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延吉  张磊  吴凌燕 《人文地理》2016,31(3):102-108
我国制造业的空间重构不仅表现为整体格局和职能强度的变化,更体现在内部构成要素的分化上。我国从事制造业的正规与非正规从业人员比例由2000年的41.7:58.3转变为2010年的29.3:70.7。两者的空间结构差异明显,非正规就业密度由沿海向内陆逐步递减,而正规就业在内陆省会城市存在明显高地。本文分析了制造业重构过程中的六类城市及其分布变化。研究表明,全球化进程和就业门槛显著促进了非正规就业增长;非正规就业也与经济发展存在共生关系,但与制度环境并无显著关联;此外廉价劳动力、市场可达性与规模经济对制造业的区位选择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南京市区就业空间布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波  甄峰 《人文地理》2011,26(4):58-65
本文采取就业密度分析方法,对南京市区就业空间布局进行实证研究。在南京市区现有11个区的基础上将南京市区划分为159个研究单元。依据2005年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区县层面"分行业就业数据,以及2006年南京市用地现状图,修正匹配得到各个研究单元制造业、服务业、商业金融业及总的就业密度值。并运用Arcgis软件对就业密度值进行核密度分析以及3D模拟,分析南京市区制造业、服务业以及总就业的空间布局特征及原因机制。  相似文献   

3.
运用第二次经济普查单位地理编码数据分析了北京市就业密度变化特征,并对就业中心功能进行了分析。北京市就业中心整体上仍呈现单中心格局特征,多中心格局虽有显现但并不明显。本文共识别出中关村片区、金融街片区和CDB片区等三个就业中心片区和上地、首都机场、曙光街道等十二个就业次中心。依据专业行业就业人口数量指标、区位熵指标,就业人口占同行业比例指标,将北京市就业中心分为7种类型,即大型企业集聚型就业中心、临空经济集聚型就业中心、制造业集聚型就业中心、批发零售集聚型就业中心、商务商业集聚型就业中心、金融集聚型就业中心、科研教育集聚型就业中心。传统就业中心因集聚效益、集群效应和锁定效应使范围进一步扩大,密度显著提高,中心功能也日益复杂,细分行业分化明显。  相似文献   

4.
深圳市就业空间结构及其演变(2001-2004)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和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探讨深圳市就业空间结构的特征及演化趋势。研究表明,深圳市的就业空间结构存在就业密度下降、集聚程度不强、制造业占绝对地位、服务业郊区化等现象,而规划和市场是推动其演变的主要力量,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深圳市就业空间结构将呈现以下的演变趋势:(1)从"带状组团式"向"网状组团式"转变;(2)制造业转型导致就业规模缩减;(3)服务业郊区化促进中心外围组团发展;(4)高端服务业集聚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5.
城市就业空间分异与职住空间错位是反映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且存在密切联系的两项重要议题。分析了北京都市区就业空间分异特征,识别了对职住空间错位影响显著的行业。结果表明:①从城市中心向外延伸,分布产业高度具有显著的梯度性和圈层结构特征;②就业行业空间分布可分为四种类型:中心城区集中就业的高端商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区为主近郊区集聚就业的文化科技型服务业,近郊就业为主的传统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远郊就业为主的保障性服务业和生产制造业;③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及教育业等五大行业对北京都市区职住空间错位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自殖民统治时期到2005年的马来西亚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对华人与马来人就业地位的发展变化进行了纵向比较,并对其变化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作者认为,独立近50年来,马来西亚马来人的就业地位在持续上升,而华人的就业地位则在不断下降,马来人已经逐渐超越华人成为许多领域的就业优势族群。马来西亚政府的政策干预是导致这种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一贯执行的“马来人优先”的就业干预政策,使华人和马来人的就业变化失去了公平竞争的平台,政府在积极保护马来人就业增长的同时,对华人及其他非马来人却极力排斥,导致马来人与华人的就业地位发生了上述变化。  相似文献   

7.
赵春雨  苏勤  徐波 《人文地理》2011,26(6):107-113
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行为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农村劳动力流动特征、流动原因、产生的影响等是目前研究的传统思路。从行为地理学视角,以就业感知行为、就业决策行为、就业行为、就业体验行为为基本内容,建立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行为研究的分析框架。以江苏、山东、安徽的三个样本村为典型案例地,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访谈和统计分析后,认为现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行为类型主要有本地农业就业型、本地非农就业型、外地流动就业型三种类型,分析了各就业类型的空间行为特征: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前对预期就业的环境感知都不强,感知强度与距离和生活环境关联密切;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因素,但对不同空间类型劳动力的影响程度不同;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普遍存在兼业现象,且从事的行业、部门也在不断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满意度以本地非农就业型为最高,其它两类满意度都较低。  相似文献   

8.
杨静 《史学集刊》2012,(4):114-120,128
1870年至1920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步实现,美国经济发展速度空前,创造出了大量就业岗位,并由此形成了一股女性就业高潮。该时期美国就业女性以年轻的单身女性为主,工作岗位高度集中在家庭服务业、制造业、白领以及专门行业中,且具有明显的因种族和民族而导致的就业差异特征。美国女性大量进入就业领域提升了自己的家庭和社会地位,她们传统的婚恋观和家庭观受到冲击,并促使美国妇女从传统女性向现代新女性形象转变。  相似文献   

9.
北京都市区就业-居住空间结构及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二十年来,在经济社会转型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许多大城市的就业-居住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研究以北京都市区为例,建立北京都市区就业-居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北京就业-居住空间关系进行多尺度分析,在界定就业中心和居住中心的基础上,评价北京都市区的就业与居住平衡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就业-居住分离是当今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10.
升级的制造业、创新的金融业、转型的能源行业,以及容纳就业的服务行业,才是朝阳产业  相似文献   

11.
陈小晔  孙斌栋 《人文地理》2017,32(4):95-101
制造业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城市空间格局演化的重要驱动力。本文采用上海1996年、2004年、2008年制造业企业分街道就业数据,分析上海都市区制造业的空间格局演化,采用计量模型探究了制造业就业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上海都市区制造业就业空间格局已经基本实现了郊区化,并涌现出了稳定的制造业次中心;区位、交通、地价和政策因素对制造业就业格局的形成有着显著作用,而且这些因素的作用存在着显著的行业间差异性。为实现制造业的合理布局和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政府应该尊重市场规律和不同产业的特点,为不同产业选址布局提供相应的空间供给和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2.
美国妇女从20世纪开始大量进入劳动大军,二战后,美国妇女的就业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本文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种族和不同教育水平的妇女的就业状况的分析,对战后美国妇女的就业状况做一简单概述。  相似文献   

13.
王丽晓  孙静 《神州》2012,(29):232-232
近年来,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关于学生就业的相关研究也很多。本文主要从河北省就业政策入手,通过对我省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情况、就业矛盾等的分析,寻找出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推动我省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  相似文献   

14.
范建礼  余生 《神州》2014,(14):222-222
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形式较好,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更加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所以目前高职院校的压力十分巨大,构建合理的高职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尤其对全面优化高职学生的就业十分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概念以及高职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现状。其次论述了如何更好地构建合理的高职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主要的措施如下:注重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及高职院校的导向作用,做好人力资源市场,转变用人观念,同时,高职学生也应注重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不断适应日益变化的就业新形势。  相似文献   

15.
王宇 《沧桑》2011,(2):95-96
供求机制是市场机制的主体,供求关系的变化直接影响市场环境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变化。从宏观上讲,劳动力问题属于市场体系的一部分,直接受到市场供求机制的影响;从微观上来说,就业本身就是一个有着完整三方的供求市场。本文就是通过对供求机制的一般性原理入手,试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林茂 《神州》2011,(3):161-161,163
笔者通过多年的调查数据总结了徐州市近五年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了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通过提高学生就业技能和自主创业两种渠道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7.
陈希 《沧桑》2014,(5):144-146
随着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现象的出现,提高高职就业率成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及就业途径的分析,甄别出就业困难群体。学校通过重点解决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实现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率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曾小燕 《神州》2011,(23):217
近些年来中职学校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要点,本文从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实际出发,阐述了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分析了就业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中职毕业生就业的解决策略,希望对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可以起到参考和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曾小燕 《神州》2011,(10):217-217
近些年来中职学校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要点,本文从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实际出发,阐述了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分析了就业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中职毕业生就业的解决策略,希望对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可以起到参考和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马相海 《黑龙江史志》2014,(22):137-138
自从十六大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变化。为了更好的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数量与质量,充分实现和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本课题针对当代社会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以期冀大学生充分就业,实现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