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有一道公务员面试题:"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才能造成最美的和谐’。请你从领导班子建设的角度,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和谐",何谓"和",孔夫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阅读《资治通鉴》,我发现司马光也在倡导"最美"莫过于"不同",他在《资治通鉴》里记录了卫候与子思的一段对话: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已,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子思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  相似文献   

2.
仿古物做器,上古便有,如《韩非子·说林》中就记载着一则春秋时期鲁人造赝鼎的传说:"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雁往。齐人曰:‘雁也。’鲁人曰:‘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来,吾将听子。’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爱之。’答曰:‘臣亦爱臣之信。’"1这应是文献中最早的有关作伪记载了。而近年陈小三教授在其《再谈韩城梁带村M27出土一组铜器的年代及相关问题》一文中认为韩城梁带村M27卣、尊。  相似文献   

3.
天津市志办主任郭凤歧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部新县志》(见《武清志评》一文中认为:“志书是‘官书’,没有领导主管,不靠行政手段推动,是修不起来的;志书是‘著述’,没有专家参与,不进行学术研究,是修不好的;志书是资料书,不动员社会力量,不依靠‘众手’,是编纂不成的。然而,要修  相似文献   

4.
张绪山 《炎黄春秋》2014,(10):71-74
人与狗之间的主从原则,实际上就是人世间的主仆原则。这种原则很早就被人赤裸裸地揭示出来。司马迁《史记》载:“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  相似文献   

5.
《百年潮》2016,(12)
正土城青杠坡战斗,开国将军王耀南有过如下回忆:"三、五军团刚一接战,五军团阵地就被撕开一条口子。敌军包围了休养连和卫生部,直逼军委指挥部。毛主席急调干部团、工兵营回救。恩师(徐特立)对我说:‘总司令要亲自上前线。’忽然一声怪叫,凭经验是迫击炮弹  相似文献   

6.
铜器辨伪浅说(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器辩伪是文物鉴定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认为,伪造古铜器始于宋代。宋王俅的《啸堂集古录》、赵希鹄的《洞天清录集》皆有古铜彝器辨伪说。但溯其源流,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关于赝鼎的传说。《韩非子·说林》中记载了赝鼎的故事:"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赝往,齐人曰:‘赝也。’鲁人曰‘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来,吾将听子。’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爱之。’答曰:‘臣亦爱臣之信。’"所以应该说,伪造古铜器始于春秋。铜器的仿古作伪始盛于宋代。准确地说,当时主要是仿制,是上自帝王下至文人士大夫阶层出于对古代青铜器的仰慕而大量仿造,是当时崇古好古复古之风的一种表现。元、明、清各代也均有仿制。乾隆以后至民国时期,古玩业兴起,外国人纷纷来华  相似文献   

7.
古本《大学》中,"止于至善"的"传"是:"《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相似文献   

8.
唐太宗宴请开国元勋,在宴席上行起了行酒令,唐太宗接连输了几次,按当时的规矩是谁输了就得罚谁喝酒,可唐太宗贵为天子,怎么办?这时,赵公长孙无忌站起来说:"主公今日行酒令表现上佳,众臣弟要"‘奖’您几杯酒如何?"唐太宗心里明白,别管是罚还是奖,这个酒都得喝下去。  相似文献   

9.
田澍《嘉靖革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的突破,首先是选题视角的创意。作者在“绪论”开头便说:“在明史研究中,许多论著将明代政治视为漆黑一团,认为君主高度集权,且主昏臣弱,吏治腐败。此说乍听似有道理,但思之再三,却无法解释明朝为何能延续270余年的历史原因。清代史学家赵翼在考察明代中叶‘天子不见群臣’时曾陷入困惑,提出了明朝‘何以尚能延此百六七十年之久而不遽失,诚不可解也’的疑问。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赵翼的这一困惑仍未得到令人信服的诠释。”这里,作者提出问题的视角是高屋建瓴的。明代诸帝,洪、永、宣之后,几…  相似文献   

10.
<正>《柳边纪略》由清朝杨宾撰写。全书分为五卷,其最后一卷为诗。杨宾在《柳边纪略》自序中介绍说:"柳边者,插柳条为边,犹古之种榆为塞。而以之名其书者,以柳边为宁古塔境也。"而后,在书中卷一里,作者又详细介绍柳边"高者三、四尺,低若一、二尺,掘壕于外,呼为‘柳边条’,又曰‘条子边’。"当时,还称呼柳边为"盛京边墙""柳墙""柳城"。据新《辞海》介绍说:它是从清初顺治年间开始分段修,至康熙陆续完成的一条柳条篱笆,是用来禁止边内居民越过篱笆打猎、采人参和放牧的。它南自今辽宁凤城起,东北经新宾东折西  相似文献   

11.
季姬方尊铭文中"季姬"被赏赐的二十六家"佃臣"为宗族聚落。其中,名为"丁"的"师夫"作为族长领导生产,剩余二十五家为庶民家族。铭文中显示随聚落被赏赐的牲畜数量很大,反映了此聚落从事的是耕作与畜牧相结合的农区畜牧业。  相似文献   

12.
敦煌遗书伯2641号《宴设司呈报设宴帐目》,背面有莫高窟杂文四篇:修龛添福短句并序,诗一首并序,定西蕃曲子一首,莫高窟再修功德记。马德先生对《修龛添福短句并序》研究后,根据“团聚”,“推沙扫窟”,“南大像北边一所古窟”等判定是129窟重修资料①。对于《莫高窟再修功德记》的研究,还没有看到研究论文。《莫高窟再修功德记》是关于某节度押衙重修某窟原因及其窟内塑像、壁画内容的一件文书。由于《功德记》没有记载修  相似文献   

13.
中华书局标点本《元史·仁宗本纪》卷二十六载:延祐五年二月“王子诸王答失蛮部乏食,[五]敕甘肃行省给粮赈之”。校勘记[五]云:“‘王子’‘诸王’同义重复,疑‘王子’二字衍。”按:‘王子’‘诸王’并非重复,“王子”误,应作“壬子”。依照年、月、日叙述的顺序,五年二月后,当为某日,“壬子”即是某日。又据干支排列的顺序,壬子的前一日为辛亥,后一日为癸丑,再后为甲寅、乙卯。查原文,“壬子”条之前,恰为“辛亥,敕杭州守臣春秋祭淮安忠武王伯颜祠”。其后一日无记载,再后又恰是“甲寅,置宁昌府。  相似文献   

14.
正《舆地纪胜》卷37 《扬州·碑记》:"《大观九域志》,刘彦序。"(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659页)其《校勘记》[一二七]云:"刘彦:《校勘记》卷八:‘张氏鉴云:《九域志》非专记扬州,疑有误,按宋刘彦惇曾著《扬州图经》,‘九域’疑‘扬州’之误。但言刘彦者,以‘惇’字系光宗讳耳。"按:此为误校。宋徽宗崇宁年间诏修全国地理总志《九域图志》,也称《九域志》。为保证其书顺利撰修,曾令各地先行修撰本地地志献于朝廷,时各地所修地志均称为《九域(图)志》。  相似文献   

15.
正馆阁书额题:"石渠阁覆,以瓦肖其形为砚也。出于琢,非出于冶。友笔墨佐儒雅,思卯金太乙下。乾隆御铭。"并"澂观"闲文宝款。清乾隆帝虽以十全武功,安定边疆为功,然崇文尚古亦其所好也。于文房诸器,常制铭造办,以赏赐廷臣。此砚一如纸墨笔等,乃奉上谕,内务府大臣交造办处,依审定图示及字样纹饰置办。此铭之墨稿书乃出松雪体,无外钱维城等词臣笔,极工致。两面坡雕填金,亦造办处标准。缘澄泥砚需烧冶,端歙石则碾琢,故铭中特意指出。  相似文献   

16.
正传统中国政治,君主高高在上,群臣环而拱之,这种等级关系自然造成了君臣之间的不平等。故常言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不过,偶尔也会出现"臣要君听,臣不得不死"的例外。此例外的祖师爷名叫史鱼。他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自认作为大臣,"不能进贤而退不肖",于是病故前嘱托儿子勿在正堂治丧,以此警醒卫君亲君子远小人。《韩诗外传》赞史鱼"生以身谏,死以尸谏,可  相似文献   

17.
杨巨中 《文博》2002,(3):46-47
现在流行的各类辞书对“黎民”这一历史性辞语均有解释 ,如《辞海》解释为 :“即众民。《诗·大雅·云汉》 :‘周余黎民靡有孑遗。’郑玄笺 :‘黎 ,众也’ ;一说因黑发得名。《孟子·梁惠王上》 :‘黎民不饥不寒’。朱熹注 :‘黎 ,黑也。黎民 ,黑发之人 ,犹秦言黔首也。’《书·尧典》 :‘黎民于变时雍。’蔡沈集传 :‘黎 ,黑也。民首皆黑 ,故曰黎民。’一说原指九黎之民。杨筠如《尚书·檄诂》 :‘黎民当即九黎之民。《国语·楚语》 :‘其后三苗复九黎之法 ,尧复育重黎之后 ,使复典之’即黎民于变之事 ,嗣后及沿用为齐民之谊。’”《辞源》…  相似文献   

18.
正引子:一代雄主的"垂帘听政"周赧王二十年(公元前295年)的一天,赵国君臣进行了一场朝会。主持这场朝会的,是赵惠文王赵何。但正襟危坐、接受群臣朝拜的赵何知道,此时身后,还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在死死盯着自己,让他无时无刻都觉如芒在背。这目光,就来自战功卓著、威名赫赫的父亲——赵武灵王赵雍。坐在赵何身后的赵雍同样心情复杂。  相似文献   

19.
活佛真相     
正第七世珠康活佛谈看过金庸小说的人,对藏传佛教和活佛多少有些印象,《鹿鼎记》中写道:"韦小宝道:‘……桑结大喇嘛,你帮了皇上的忙,皇上自会封你做管治全西藏的大官。’他不知这大官叫做什么,不敢乱说。桑结道:‘西藏是皇帝委派活佛管的,可不能随便来封。’韦小宝道:‘别人做得活佛,你为什么不能做?西藏有几个活佛?’桑结道:‘一位达赖活佛,还有一位班禅活佛。’韦小宝道:‘是啊,一日不过三,什么都要有三个才是道理。咱们请皇上再封一  相似文献   

20.
正一、为什么是"历史阐释"英语"Hermeneutics"(德语为Hermeneutik)的译名,在中国学术界至少有"解释学"、"诠释学"、"阐释学"和"释义学"等四种译法。有论者在说明为什么要用"诠释学"时,作如下说明:"其一,‘诠’字,自古就有‘真理’义,~(①)其二,‘诠’与‘道’相关,据段玉裁(1735—1815)的《说文解字注》:‘诠,就也。就万物之指以言其徵。事之所谓,道之所依也。故曰诠言’。综而言之,‘诠释’所指向的乃是真理之整体,因而以‘诠释学’对译Hermeneutics,显然更为契合Hermeneutics之旨归"。~(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