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金代是一个由女真族建立的、以汉民族为主体、多民族共同组成的政权。金代墓葬作为金王朝社会生活和丧葬文化的载体蕴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成为考古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墓葬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且完整地保存了金代人关于"死亡"这个人生终极命题的思考与阐释。金代墓葬戏曲图像作为金墓装饰中的一种图像类型,也透露出大量的历史信息,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当时的社会、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客家人是一崇拜祖宗,尊敬祖先之民系,在亲人亡故之后不仅要举行隆重的丧葬仪式,让亡者入土为安;而且往往要寻觅吉地,将亡者或祖先之骨骸安葬妥当,一方面表现对祖先之崇拜精神,另一方面亦有向祖先祈求庇佑之义。早年客家人在中原遇难南迁逃难时,常常不辞艰难,要背负祖先骨坛逃难,不忍祖先遗骸沦落异族之手。无论客家人迁居何处,在安居之地,客家人也会用心营建祖先坟墓,缅怀祖宗功德。客家人注重先人坟墓之营建,坟墓是客家人祖先骨骸收葬之地,有各种不同之式样,客家人之坟墓祭祀文化,蕴藏着深厚之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3.
孝行图是宋金墓室壁画装饰中重要的题材之一,以往的研究涉及了孝行图考释、内容、发展以及历史价值等多方面内容.本文将从河南地区北宋壁画墓中位于拱眼壁上方的几组孝子图像出发,分析该类图像在墓室建筑及壁画中的位置,试图探讨孝行图在宋金墓葬中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相似文献   

4.
佛教雕塑背光图像是佛教造像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是一般的装饰图案,它既受到佛教教义之限制,又遇到本土文化的融摄。在传统文化语境中,以圆形为主的佛教雕塑背光的外形象征着圆满、圆通、圆融,而其火焰纹、莲花纹、飞天纹、植物纹等装饰纹样则不仅是佛教造像艺术的重要元素,也是中华文化的表征。  相似文献   

5.
麦积山石窟169、69窟间浮塑交龙装饰龛楣图像,长期被一些研究者误读为“伏羲女娲”,并与天水作为“伏羲女娲”故乡的人文背景相联系。本文在详细考察洞窟图像的基础上,结合佛教经典与文献的相关记载,并参照国内其它石窟的龙装饰图像的情况,指出交龙龛饰的石窟造型图像是佛教中“天龙八部”之一的护持佛法的龙众,是佛国世界的守护神。麦积山石窟交龙龛饰图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伏羲女娲”无关。  相似文献   

6.
杜文 《收藏家》2015,(2):47-55
磁州窑宋金元时期生产的陶瓷枕,在装饰上展现了丰富的技法和多样的题材,其上的图像形象记录了绘画、服饰、民风民俗、社会审美以及历史题材等纷繁内容,成为特殊的古代艺术与文化载体。对图像的不断解析,有助于准确解读其真实内涵、绘画意境与文化背景。笔者尝试对磁州窑陶瓷枕上反映的蒙元人物图像加以解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吉语文字是吉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反映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几千年来被广泛地应用。大量以福、禄、寿、喜、吉、大吉、万寿无疆等吉语文字作为装饰的纹样,使用在器物和服饰上,它们或是单独成组,或是将吉祥文字与吉祥图像相结合,通过字形的巧妙变化,是文字与图像有机地融为一体,整体图像既是字又是图,  相似文献   

8.
在北宋近一百七十年的时间段内,辽、金等北方内亚民族始终与汉民族为主体的北宋王朝进行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而河北、山西的部分地区作为文明交流的前沿地带对于研究这一现象有着重要地位。本文运用考古学视角,从该地域已发掘墓葬的埋葬习俗、墓葬装饰、墓内随葬这三方面入手,通过考古发现所见内亚性文化因素,考量其在汉民族社会生活、精神信仰等领域的地位,并由此研究这一地域多元文化因素的交融与互动。  相似文献   

9.
所谓墓室画像,一般来讲,凡与墓室相关的一切图像皆可包含在内,既有墓葬建筑本身的装饰(如壁画、画像砖、画像石),也有葬具(如棺床、棺椁、墓志)和其他特殊设施(如漆木屏风)上的图像等。作为墓葬的重要组成因素,墓室画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墓葬所处时代的葬制、葬俗等内容,对其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宋辽时期,悬镜常被悬挂或镶嵌于墓室的顶心位置。长期以来,它只是与其他铜镜一道被视为普通陪葬品而未在功能上严格区分。从宋辽墓室悬镜的装饰纹样、所处位置以及图像配置关系来看,它在墓室中扮演着灵魂升往仙境入口的重要角色,是纵向图像体系的尽头,也是人间与仙境的通道节点所在。它虽在表现形式上受到建筑藻井营造方式的影响,但在思想诉求上体现的却是古老的"引魂升天"母题。它是两汉玉璧纹样和"天门"铜牌在宋辽时期的时代呈现,又结合了唐代藻井莲花图案的佛教内涵。我们以此为契机,可以对宋辽墓葬图像体系的整体装饰目的和根本诉求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榆林窟第19窟前甬道南壁图像一直被看作是"六道轮回图"或"生死轮回图"。但笔者在核查该壁的榜书题记时发现,这铺壁画应是依据玄奘翻译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而绘制,表现的主要内容有三十七菩提分、有为空、五眼、六神通、六波罗蜜多等。壁画中部的"三界轮回图"应是根据《大般若经》之《初分转生品》的内容而绘制,重点表现四惑、六道、十二缘和生死轮转等内容。榆林窟第19窟前甬道南壁的图像是敦煌石窟迄今发现的唯一一铺《大般若经变》,其珍贵价值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2.
甘肃永靖县三坪采集的马家窑类型涡纹彩陶瓮,自出土以来就备受瞩目,它是马家窑彩陶中的精品,但对于它的用途和产生的背景至今还无文论及。本文从黄河流域的考古发现以及器物造型特征出发,推测该器应出自瓮棺葬者的使用之器。  相似文献   

13.
木构建筑油饰彩画工程由来已久。在木构表面施涂敷彩可以防止风雨侵蚀,保护木骨,兼有装饰美观的作用。这种传统工艺是在实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艺术加工,题材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但由于历来被统治阶级所垄断,以之作为粉饰官室、夸示等威富贵的一种工具和区分上下等差的限制条例,所以精工巧作往往集于宫观寺庙一类建筑,平民百姓身受压榨,衣食尚且不保,更谈不上安身居处之饰了。  相似文献   

14.
《收藏家》2017,(7)
<正>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磁州窑以其多种多样的装饰题材和包罗万象的装饰内容,被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磁州窑以仕女画为题材的作品自唐代已出现,到清代民国至鼎盛,多以青花、五彩、粉彩装饰,画工精细,艳而不俗。磁州窑仕女画内容丰富,有执扇、游园、读书、奏曲、戏婴等,更有许多取材于元杂剧或民间流传的女性故事。瓷器是承载技艺的艺术品,也是历史岁月的记录者,磁州窑工匠用美、才、德、爱为主题记录了这半边天,  相似文献   

15.
云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新中国建立后大量青铜器的出土,极大地丰富了云南青铜文化的内涵。这些青铜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我国古代的造型装饰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云南青铜器的装饰艺术,内容丰富多采,题材十分广泛,举凡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生产劳动、贸易交换、战争、祭把、宴享等,这些丰富的题材内容,为我们了解西南地区古代民族的社会、历史和生活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在云南青铜器的装饰艺术中,动物题材的广泛运用是其一个突出特点,而动物装饰中,牛又是最被重视的,因为它不仅…  相似文献   

16.
启门题材是宋金墓葬装饰研究中的热门对象,虽经反复探讨,但相关解读仍然存在争议。此争议或与"整体性解释"的研究期待有关。类似情形在图像研究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作者通过梳理启门题材的解读层次,审视已有研究成果,指出此类研究的难点在于语境分析、图像逻辑的构建和文献的使用方法等几个方面。如果调整研究目标,从启门题材的形式出发,观察图像的时代变化与地域差别,或有可能回归探讨之初心,从物质、图像视角观察到不一样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17.
正统意识是中国古代社会很重要的政治观点,这种观点不仅反映在汉民族政权中,在魏晋时期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政权对立之际,这种观念也通过民族融合深深地影响着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少数民族政权为了维护政权的正统性,不断地从传统的汉文化中挖掘理论依据,王权天命、奉大一统、入主中原,都被视为正统性的理论依据,但是,在面对强大的汉民族正统观时,又具有一定的民族自卑感。  相似文献   

18.
与其他古代明相比较,古代埃及人更为重视来世生活,于是为自己修建理想的坟墓便构成他们今世生活的主要内容。而坟墓本身及其丰富的内存又是古代埃及人“今世”生活甚至整个古代埃及明的鲜活写照。因此古代埃及人的坟墓为我们了解古代埃及  相似文献   

19.
《文物》2021,(1)
正厦门鼓浪屿于2017年7月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的闽南古厝是鼓岛原生态聚落中保存较为完好的本土传统民居建筑,也是闽南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古厝外檐留存了许多珍贵的清代灰塑彩绘,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外檐灰塑彩绘主要为福建、广东、台湾等地传统建筑常见的装饰手法,其附着在抹灰层表面,如水车堵、水车出景、运路等部位[1],兼具保护与装饰作用,也承载着诸多吉祥图像和传统技艺。因彩绘颜料常年暴露在外,  相似文献   

20.
关于日本藤之木古坟出土马具文化渊源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7月,日本奈良县立橿原考古学研究所在该县生驹郡斑鸠町发掘了藤之木古坟。坟墓之大、保存之好,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特别是墓中出土一批前所未见的马具,更轰动了日本的学术界。这一信息,对于日本、中国、朝鲜半岛的马具和文化交流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有关问题略加讨论。目前日本发现的古代马具,时代最早的属五世纪前叶。较早的马具多被认为来自中国或朝鲜半岛,稍晚的也被看作与大陆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藤之木古坟所出土的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