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我国海盐生产历史悠久,其中北起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至长江口,这一斜形狭长黄海沿岸、淮河故道入海口南北的两淮地区是中国历史上海盐生产最发达地区之一。淮河以北的为淮北盐场,淮河以南的为淮南盐场,所产海盐称为淮盐,以“色白、粒大、干”著称,销售范围遍及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的大部以及河南部分地区等。从“东楚有海盐之饶”到“两淮盐、天下咸”,千百年来两淮盐业在中国盐业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彭全民 《南方文物》2001,(2):47-52,14
汉代,对深圳、香港的历史来说是古老而遥远的事情。在历史古籍中,记载汉代的历史非常稀少。所以,人们对这一时期的地方历史是陌生的,知道的仅是一鳞半爪。《汉书·地理志》南海郡条载:“番禺,尉佗都。有盐官。”近时长沙走马楼出土大量三国吴时简册,亦记载吴国领地属下有“东官”之地名①。据考证在汉代深港地区是个重要的产盐区域,番禺盐官曾设于今深圳的南头,与粤西的苍梧郡高要盐官遥遥相对。至三国吴甘露二年(266)仍承汉盐官之制置司盐都尉②,筑“芜城”为司盐都尉垒③。洪诒孙《三国职官表》也云:吴永安七年(264)置广州,统…  相似文献   

3.
《江苏地方志》2006,(5):32-32
淮安,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位于京杭运河的中段、大运河与古淮河的交汇处,历史上,这里是重要的漕运枢纽,是著名的“南船北马,辕楫交替”之所,同时,也是享有盛誉的人文荟萃之地。特别在明清时期,这里是全国最高的理漕长官漕运总督驻节之地,其间,这里还设有江南河道总督署、淮北盐运分司署和淮关监督署,漕、河、盐、榷、驿,成为明清五百余年淮安城市的经济支柱、兴衰要素和基本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各位同志,今天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成立,我有机会参加,感到荣幸,且谈几点体会,以代祝贺。 (一)以地区之名,来名历史学会,在今天还很少,可能只有我们这一个“太平洋历史学会”。强调地区是很好的,可以避免一种错觉,以为历史真是“时间的学问”。其实偏重时间,忽视  相似文献   

5.
蜀中井盐     
赖武  陈锦  单晓刚 《华夏地理》2002,(10):38-49
历史上,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如青藏云贵楚湘的大部分地区都深受淡食之苦.  相似文献   

6.
“盐都自流井,盛名传久远”。自贡盐业,历史悠久。从东汉章帝时期(76-88年)起,我们祖先就在这里开始了盐业生产,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自贡地区的盐业在晋代初具规模,唐宋闻名全川。明、清日趋兴盛,迄清咸同年间,独执川盐业之牛耳,一跃为井盐生产中心,盐产量占全川一半以上,除满足四川需要外,还远销滇、黔、湘、鄂等省,从而赢得“盐都”的称谓,饮誉中外。  相似文献   

7.
莫雨凡 《神州》2020,(5):5-5
梁启超曾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纵观泱泱华夏历史洪流的奔腾方向,便是曾有暗流礁石阻挡,亦未曾停下向前迈进之步伐。究其原因,若不是一朵朵细浪之奋力跃步,岂有今日国之海晏河清?故,我辈青年愿为细浪奔腾,筑国明日之光!国曾陷于沦亡之攸关,是革命先辈奋力救国于水深火热,给予民族新生的曙光。那时细浪不曾汇聚,无人知晓历史的车轮即将滚向何方,赵一曼、李大钊、杨靖宇这般抛头颅洒热血之士却仍义无反顾,以血荐轩辕,更是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般的思想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人人皆以爱国为本分,行匹夫之责—纵然是在当时如细浪般渺小之个体,亦爆发出磅礴力量,正气和胆识铸就巍巍长城,如那喷血的朝阳,用生命书写辉煌,庇护祖国母亲以安宁。  相似文献   

8.
一 在人的所有感官中,味觉的记忆保留时间最久、印象也最为强烈。故盐在中国古代被誉为“百味之祖”、“食肴之将”。试想,若是我们的生活没有了盐,世界将会变得怎样?“淡而无味”、“寡淡”的日子肯定非常没劲。  相似文献   

9.
中华书局标点本《宋史·勾龙如渊传》:“祠臣曾开以老病辞不草国书,帝欲用如渊代之。”“祠臣”,为“词臣”之误。词臣,文学侍从之臣。祠臣,奉祀之官。曾开司“草国书”之职,而非奉祀之职,所以  相似文献   

10.
蒋祖缘 《岭南文史》2000,(2):23-26,22
梁嘉彬先生的《广东十三行考》对清代十三行史研究,卓有建树,创见殊多,但有关十三行行名人名及行商事迹之考证,要做到逐个都能弄得清楚,诚非易事。如该书关于潘仕成身份之考证,在没有引用历史文献资料论证仕成是盐商的情况下,仅凭“余曾询潘氏之后,知潘仕成为盐茶商,与同文同孚行无关”,便认定“仕成为广东著名盐茶商,近人多有以仕成为同孚行商者,亦误。”就是一例。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福建的地域传统是以属“南岛语族”文化圈的“闽越”土著为“底层”的。对于从事福建(包括整个华南)文化与历史研究的人来说,这一地区如何从“蛮夷之地”转变成为以“汉人”、“汉文化”为主导的地区,一直是一个难以回避且引人入胜的问题。人类学家林惠祥先生曾经说过,福建“可谓最缺乏历史之省份”1,这里所说的“历史”,当指“直至五代犹未甚详”的文献典籍而言。然而,自唐末五代代表“中原汉人”正统地位和文化身份的王氏经营闽地之后,福建便“蜕变”成为人文蔚起的礼仪文教之邦,完成了由“蛮夷要服”向“海滨洙泗”的转变,宋儒…  相似文献   

12.
在我的故乡三川地区,土族人中有这样一种风俗:办丧事时晚上要吃一顿搅团饭,土语把它叫做“尕布丁”(平时不叫,怕不吉利)。至于办丧事吃一顿搅团饭的来历据当地一些老者和僧侣回忆说:据老先人们传言,当时这个地方由于农业不发达,生产力低下,耕作技术落后,种植结构单一,加上连年干旱少雨收成微薄,人们的生活十分贫困,吃不饱穿不暖。因此,三川的土族人趁办丧事这么个机会做一顿大锅饭——搅团,请庄子上的众人都来吃,这实际上是办丧事的主人对庄客们的一种施舍(土语叫做“布羊”)。主人家讲究的是来吃这顿搅团饭的人越多越好,说明丧事办得体面而隆重,又增加了办丧事的气氛。据我所知,只有三川地区的土族人家和个别的汉族人家有这种乡俗,而周边地区的其他民族就没有。  相似文献   

13.
<正>“民以食为天”,盐作为百味之首,从古至今一直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而“盐课”历朝历代作为朝廷非常重要的财政来源之一,官府对盐的控制和管理也较为严格。河东是北方重要的产盐区,主要依靠天然的“解州盐池”进行食盐生产,其所产之盐称“解盐”或“河东盐”,在明清时期按规定销往山西、河南、陕西三地。  相似文献   

14.
运城盐池古称河东盐池或解池,有数千年的悠久经营开发史。传说远在轩辕黄帝时期,宿沙氏就用盐池卤水与清水混合熬盐食用;尧舜时代人们发现了天然的结晶盐。隋唐之际人们发明了垦畦浇晒法,盐产量成倍增长,所产的“潞盐”享誉全国,行销于长江以北、京津以西的广大地区。河东盐税曾占到当时全国总税收的八分之一,因而在历代  相似文献   

15.
仙盐地区指的是日本东北地方的仙台市和盐釜市。这—地区是根据日本“国土综合开发法”指定的重点开发地区。研究仙盐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对于了解日本和借鉴日本将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清代“公司”小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绪言众所周知,在当代甲国,“公司”一词用指企业组织。如《大汉和辞典》卷2第32页“公司”条下注释为“用商业方式经营的团体,与我国之会社相同”。《新华字典》“公司”条亦作:“合股组成的一种企业组织,现在指国营的较大的企业”。又如H·A·吉莱斯(Giles)编《中英字典》(1912年版),也把“公司”译作“company”,这说明在本世纪初叶,“公司”一词已用来指称会社一类组织了。但是,“公司”一词的使用究竟始于何时?对于这个问题,人们似乎尚鲜有注意。为此,本文拟就“公司”一词的历史由来稍作探讨。  相似文献   

17.
运城盐湖,又名“解池”、“河东盐池”,以生产“潞盐”为主,与俄罗斯库楚克盐湖、美国犹它州大盐湖并列为世界三大盐湖。湖水盐的比重要比普通海水的比重高出六倍,任何水生物都无法在其中生存。盐湖中汞、铅、镉等重金属含量均低于以色列死海,而钠、钙、镁等元素却比以色列死海要高,微量的重金属和丰富的元素含量,使运城盐湖成为世界上少见的盐湖漂浮的胜地。  相似文献   

18.
盐城,因“盐”设城,历经两千余年的历史浸润,这里的一切无不打上“盐”的烙印.散发着浓郁的成卤味。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这里的地域文化“符号”非常独特地彰显了中国海盐文化的深厚积淀。  相似文献   

19.
刘桂生 《北京文史》2000,(1):15-15,23
有清一代,北京的宣南地区是文人学士主要聚散之地,是全国文化交流的中心。这一时期出现在我国文化史上的许多著名学派或学术门类如“皖派”,“公羊学”,“西北地理”、“蒙古史”等等,都相继在这一地区形成。到晚清,北京的“市民社会”和“市民文化”又在这里诞生(如著名的“京剧”)。所以,不论作为世界文化名都的北京,还是作为一座现代化城市的北京,其形成和发展,都与“宣南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微言     
<正>@新浪历史:【北宋人吃橙子配盐】如周邦彦词中所写"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在古代,为便于将橙子长途运输到北方,果农把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橙子采摘下来,运到北方京城,食者破开后抹一些盐,或者用盐水浸一下,可以杀去酸涩之味。橙在北方价格不菲,带几颗给情人还是很有面子的。@zzu青锋:吴盐:指的是古时江淮一带所晒制的散末盐。此盐味淡而雪白,是盐中的上品。吴盐胜雪:多用来形容女子皮肤白皙无瑕。我更相信是美女在剥橘子,而非撒盐,当然,听说吃西瓜时候撒一点盐味道会更甜,没试过,不知道。对于历史,永远保持敬畏与温情。@米兰Lady:还记得怀吉给公主橙子绿橘上抹盐的情节吗?《孤城闭》中有两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