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05年,日俄战后,东北情势艰危异常。为挽救东北,清政府命徐世昌率北洋势力进入东北。两年间,东北地方政府采取了组建新式编制军队、建立近代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边务巩固国防等一系列措施,对三省军事进行了全面改革。凡所举措,虽然推动了东北近代军事和教育的发展,且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了日俄的侵略,但是无法从根本上扭转东北地区军事上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2.
自古迄今,我国东北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白山黑水之间,除汉族外,还先后有山戎、东胡、肃慎、挹娄、乌桓、鲜卑、高句丽、奚、室韦、靺鞨、契丹,女真、蒙古、满、锡伯等诸多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历史上东北地区每一个民族的出现,都伴随着这个民族文化的诞生,也就是说,每一个民族的人们都创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古往今来,东北地区各民族共生同存,毗邻而居,互相间的各种交往也是必然的。这种交往除政治、经济及军事方面以外,文化上的交流亦占相当大的比重。那么,历史上东北地区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是如何展开的?交流的程度、状况及后果如何?这是东北民族文化史研究方面一个较大的课题和难题。正因如此,一直没有人  相似文献   

3.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后,进而向华北侵略。其侵略华北的策略,包括军事、外交、经济三方面,“华北分治”政策,就是军事与外交相互为用的典型。关于日本侵略华北,有的论者认为,关东军是主谋,策源地在东北沦陷区。笔者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主谋是日本政府,策源地在东京。日本驻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和华北驻屯军,是负责执行这一侵略政策的  相似文献   

4.
复兴社杂忆     
蒋介石为加强统治,在国民党内部成立了两套组织。一套是早在1927年由陈果夫陈立夫为首建立的中央俱乐部--CC团;另外一套就是以黄埔军校学生为核心的复兴社--即外面讹传的蓝衣社(蓝衣社只是一个设想中的方案,由复兴社分子刘健群所拟,但没有被蒋采纳)。在这两套半秘密半公开的组织中,又各自主持了一套公开的特务组织。中央党部调查统计室,简称"中统",实际就是CC的核心组织。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虽然是以戴笠、郑介民等为头目的另一系统,而其核心分子多属复兴社社员,实际上是属于复兴社系统的特务组织。  相似文献   

5.
1936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关键一年,它是国共两党由内战走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转折之年,也是中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起始年。所有这一切起点,都来源于我党与张学良、杨虎城建立的西北局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26年4月初,东北军首领张学良与中共代表周恩来在延安实现了和谈,达成了停战抗日的协议。这一重大统战成果的取得,是多种因素的作用,其中不能忽视的是红军对东北军的军事威慑和军事打击的作用。在西安事变前,红军对东北军进行了3次重创。  相似文献   

6.
东北问题与四平决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东北问题是战后中国政局中一个相对独立、甚为特殊的问题 ,其独立性和特殊性 ,造成东北问题处于一种既不停战、又不谈判、且又无人能够出面调停的局面。苏军撤离后 ,东北问题必然失控。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之后 ,国共两党在政协宪草原则和东北问题上形成两个矛盾焦点 ,双方都需要一次重大的军事胜利 ,以将政局的发展纳入自己的控制下。四平决战正是在这种政治的直接要求下爆发的。四平之役是国共战争史上一次特殊的战例 ,即通过局部性的军事决战方式 ,体现全局性的政治决战意图  相似文献   

7.
大同境内群山环绕,形成许多天然关隘,历史上被誉为“北方锁钥”。从明代开始成为九边之首,其军事重镇的角色,一直延续到近代。伴随着军事重镇地位的形成,从明代开始大同兴起了以军事贸易为主的商业活动。这一时期“商旅幅辏,货物涌贵”[1],“民物繁辏,号西北都会”[2],特别是到了明清两代,由于晋商兴起,大同成为晋商通向蒙古、俄罗斯经商的最后一个补给站。贸易的逐渐兴盛,大同城逐渐改变了以军事人员为主的人口结构,到了清代逐渐由边疆城市向内地过渡,民国时期基本上具备了近代内陆城市的特色。大同由封建边疆重镇向内陆城市转变,其城市救…  相似文献   

8.
北洋集团与清末东三省新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07年,北洋集团借改设行省之机将势力移植东北地区。以徐世昌为首的北洋集团在东三省大力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农、工、商、交、金融各业;普兴教育,发展化事业;整顿军事防务,加强国防力量等。这些措施构成了清末东三省新政的主要内容,对清末民初的东北边疆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东北是清代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个区域,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与关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许多与关内相同的东西,但同时也有许多与关内不同的东西。清朝对东北的汉人和蒙古人的统治政策,是清代民族问题的重要方面,这一政策的变化反映了满族封建化的历史进程;两次鸦片战争对东北有着深刻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无疑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一个缩影;日俄等帝国主义国家疯狂掠夺,侵占中国的财富与土地、最终导致两国为此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开战,给东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是世界近代史上腐败落后的封建王朝饱受帝国主义侵略的典型事例;辛亥革命在东北的展开与失败,是整个辛亥革命的组成部分,它同样向人们展示了在封建势力相对强大的地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成功是何等  相似文献   

10.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是我国近代一所规模较大的正规化、实施养成教育的军事学校。它是清朝末年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在编练新军、引进东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和军事教育体制的基础上创办的。保定军校,位于保定市区北郊,原占地3000多亩,1912年创办,保定学校由校本部、分校、大操场和靶场四部分组成,建筑格局工整对称。  相似文献   

11.
载沣摄政后,面对内忧外患的现实困境,主要借鉴德国经验推行军事改革,试图挽救清朝统治危机。因财政匮乏、以载沣为首的少壮派亲贵能力有限、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等原因,载沣的军事改革最终随着清王朝的覆灭而化为泡影。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重要的转型时期,载沣的军事改革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东北决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后的中国政治风云中,国、共、美、苏四方之间围绕东北问题的纵横捭阖与矛盾冲突,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以至决定了战后中国历史的走向与结局。国民党在东北的失败,从根本上说是由其坚持独裁专制统治,反对民主进步潮流的本质所决定的,但就其军事和政治战略而言其决策失误加速了国民党在东北的失败。  相似文献   

13.
张皓 《史学集刊》2023,(3):4-21
1946年10月至1947年7月,东北战场之敌我态势发生转变。歼灭国民党军8000人的新开岭战役,终结了国民党军在东北战场的发展态势。第一次临江保卫战中之辑安反击战,歼灭国民党军4000余人,开始改变敌主动、我被动的态势。第二次临江保卫战中之运动战和游击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进一步改变这一态势。第三次临江保卫战包围德惠、袭取长春后,国民党军开始被动挨打。1947年的夏季攻势,使国民党军只能龟缩在长春等据点,东北解放已成定局。国民党军在东北战场上由主动变为被动,丧失了对战场的控制权;东北民主联军则由被动变主动,掌握了东北战场。  相似文献   

14.
马占山再起抗日后不久,国联派出的李顿调查团到达哈尔滨,为了向全世界人民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军事侵略的罪行,表达东北人民不屈强虏的决心,马占山面晤了李顿调查团的代表,向他们介绍了日本关东军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违背民意炮制伪满洲国的经过,并表明了东北人民坚决否认伪满洲国,坚决抵制日本侵略和奴役东北人民的严正立场。  相似文献   

15.
白宇 《黑龙江史志》2013,(5):13-14,16
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东北的14年殖民统治中,奴化教育贯穿始终。伪满洲国推行的奴化教育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华殖民教育的一部分,它与政治统治、军事镇压、经济掠夺构成一个统一体,其实质就是法西斯专制与愚民教育。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推行奴化教育对中国东北的严重影响进行阐述和分析,揭示出日本侵华殖民教育政策的本来面目,将日伪统治者奴化愚弄中国民众,推卸战争责任、美化殖民统治的丑恶目的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16.
梁鱼务位于今辽宁省北镇与辽中之间,即锦州市黑山县姜屯镇土城子。梁鱼务地理环境复杂,隋唐以来成为交通辽东必经之地。金代,是中都通往东北的交通要道,出于政治和军事上的需要,金朝增设望平县,治所为梁鱼务。该地地势复杂、水系众多、气候多变,成为金人统治东北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7.
侵华日军遗留在东北边境地区的军事要塞遗址群,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亚洲最大的军事筑垒工程,它伴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对外武力扩张和军事侵略而修筑,也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日本关东军的溃败而迅速崩溃。东北边境地区要塞遗址是日军侵华战争的罪证,它凝聚着中国劳工的血泪,是侵略者留给中国东北大地上的累累伤痕。战争遗址资源具有现代价值,要塞遗址的保护、开发利用,凝聚历史,警醒世人。如今在战争遗址上树起的和平旗帜将成为人类文明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18.
张闻天与中国红军从内战到抗战的战略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红军由国内战争到抗日战争的战略性转变,自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至抗战初期,历时两年有余。涉及诸多复杂问题。在这一巨大转变的过程中,时任中共总负责人的张闻天运筹主持,率领中共领袖集团及时提出转变任务。调整军事机制。把握军事发展方向,抉择合宜方略,并为日益迫切的大规模民族战争确立了军事战略方针的基本原则和理论。对此一历史性转变的实现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正确认识张闻天的这一重要作用,对于此一时期红军史乃至中共党史的研究。均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健 《沧桑》2013,(5):68-71
从1919年独立到1931发动“九一八”事变,这是关东军从形成到膨胀之间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关东军的侵略活动“主要表现在与以张作霖和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当局的关系上”。前期双方尚在蜜月期,而到20年代后期,13奉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日本“弃张”——关东军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张作霖。  相似文献   

20.
1945年9月至1946年8月,集结在华南的中国军队进入香港境内,由九龙尖沙咀乘船运往东北与华北。国民政府与英国就此事进行了交涉,虽然订立了中国军队过境香港的有关协议,但双方仍然摩擦不断。国民政府既利用军队过境之机为接收华北、东北进行军事部署,又借此影响香港内部事务,伸张对香港的主权。这一事件深刻地影响了战后初期的香港政局和中英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