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西周汉语中代词"厥"的性质问题尚有争议.本文评述了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五种主要看法,运用现代语法学和语用学理论分析了所有有关的语料,得出了如下结论"厥"主要是第三人称代词,它有本用,也有活用;有些"厥"已由第三人称代词转化为远指代词.  相似文献   

2.
春秋时代的近指代词主要有“兹”、“斯”、“此”、“是(时)”等。本文研究了这些代词的性质、语法功能、语法作用等问题,还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西周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厥、其、之”的句法功能问题。认为“厥”主要作定语,其次是作主语,偶尔作兼语;“其”主要作定语,其次是作主语;“之”主要作宾语,偶尔作定语、兼语。“厥”和“其”的句法功能基本相同,两者是同义的新词和旧词的关系;“之”跟“厥/其”在句法功能方面则有分工。  相似文献   

4.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的文献。《诗经·大雅·民劳》说:“民亦劳止,汽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里说的”中国”,是指京师(京都或首都)。《尚书·伴材》说:“是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这里说的“中国”有广泛的意思,泛指凡是天子(皇帝)统治的地区,都称为“中国”。在古代,“中”是指中土、中州。西周初年周公营建治邑,以它为天下中心,称为“中土”。所以,古代“中国”一词是指中原地区或汉族建立的王朝。古时中原地区的人,自认为是居住在衣冠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后来人们把“华”…  相似文献   

5.
一、CI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所谓CI,是英语CorporateIdentity的缩写,可译为“组织个性”、“组织身份”等,也有人称其为“形象管理”。它是将机构的经营理念与精神文化透过行为活动、视觉设计等整体识别系统传达给社会公众,目的在于促进社会公众对组织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的整套识别系统。它是由理念识别(MindIdentity,缩写为MI)、行为识别(BehaviourIdentity,缩写为BI)和视觉识别(VisualIdentity,缩写为VI)三个要素构成。所谓理念识别,是指机构…  相似文献   

6.
一、兹字补释甲骨文有一个(?)字,象两束丝之形,本当是丝字,隶定应写作(幺幺)。《说文》:“(幺幺),微也。”应是引申义。卜辞的(幺幺)用作兹,为指示词或指示代词则是借音字,传统称之为假借字。周代金文以及后代文献,兹用作指示词或指示代词均为近指,近似于此,大体上可  相似文献   

7.
甘肃方言主要指分布在甘肃省境内的汉语方言。甘肃方言的指示代词一般是二分的,有的方言中远指代词内部又可分出两个层次。指示代词的形式大多为基本型再加词缀语素,形式复杂多样,且在使用中具有随意性。“兀”系的远指代词可能受蒙古语的影响,还可以用来做第三人称代词使用。  相似文献   

8.
王姬  王继霞  于欢 《丝绸之路》2013,(22):35-37
甘肃方言里的疑问代词可分为八类。问人的形式丰富多样;兰银官话的有些方言里,有问处所的远指代词与问处所的疑问代词同形的现象;问性状方式的代词“宗”是一个合音形式;“阿谁”可能是汉藏语早期的一个共同形式;“啥”可能是古汉语的问物的“何”变化来的。  相似文献   

9.
西和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秦陇片。西和方言第三人称代词有“非他”型,复数的表示在单数人称代词后加“几”;指示代词为二分的;疑问代词的形式比较复杂;非“他”型与旁称代词有关;“几”有表多数的意义,所以可以成为复数词尾。  相似文献   

10.
《湖南文史》2013,(12):32-32
为朋友“两肋插刀”是一句常被人挂在嘴边的俗语,其来历是《隋唐演义》中秦琼(字叔宝)为救朋友,染面涂须去登州冒充响马(古指强盗),路过两肋庄时,在岔道想起老母妻儿,犹豫片刻,一条路去登州,一条路回家门,最终还是为朋友,视死如归去了登州,两肋庄岔道体现出秦琼的深重义气,  相似文献   

11.
天祝和古浪方言均属于兰银官话河西片。两地方言第三人称代词都有非“他”型,复数的表示在单数人称代词后加“们”。指示代词为二分的。疑问代词的形式比较复杂。非“他”型与旁称代词有关。“们”表多数的意义,所以表示复数词尾。其他代词都与古汉语有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12.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梅叔、枚叔,浙江余杭人。章太炎既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也是辛亥革命的元勋,他与孙中山、黄兴并称“辛亥三杰”。  相似文献   

13.
戴钦,字时亮,号鹿原,自署玉溪子。明广西柳州府马平县人。乾隆《马平县志》卷七戴钦传:“戴钦,字时亮。”戴希颢《(鹿原集)跋》:“予叔鹿原。”余勉学《刻(玉溪存稿)后序》:“居柳溪之上,教自号玉溪子云。”戴氏先世居江西宁州,明洪武初戍柳,遂为柳州府马平县人。戴希颢(戴钦之侄)《(鹿原集)跋):“先世居江西之宁州,洪武初,乃戍于柳,距叔则大代也。”父戴珩,以钦为刑部主事受封。乾隆《马平县志》卷六封荫:“戴珩,文学,以子钦为刑部主事受封。”妻,姓名无考。戴钦无子嗣。同乡余勉学《刻(玉溪存稿)》“玉溪子…  相似文献   

14.
《文物世界》1999,(3):24-25
晋词,初名唐叔虞词,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周武王灭殷7年以后,因病去世。他的长子诵继位,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幼,便由其叔父旦代行天子的职权,史称“周公摄政”。  相似文献   

15.
处所代词指的是表处所的代词。先秦汉语处所代词包括两类:指示类处所代词和疑问类处所代词。指示类处所代词主要有"此"、"是"、"之"、"斯"、"兹"、"彼"。疑问类处所代词主要有"恶"、"安"、"焉"、"何"、"曷"、"奚"、"胡"。先秦汉语中"於"、"爰"、"于以"也可以用来询问处所。"于以"既可用来询问处所,又可用来询问方式,它是"于何以何"的省略格式,主要用于《诗经》之中,出现的原因是受到《诗经》韵律格式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本对上古有代表性的十二部典籍中的“彼”进行了穷尽的调查研究,认为“彼”的称代用法和指别用法是其与生俱来的固有功能,认为上古汉语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是俱全的,其第三人称代词是自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办法是多个成份合作,各司其职,综合体现。即:“彼”(主要作主语,少量作宾语、定语)与“夫”(主语)、“其”(领属性定语)、“之”(宾语)等构成了上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完整系统。  相似文献   

17.
嘉道年间著名金石学家、书法家、古泉名家张廷济(1768—1848)字顺安,号叔未,浙江嘉兴新篁人,出身于富裕家庭。据廷济忆述:“幼年读书,五经四子书,总能背诵”,“余十四岁甫应童子试,入郡城,承竹林里老宿沈半桐先生可均指授,购学(汉)曹全碑”,临写碑帖自此时起,又说“余生乾隆戊子,得是册(随清娱墓志铭刻本)时年十五”,可知其碑帖临摹与收藏始于少年时。廷济年三十时参加乡试,名列榜首,为嘉庆三年(1798)解元。据同年友海昌陈嬗君忆述:嘉庆三年“叔未与余同举于乡,褒然居首,三上公车(多次会试未中),后以官学教习得官,因不屑为风尘吏.拂衣而归”,此后大半生与金石结下不解缘。  相似文献   

18.
甘肃方言主要指分布在甘肃省境内的汉语方言。第三人称代词大都有两套。人称代词复数形式复杂多样,有附加型、变音型、合音型三种。第三人称代词非“他”型的来源是多源的。大多数复数词尾的语义都与人集居之所有关。  相似文献   

19.
居安思危:是指处于安宁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左传·襄公11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旧唐书·岑文本传》:“臣闻创拨乱之业,其功厥难;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业也,有始  相似文献   

20.
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大行政区 ,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省”的本意为宫禁 ,引伸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 ,因此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 ,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它滥觞于魏晋北朝、隋朝、唐初以及金初短期出现过的“行台省” ,到金朝后期再出现时 ,已较频繁地使用行省的简称 (以前通常简称“行台”)。元初的行省性质与金朝类似 ,仍属中央派出机构 ,设置并不稳定。但随着全国的统一 ,行省很快转化成了固定、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 ,“掌国庶务 ,统郡县 ,镇边鄙 ,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