄严圣洁,弥…  相似文献   

14.
目前山西省现存摩崖造像67处。其中21处为北齐,仅11处存有确切的纪年题记。上寨摩崖石刻造像是这11处中最早的一处北齐摩崖造像,其造型设计和雕刻手法是在汉代雕刻艺术传统的基础上由粗简向精湛发展,超脱出了汉代石雕古朴粗略的技法,是艺术构思和雕刻技巧都进入一个更加成熟的表现。对研究中国美术史、佛教史、古代西服服饰史均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杨妍 《收藏家》2000,(3):26-27
藏地佛教以其特有的密宗传承而称著于世,藏式佛教造像亦以其独具的造型、韵味而为当今的藏家所重。藏传佛教的造像艺术,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曾深受古印度斯瓦特河符、喀什米尔、东印度帕拉、尼泊尔和汉地雕塑的影响。同时,在与自身文化的融合中,不仅形成了其鲜明的民族特点,地域特点和时代特点,而且依教派的不同,风格上也始终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从清代中后期至民国间,汉地佛教造像已变得彻底的世俗化而罕见精  相似文献   

16.
崇信地处平凉境内,是佛教文化及其造像艺术传入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枢纽和活跃之地,历史上虽经历过四次灭佛事件的影响,但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因而佛教造像传世量依然颇丰。崇信县博物馆珍藏的佛教造像有10余尊,主要以金属、瓷、石等质地为主,其制造工艺精美,比例严谨,特色鲜明,基本涵盖了佛教造像艺术从吸收、发展、成熟直至鼎盛辉煌的各个阶段,客观反映了本地域各个时期佛教造像的制作风格和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博物馆藏北魏石塔有关题材考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甘肃省博物馆当年展出的一座北魏石造像塔,是参观颇感兴趣的一件佛教艺术品。造像塔原出土于陇东高原的庄浪县,后调至省博物馆。庄浪是陇东平凉地区的一个中等县,因境内有庄山水浪而得名,为陇东像石佛教艺术(包括石刻与造像塔等)保存较多的一个县。现展出于省博的此造像塔无纪年铭,但从造像型式、题材及佛与菩萨的风格来看,应是北魏孝帝改制之后的作品。其主要依据是造像皆为“秀骨清相”、“褒衣博带”式。  相似文献   

18.
在甘肃现存的石窟中,水帘洞石窟群以其独特的艺术品格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其佛教建筑以崖面直接造像、浮塑浅龛造像以及形式多样的浮塑塔,融多种文化于一体的艺术特征,对研究地域佛教美术以及佛教美术民族文化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擦擦     
擦擦:神性的脱模泥塑 擦擦在藏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藏传佛教传入西藏的时候,这种造像艺术随莲花生大师、阿底峡大师进藏弘扬佛法而传入藏域,在寺庙里逐渐盛行,慢慢流入民间.  相似文献   

20.
《风景名胜》2008,(6):72-77
概况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代表了中国古代5世纪到6世纪时期高超的佛教艺术成就,整体布局严整,风格和谐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史的第一次高峰。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而造像工程延续到正光年间(520—525)。在我国三大石窟中,它以石雕造像气魄宏伟,内容丰富著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