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是农民聚族而居的地方,是传统农耕生活方式生存的空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体和源头。作为一个重要载体,传统乡村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有着合乎地域资源环境条件的、"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的总体适应性逻辑,因此千万年来农民方能世代与自然和谐相处、共融共生并达至"生态自洽"。在社会向生态文明转型过程中,在自上而下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注重对传统村落生态自洽现象的发现、保护和发扬,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文静 《旅游纵览》2022,(13):139-141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乡村地区需要不断创新群众文化内容,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实现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为实现乡村振兴助力。随着我国乡村文明建设不断加快,乡村生活面貌产生了重大变化,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村容整洁,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但是在群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受到发展模式、经济基础、发展理念、群众参与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二者融合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无法真正发挥各自的优势,很难形成发展合力,影响了乡村经济发展的效果。因此,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不断创新群众文化,优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实现二者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3.
乡村旅游开发理念批判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刘聪  张陆  罗凤 《人文地理》2005,20(6):60-63
本文归纳提出了乡村旅游开发对客源市场的核心吸引元素是"三乡二土"特色。针对目前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进程中表现出来的理念误区加以分析和批判。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新的思路:特色观念上的"守旧创新";市场观念上的"主导市场";人际交往观念上"主宾关系";产品观念上"四季花开"。试以引导乡村旅游开发走向科学而健康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文史春秋》2013,(5):F0002-F0002
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是顺应广大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改善全全乡鹤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的“民生工程”;  相似文献   

5.
庞振宇 《沧桑》2012,(5):29-31
由于近代社会的震荡与脱节,中国传统乡村政治的"乡绅自治化"的良性状态难以为继。在民初乡村建设过程中,乡村政治在"官僚化"的同时,逐渐"劣绅化"。民国初年乡村政治"劣绅官僚化"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在乡村政治建设中忽视"本土自治资源";另一方面是由于近代乡村教育危机造成在乡绅士的"劣质化"。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乡村振兴擘画了新坐标,绘制了新蓝图.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方针,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农民不仅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乡村振兴,文化先行",因此,要不断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用文化振兴引领乡村发展.  相似文献   

7.
饰品,即对某个部位的点缀,使之得到美化以展示独特的魅力和获得赏心悦目的享受。如戒指,就是对手指的点缀。还有项链,也是对脖子的美化……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化生活,丰富生活,就是人之常惰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确实生活中有了点缀才使人生和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8.
《攀登》2017,(3)
"文明"的语义不可能是单维化的,在中国古文化中,"文明"的释义更倾向于道德伦理和教育层面,即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德治教化。在西方语境中,"文明"一词的含义历经了几个阶段的演变:中世纪及其以前的阶段,用停留于道德表层的"礼仪"来诠释"文明";文艺复兴时期,用"礼貌"来释义"文明";18世纪伊始,"文明"的解释变得更加多样,主要涵盖了智识、心理、价值和技术等要素。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文明"囊括了物质和精神、个人与社会等维度。而当代的"文明"内涵则更偏重于网络、生态和教育层面的推衍。  相似文献   

9.
"原初自然"虽源自先民一句祷辞,却在中国文化史上震聵千载,儒家求其"立天定人";道家究得天地至道。而禅门似乎最得"原初自然"的精神三昧,禅宗立派以降,"生活即禅""见性归真"与"原初自然"取得了文化与精神上的全面契应。白乐天之后,"原初自然观"中最得生活"禅趣"的当属"苏门学士集团",苦、病、谪、聚种种生活体悟皆在"原初自然"所营造的禅境中须臾释解。"学士"们在"原初自然观"体系下的诗文实践,是对古老文化形态的全新探索,亦是对禅悟精神世界的执着求证。  相似文献   

10.
刘媛媛 《风景名胜》2021,(6):0103-0104
美丽乡村是国家“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项目,本文通过对美丽乡村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总体原则进行阐述,结合现阶段乡村规划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同时提出保障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相应措施,以期达到美化乡村面貌、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经济转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正>营口市坚持文化资源向基层农村倾斜的原则,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丰富,营造农村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乡村的文明风尚,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2.
"两江交汇"、"百湖之市"、"滨江滨湖"是武汉的个性;"中国最大城中湖——东湖"则是武汉的名片。1999年,东湖风景区被中央文明办、国家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2000年,东湖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AAAA级旅游区;同时被建设部表彰为"全国风景名胜区先进单位"、"全国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先进单位";被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表彰为"迈入新世纪的中国风景名胜区宣传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成为国  相似文献   

13.
<正>在古代社会,由于人们对环境的认知水平低下,思想观念里就经常对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动植物怀有崇拜之心,古埃及人也是这样,他们对圣甲虫的崇拜就包含在古埃及宗教中的自然崇拜之中。埃及地处非洲大陆东北角,在纵贯南北的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的特殊人文地理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滋养下,孕育出了举世闻名的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历经千年风雨直至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入侵后才被伊斯兰文明所取代。作为古埃及文明核心的古埃及宗教包括三大主题,即"自然崇拜"、"法老崇拜"和"亡灵崇拜",圣甲虫崇拜则属于自然崇拜,也是原始宗教和迷信下的图腾崇拜。  相似文献   

14.
更正     
本刊2012年第四期,黄汉民先生《福建上杭城市化进程下的客家民居》一文,第10页图片说明应为"上杭文庙棂星门的高大抱鼓石";内文"斗拱"皆应为"斗拱";第12页左栏第6行之"圆满"应为"圆润";第16页小标题应为"客家民居特色的传承"。袁靖先生《生业兴起文明进程中的五谷、六畜、百工》一  相似文献   

15.
高妍萍  董祥开 《风景名胜》2020,(2):0002-0002
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深入推进,人们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始树立绿色生活理念,城市环境构建应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其中,加强城市景观美化工程,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们生活环境。园林绿化项目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化城市的重要体现,立体绿色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工程之中,是实现构建绿色园林,打造环保城市的重要措施,应引起政府相关部门与施工单位的重视。文章结合园林立体绿化的概念,深入分析了园林立体绿化工程的特点,以及园林立体绿化技术的具体应用,为构建完善的园林立体绿化技术体系,推动我国园林绿化工程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性经验。  相似文献   

16.
姚亦锋 《人文地理》2015,30(4):108-115
乡村审美空间蕴含着内在和深刻的人地关系理念内容,比经济效应有更深的自然情怀,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感情基础,也是现代景观规划的重要研究课题。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自然地理脉络破坏对于乡村景观是致命的。探讨以多尺度层面的地理景观建构乡村审美空间:在区域大尺度范围内设计地理视域观赏空间;在镇域中尺度范围内将生态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安排在景观空间格局配置中;在乡村小尺度范围内造就素雅含蓄的村落景观。江苏省乡村具有四千年的历史,留下珍贵的人地关系文化遗产和审美烙印。从地理景观形态结构、格局演化进程与机理响应对照乡村审美空间景观,建构和谐安宁的画面境界;最终造就广阔地域的"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17.
赵新平 《史学月刊》2007,3(8):109-113
民初晋北乡村作为历史大变革时期重要的社会单元,其生活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领域,还包括劳动生活方式和婚姻生活方式等。且由于晋北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区,故在生活方式上呈现出一些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文明诸因素的综合表现 ,也是文明时代物化的最集中概括。城市发生进程或者说城市化进程也就是文明发生、文明化的进程。最早的文明社会应该在最早的城市里出现。是城市这种凝聚的大型聚落形式 ,将发生文明的各种因素集结起来 ,最终迸发文明生活之花。城市向周边乡村的扩展与渗透 ,实质上就是文明生活的扩张  相似文献   

19.
魏欣 《旅游纵览》2023,(12):60-62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对我国城乡关系深刻变革和乡村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对当前和未来“三农”工作重心的重新布局,应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本文结合我国乡村民宿的发展形态,阐述乡村民宿对于乡村发展的意义,分析当前乡村民宿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乡村民宿发展经营策略,以促进乡村民宿为代表的旅游消费成为拉动乡村经济增长、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20.
旅游业是一种连接自然文化资源和外部市场的综合型产业,蓬勃兴起的乡村旅游在提高农村经济水平、促进城乡发展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的一种新业态,是贯通乡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桥梁。乡村旅游文化作为乡村旅游的核心资源,面临原真性和传承性缺失、开发深度不足、开发形式单一等问题。基于此,本文在结构化理论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文化建设进行思考,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